孟淑英,續海峰
(運城學院 機電工程系,山西 運城 044000)
地方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必要的理論基礎和較強的技術開發能力,能夠學習和運用高新技術知識,創造性地解決生產經營與管理中的實際技術問題,能夠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傳播科學技術知識和指導操作的應用型高層次專門人才。所以,高等工科教育必須圍繞和針對職業崗位的需求組織和實施教學,以“必需、夠用”為度,以實際應用為重點。
長期以來,我國教育重理論,輕實踐,企業內部技術性崗位人才缺乏,技術創新型人才更為匱乏,工藝、產品的智能成分少和技術含量低,高技術附加值小,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不足。隨著我國改革的日益深化和開放的不斷擴大,社會急需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等一線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因此,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開展實踐性教學意義重大。
實踐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與實踐素質,對形成職業崗位能力與高職教學特色、提高教學品質具有重大意義。
機械類專業的畢業生應掌握相應層次的文化基礎知識與專業技術理論,應具備很強的技術應用能力和素質,就業后應能盡快上崗。因此,實踐教學是實施整體教學方案中的重要環節,其體系應遵循技術教育循序漸進的規律,從簡單到復雜,從一般到先進,從單一到綜合,使學生逐步掌握適應崗位(群)要求的職業技能,具備相關綜合實踐能力與機械工程素質。
整體教學體系采用“前后兩段式”的“寬基礎、活模塊”結構,與此相配套的實踐教學體系采用模塊式結構體系,由實踐系列、實訓實習系列、綜合訓練系列三部分構成。各個系列的實踐性環節都融人了實踐素質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部分顯性實踐環節和隱性實踐環節。實驗系列由基礎課程與基本素質課程(如物理、制圖、社會實踐)組成。它一般采取集中學習的形式,安排在相應課程理論教學的中間或結束后進行,是實踐教學體系的中級階段;綜合訓練系列由崗位群基礎課課程設計,它進一步培養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通過生產實習和課程設計來完成。完成就業前的職業技能綜合訓練,是實踐教學體系的高級階段,通過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來完成[1]。
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反作用于理論。實踐是理論的延伸,同時也是理論的再證明,而理論應該在一定高度上指導實踐。現在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應該是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很強的實際應用能力,能為企業直接創造財富。任何一個企業“利潤”就是其生命,“效率”就是其基本。根據這種情況,機械類的學生必須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為了突出辦學特色,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有針對性地將實踐技能練習,作為學生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
3.1 加強實踐性教學
加強實踐教學,激發就業意識。在實踐教學中,應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為動力,以積極參與為前提,以深入討論為手段,以校內外實習基地為載體,加大實踐教學的份量,引導學生進行創業實踐。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完善實踐教學,只有通過具體的實踐,學生才能加深對所學基礎知識的理解,才能系統地掌握各個環節的基本技能。指導老師要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進行全過程的實踐,在實踐中發現不足并及時補救,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自己去體驗每個環節完成的艱辛,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懂得各種知識的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從實際出發,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社會交往的能力。
采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改善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授課方式,積極利用Internet網、電子閱覽室、多媒體教室、CAI課件室等先進設備來開發實踐性教學,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鍛煉和培養學生的獨立操作能力,強化技能訓練。
3.2 開展第二課堂活動
要有計劃地開設機構創新設計、產品造型設計、電子設計等方面的選修課;引導學生開展各種有益學生身心健康、擴展知識面、開拓視野、培養能力、陶冶情操的活動,開展自主實驗、自主設計、自主實習等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性實踐教學活動,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全面素質;要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學術交流活動,以擴大視野、啟發科學思維,創造條件把學生引導到各種科學研究活動中去,他們可以參加大學生科協組織的科技創新活動,也可以參加教師的科學研究工作;要積極組織各類科技競賽,倡導學生參加科研活動,促進學生逐步實現學習知識與工程實踐相結合。通過第二課堂活動,開展以學生為主體和中心的集體性自主實踐教育活動和課外科研活動,如CAI設計大賽、計算機繪圖大賽、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培養學生工程設計思想、敢于創新的精神、分析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2]。
3.3 加強實習基地的建設
實習基地是實踐性教學的載體。所以,實習基地要真正體現專業特色和水平,體現先進性、配套性和實用性,要充分利用校內現有的實習基地,如車間、實驗室等給學生實習的空間和舞臺,使其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不斷加強實踐技能的訓練,為走出校園打好基礎。校外實習基地以就近、實際為原則,根據機械專業的特點,來開發一批具有實習實踐價值的企業。如機械加工廠,自動化加工企業等,與這些企業建立起合作伙伴關系,簽定合同,明確職責,履行手續。每年按計劃、按比例進行學生的實習實踐活動。這樣不僅給企業帶來了效益,節約了資金,而且有利于學生吸取經驗,提高能力,達到了實踐的目的和效果。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培養一名既有較深理論知識,又有較強的實際應用能力,并不是一件易事。機械類專業實踐教學是一個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邊活動過程,教師起主導作用,而學生是實習的主體。教師根據教學目的的要求,按照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的規定,以一定的知識技能、技巧來培養學生,學生則通過接受教師的傳授和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來獲得知識,從而具備相應的技能和技巧。在多年的機械類專業實踐教學中緊緊抓住“知、熟、巧”這三部曲,并將其貫穿到整個實踐教學之中,經過幾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4.1 知
學生在實習前,已經學過書本理論知識,對機器類型、結構、工作原理等已有初步認識,由于未接觸過實物,對上述知識的認識,仍停留在表面認識階段,因此,除了要求學生重溫已學過的專業理論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實習前要學生注意生產實習的安全及應注意的事項。若想加深學生對機械的認識,可以組織學生到有關的制造廠進行見習,了解基本情況,增長見識,以激發學生對實習的興趣和熱情。在這個階段,指導教師要讓學生明確實習的內容,向學生提出實習的要求,教會學生正確使用工、量具和機具,要求學生注意有關事項,最后教師進行示范操作講解,并在現場巡回指導。
4.2 熟
在學生“知”道了最基本的拆裝、加工實習后,就要求學生在熟練方面下功夫,不僅要求正確、規范拆裝、操作,達到技術要求,還要在操作的熟悉程度和時間上有所要求。在這過程當中,由于是重復了第一階段的實習教學內容,學生會對實習有厭倦的心理,不想再動手操作;針對這種現象,指導教師就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如通過測驗、個人和小組之間的技能競賽等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學生掌握理解專業技能熟練情況,進行反復多次的操作訓練,才能逐步引導學生進入熟能生“巧”的實習階段。
4.3 巧
最后這一階段的實習尤為重要:在熟練掌握前兩個階段知識的基礎上加以巧妙運用,進行有針對性的實習,結合工廠生產,取一些生產圖紙讓學生加工,實現了教、學、做相結合的引探教學法。這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經過這三個階段的實習,學生可以達到“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應用型人才。達到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要求。
實踐教學管理與質量評估是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它包括實踐教學計劃與學分制管理、實踐環節教學大綱、實踐教學質量考核體系、實踐基地的管理模式改革等方面。實踐環節教學大綱是指導實踐教學活動的綱領性文件,格式要求規范統一,應包括實踐性質、實踐目的、實踐內容與要求、建議實踐考核方式與成績評定和有關說明等內容。
實踐教學質量考核體系要與“雙證書”教育接軌。要與實踐基地建設配套,改革實踐基地的管理模式,采用學院統一管理和系(部)分工負責的“專管共用”的管理模式,學院統籌規劃總體布局、管理公共職業環境及以技術基礎為主的院內實踐基地,系級管理專業大類的專業實踐基地,做到資源共享,對學生開放實驗、實訓、實習室,便于機械相關技術的集成和實踐基地的綜合,有利于技能和職業資格培訓與鑒定。
自人類進入“知識爆炸”時代以來,“學會學習”已成為各國政府十分關注的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學會學習”作為現代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
日本電氣工業技術短期大學在“教育的基本方針”中明確提出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學會怎么學”,把教育的重點放在不是單純獲得知識,而是如何把學到的信息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如何掌握這樣的能力和技能上。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創造能力和全面應用能力,日本學校在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中,開發了一種十分結合實際的能有效提高學生應用新技術能力的“畢業設計”課程。他們認為,受過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學生,不僅要有高深的知識,并應具有準確的實踐創造能力和全面應用能力。所以要求學生在“畢業設計”中要圍繞課題進行設計。制作直到考評的過程中,應注意掌握:信息的收集、檢索、分析能力;設計、應用能力及創造性;表達能力、歸納總結能力[3]。
總之,機械類專業實踐性教學,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只要各級領導高度重視,企業積極參與,廣大師生共同努力,就一定能把這項工作做好,培養出受社會歡迎的具有創新能力和工作技能的高素質的機械專業人才。
[1]顧明遠.教育大辭典(第三卷)[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2]馮向東.學科、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J].高等教育研究,2002,(3):11-12.
[3]姜大源.論面向未來的職業教育專業建設方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2,(5):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