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濤 程召湘
(棗莊礦業集團公司,山東省棗莊市,277300)
★經濟管理 ★
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政府治理路徑分析
殷 濤 程召湘
(棗莊礦業集團公司,山東省棗莊市,277300)
認為在循環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政府治理的路徑選擇包括:提供良好的公共政策環境;加強宣傳教育,在全社會樹立循環經濟理念;明確政府治理角色;建立循環經濟信息公開機制;建立綠色GDP核算體系;確立多元主體參與機制;積極建設生態文明等。
循環經濟 政府治理 生態文明
AbstractIt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at in the course of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governments’governance is to include to provide benign public policy environment,to enhance relevant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to nurture the sense of circular economy in the society,to identify governments’role in the governance,to create open information mechanism for circular economy,to formulate green GDP accounting system,to establish multi-participator mechanism and to construc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an active way,etc.
Key wordscircular economy,governments’governance,ecological civilization
1.1 循環經濟的概念
循環經濟是一種經濟形態,與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一樣,其產生和發展以及觀念不是哪一個人提出和決定的,也不是哪一個人發明,理論也不是由某一個人總結的。它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出現的,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迅猛進步,決定循環經濟產生和發展的因素使循環經濟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
馬克思認為,“一個生產部門的產品是另一個生產部門的原料,反過來也一樣。生產工具本身是一個生產部門的產品,在另一個部門才充當生產工具。”生產排泄物再回到生產從而消費的循環中,是生產條件節約的一個途徑。隨著循環經濟理論的發展,其關注點越來越多地匯集到環境治理與保護上。
吳季松認為,“循環經濟就是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把傳統的、依賴資源凈消耗線性增加的粗放鏈式經濟,轉變為依附于自然生態良性循環來發展的集約閉環經濟。”也就是說,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目標,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3R)為原則,以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梯次使用為特征,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方式運行的經濟模式。
1.2 政府治理的提出
政府治理就是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活動和過程。自從1989年世界銀行首次使用“治理危機”一詞后,治理 (governance)就成為國際社會科學中最時髦的術語之一,成為多學科領域中的最新研究領域。
治理是在一個既定的范圍內運用權威維持秩序,以滿足公眾需要,維護公共利益,其目的是在各種不同的制度關系中運用權力去引導、控制和規范公民的各種活動,以最大限度地增進公共利益,它特別地關注在一個限定的領域內維持社會秩序所需要的政治權威的作用和對行政權力的運用。這種權威不是傳統政府“統治”的僵硬的權力和方式,其更多的是靠靈活多樣、多主體等方式進行管理。從政治學角度看,俞可平認為,治理是指政治管理的過程,政治管理是對于政治生活中的人的管理,是對于社會成員及其相互關系的組織、指揮、規范、監督和協調,其本質是政治權力主體以實現公共利益和協調不同利益矛盾的方式,實現政治權力主體的利益和要求。
創新能力是當代創新性人才必不可少的一項能力,是推動各行各業向前發展的基礎。作為一名合格的初中數學教師,我們應該將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貫穿到整個數學教學過程中,不斷進取,不斷實踐,為學生的人生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的來說,治理的本質是國家與社會對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國家和公民社會的一種新穎的最佳關系。政府治理就是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市場、政府與公民對公共事務的良好互動與合作管理,是國家、社會的新型合作管理方式,二者是相互促進、互動協作的關系,是兩者的最佳協作狀態。通過政府與民間的合作,可以改善國家,特別是地方、地區、企業、機關和學術機構等的治理結構,以提高管理和辦事效率,增加透明度和增強民主。
在許多國家,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生態循環經濟已成為政府追求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一種全新戰略選擇。循環經濟的理念是在全球人口增加、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的嚴峻形勢下,人類重新認識自我、認識自然界、尊重客觀規律、探索經濟發展新規律的產物。循環經濟發展理念對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政府治理需要運用全新的治理模式來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
循環經濟的發展關乎經濟社會的進步和國家技術的創新,所以,政府需要發揮基礎性作用,為循環經濟的發展鋪平道路。
2.1 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公共政策環境
政府的公共政策是循環經濟發展的關鍵保障。市場和非政府組織由于內在本質和外在影響等原因不能有效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很好的政策環境和制度保障。我國資源對于粗放型經濟發展的承受力,已經到了危急的時刻。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集約配置資源、節約使用資源,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所以需要政府階段性地發揮主導作用,由政府牽頭,統一思路,制定符合國情的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和政策。
2.1.1 做好循環經濟戰略規劃
在國際上,發達國家政府對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引導作用是值得借鑒的,即根據本國國情制定出相應的戰略規劃,如日本制定了《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計劃》等。
我國在發展循環經濟過程中,也需要相應的戰略規劃作為指導。我國在“十一五”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確定了將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戰略目標,把資源節約、降低消耗放在突出位置,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形成有利于資源持續利用和環境保護的國際貿易格局,同時編制節能、節水、節約土地等專項規劃,提出戰略目標和發展重點。根據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經濟發展理念,循環經濟戰略規劃的制定應該立足于長遠、立足于和諧、立足于發展。
2.1.2 完善循環經濟法律體系
對照德國經驗,我國必須加大執法力度,用法律為發展循環經濟保駕護航。要盡快出臺基礎性的核心法律,規定政府、企業、公民在個人發展循環經濟中的責任、義務和權利;規定一些具體的、有根本指導意義和強制執行力的原則和方向;明確具體的發展目標;在這一法定框架下,各個行業和領域制定具體的實施法規,明確技術標準和發展目標。
《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是國家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法,可以作為法律體系的第一層次;綜合法《清潔生產促進法》和《清潔生產審計條例》是第二層次,但是我國目前在資源再生利用和可持續消費等重要領域的立法基本是空白,應盡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第三層次是專項法,要制定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節約能源資源、廢物利用的專項法律。
同時,還可以借鑒美國的成功經驗,鼓勵排污權交易,完善環境、資源稅收體系等。此外,應該制定相關經濟政策,形成循環經濟發展的激勵機制。
2.2 轉變思維方式,加強宣傳教育,在全社會確立循環經濟理念
循環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和新的經濟增長方式,政府在治理過程中需要轉變傳統管理的思維方式,與時俱進,在自身轉變的同時,加強宣傳教育,促進全社會樹立循環經濟發展理念。
在發展循環經濟過程中,政府和社會對于循環經濟的認知,還有許多局限。首先,狹隘地理解循環經濟,認為循環經濟只是保護環境、改善生態的一種模式,沒有認識到循環經濟是一個復雜的大系統;其次,單純認為發展循環經濟只有靠政府的調控或者單純認為完全自由市場經濟才能夠實現循環經濟的發展。這兩種認知都是片面的,由于市場和政府都存在失靈的可能,所以發展循環經濟單純靠政府或市場是完全不可行的。基于此,政府要轉變觀念,然后帶動社會逐步認識循環經濟。
在鞏固循環經濟的社會基礎方面,政府需要在全社會展開行動。一要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眾對循環經濟的認知程度,讓其了解什么是循環經濟,大力培育循環經濟理念意識,將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理念內化為公眾的心理認同,并作為自身行動的指南。要建立健全循環經濟宣傳教育機制,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輿論傳媒廣泛宣傳循環經濟的知識,將環保、節約、循環經濟理念滲透到生產生活各層面。二要轉變消費觀念,倡導綠色消費。政府應該鼓勵家庭或個人購買環保型產品,減少和避免奢侈型消費,倡導節水節電、廢物利用和垃圾分類等。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倡導和形成新的消費模式是節約資源、能源和減少浪費、保護環境的有效途徑。
2.3 明確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治理的角色
在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需要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該干預的就負責任地干預,不該干涉的就不應該干涉。
(1)政府是循環經濟公共物品的主要提供者,比如在環境治理方面,環境問題直接危害公眾利益,政府環境治理是事關公共管理的重要領域。避免將環境治理活動簡單地推向市場,這很可能會成為循環經濟的阻礙。
(2)政府要保護和合理利用公共資源,從戰略上來說,這是循環經濟時代資源的稀缺性對政府治理角色的定位,但并非要求政府日常管理活動全部是規劃公共資源,只是要求政府角色從全部的GDP目標向可持續發展轉化。
(3)循環經濟時代,可以把可持續發展能力作為政府治理決策的基本原則。可持續發展是循環經濟時代政府決策必須把握的基本原則,包括社會財富增長的度量、發展質量提高的度量、理性需求滿足的度量、創新能力培育的度量、文化內涵進步的度量。
(4)為社會提供循環經濟技術。循環經濟時代,政府指導社會不再是引導公眾辦企業,而是為社會提供循環技術的支持,指導他們通過采用新技術促使廢物再利用、再生產和再循環,做到變廢為寶。
2.4 建立循環經濟信息公開機制
循環經濟信息公開是一種全新的政府治理手段。循環經濟信息公開,是對公眾知情權、事務決策權、訴訟參與權等權利的承認和尊重。通過信息發布,公共輿論和公眾可以對其進行監督,明確循環經濟的發展進程,并可以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者形成壓力。因此,在信息社會,政府需要大力發展電子政務,完善軟件和硬件環境,加強政府與政府、政府與企業、政府與公眾、政府與新聞媒介之間的溝通,及時發布國內外相關產品、資源、技術和管理信息,為形成循環經濟回路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使信息公開和發布制度化,以增強透明度,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2.5 探索建立綠色GDP核算體系
目前,國內生產總值 GDP已成為人們判斷某個國家或某個地區經濟成績的最主要依據。但這種GDP沒有扣除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損耗所造成的損失,使得人們難以對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變動的情況進行科學全面的估量,甚至會無視生態環境破壞、自然資源損耗的存在。
要發展循環經濟,必須改革傳統的 GDP統計方法,建立以生態市場經濟理論為基礎的綠色GDP核算體系,這樣才能明確發展成果,對政策效果做出正確的評估,并制定正確的發展目標。綠色GDP意味著觀念的深刻轉變,意味著全新的發展觀與政績觀。隨著綠色 GDP的研究和實施,建立綠色GDP核算體系將成為考核政府、干部政績的一項重要標準。
2.6 確立循環經濟發展多元主體參與機制
政府治理模式認為,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權力中心和主體,各種機構,無論是公共的還是私人的,經過發展得到社會公眾的肯定和認可后,都可以成為社會的權力中心。治理意味著權力多元主義,治理主體多元化,治理依據多樣化和治理方式多元化。新的政府治理模式不再堅持政府職能的專屬性和排他性,而是強調國家與社會組織間的相互信賴關系,強調管理對象的積極參與,以期在管理系統內形成一個組織網絡,加強系統內部的組織性和自主性。
(1)政府。各級政府應把發展循環經濟、推進循環型社會的形成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戰略規劃和日常管理之中,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政府要為循環經濟發展創造總的良好的環境。
(2)產業界。政府提出的循環經濟發展戰略方針,需要得到作為發展循環經濟主力軍的各企業的廣泛理解和支持。
(3)學校。高校是國家培養未來知識分子和專業人才的沃土,政府和企業可以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技術發明和理論創新來研究循環經濟,為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理論平臺和人才保障。
(4)研究機構。循環經濟屬于技術密集型經濟,必須有大量高新技術作支撐。研究機構聚集了大量智慧型專家人才,能夠為循環經濟研究和發展提供更強有力的技術知識和實踐支持。研究機構要高度重視新技術、新設備在發展循環經濟中的應用與推廣,這可以為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循環型社會提供堅實的技術保障。
(5)中介組織。中介組織即民間團體,是制定有關形成循環經濟發展的各種各樣政策及實施這些政策的主體。他們為經濟產業制定政策提供研究建議,并進行資源再生利用技術的開發、推廣和政策宣傳培訓等任務。他們積極組織各種環保活動,推進國家循環經濟的發展。
(6)民眾。民眾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力量,政府要非常重視民眾參與的力量,利用各種手段和媒體宣傳,加強民眾對循環經濟的認識,提高環保意識。
2.7 積極建設生態文明
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而不是機械論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生態文明是指人類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時又主動保護自然界,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制度成果的總和。循環經濟的內在價值是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以及持續繁榮。所以,發展循環經濟,節約社會資源能源、減少浪費、廢物再利用,形成資源的減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環,是建設社會生態文明的內在要求。國家重視生態文明的建設,積極投身生態文明建設可以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和自然生態環境。
[1]葉文虎,吳季松.循環經濟綜論 [M].新華出版社, 2006
[2]鄭耕田,張榮潔.大文明——人類文明發展的新走向[J].江蘇社會科學,1998(4)
[3]吳季松.循環經濟概論 [M].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8
[4]馮之浚.循環經濟導論 [M].人民出版社,2004
[5]徐百軍.循環經濟視域下我國政府治理探析 [J].行政論壇,2006(5)
[6]王浦劬.政治學基礎 [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7]何翔舟.循環經濟時代政府管理角色定位 [J].政治學研究,2005(3)
[8]葉文虎,閆敏.循環經濟國際比較研究 [M].新華出版社,2006
[9]陳靜.發展循環經濟的國際比較及對我國的啟示[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6(3)
[10]何翔舟.循環經濟時代政府管理角色定位 [J].政治學研究,2005(3)
[11]李富生.淺析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現狀及路徑選擇[J].商場現代化,2007(14)
[12]鄧研華.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政府治理 [J].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2009(1)
(責任編輯 張大鵬)
An analysis of governments’governance in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Yin Tao,Cheng Zhaoxiang
(Zaozhuang Mining Group Co Ltd,Zaozhuang,Shandong province 277300,China)
TD-92
B
殷濤 (1959-),男,工商管理碩士,高級經濟師,現任棗莊礦業集團公司副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