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震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北京 100053)
2010年,《中國水土保持》創刊 30周年了,我們在鄭州召開這次座談會,共同回顧《中國水土保持》30年來的發展歷程,共商今后發展對策,很有意義。
首先我謹代表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對《中國水土保持》雜志創刊 30周年表示熱烈祝賀!向為雜志發展付出辛勤勞動的雜志社的全體同志以及老一代編輯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和親切的慰問!向主辦單位黃委多年來在人力、財力和物力等方面對雜志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向多年來關心支持雜志發展的各位編委、通聯人員和廣大讀者表示衷心的感謝!
《中國水土保持》自 1980年創刊至今已 30年,這30年正是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重要時期。30年來,雜志茁壯成長:從試辦到正式出版,由內部發行改為國內正式發行,又擴大為國內外公開發行;由雙月刊改為月刊;由小 16開變成大 16開、48個頁碼增至 72個頁碼;由一本新刊發展成具有政策性、技術性、實用性和新聞性獨特風格,在水土保持行業和相關行業有影響的技術刊物;從一本不知名的刊物成長為河南省第一屆自然科學二十佳期刊、全國水利系統優秀科技期刊、全國優秀農業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為我國水土保持宣傳立下了汗馬功勞,為我國水土保持事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一是水土保持行業工作的指導工具。30年來,中央關于水土保持及生態建設的重大方針政策,水利部黨組的治水新思路和我國水土保持工作的新理念、新經驗,通過《中國水土保持》雜志以及有關報紙和網絡傳播到全國、傳播到基層。各地、各級水土保持工作人員依靠雜志、報紙和網絡,及時學習貫徹國家關于水土保持與生態建設的新要求,了解我國水土保持事業發展的新情況,推動本區域水土保持新發展。同時,雜志還及時反映了水土保持基層工作動態,既為各級業務負責同志提供了基層信息和決策依據,又為各地相互學習、借鑒提供了好的經驗和做法。這樣,既做到了上情下達、又實現了下情上傳,有效促進了我國水土保持事業發展。
二是廣大水土保持工作者的學習園地。《中國水土保持》雜志業務性、知識性很強,凡是從事水土保持工作的同志通過雜志都可以學到很多新知識。為了提高廣大水土保持工作者的業務水平,在雜志出版的前10年,專門開辟了“水土保持講座”、“水土保持名詞解釋”、“農業科學技術基礎知識講座”、“水土保持治溝骨干工程講座”、“系統工程講座”、“草木群芳譜”等專欄,普及水土保持知識。后來,又逐步設立了“技術與措施”、“新技術應用”等欄目,發表大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和技術應用的文章,深受讀者歡迎,被廣大水土保持工作者譽為良師益友,成為大家的學習園地。
三是我國水土保持成就的宣傳窗口。改革開放以來的 30多年是我國水土保持事業發展最快、經驗最多、成效最好的時期,從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小流域試點,到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再到“長治”工程、珠江上游石漠化治理、東北黑土地綜合治理;從戶包小流域治理,到“四荒”治理開發;從水土保持治溝骨干工程試點建設,到淤地壩亮點工程的大規模實施,各項水土保持重點工程不斷展開,治理規模不斷擴大。從1982年國務院頒布實施《水土保持工作條例》,到 1991年全國人大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再到新世紀水土保持法的修訂;從城市水土保持,到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從典型區域、典型小流域的水土流失試驗研究,到水土保持監測網絡系統的全面建設;從單純治理,到預防為主,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利用自然自我恢復能力開展生態修復的實踐;從治理項目的管理辦法、工程建設的標準規范,到水土保持規劃編制等,這些時段的水土保持工作開展情況及其成效都在雜志上得到了充分的宣傳報道,推動了我國水土保持工作的不斷發展。
四是水土保持業務技術的交流平臺。30年來,為了達到“交流水土保持工作的經驗、技術措施和水保科研成果,宣傳水土保持的基本知識,推動水土保持工作的開展”的目的,幾代辦刊人積極探索,不斷努力,把雜志打造成了水土保持業務技術的交流平臺。雜志創立至今,發表了大量的關于水土保持技術方面的文章,涉及水土保持規劃設計、綜合治理、項目管理、監督執法、生態修復、監測評價、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等,為我國水土保持工作者提供了展示自己能力的舞臺,為科研人員提供了交流研究成果的園地,為水土保持管理者提供了探討工作、啟迪思想的場所,為提升我國水土保持工作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五是我國水土保持發展歷程的記錄檔案。一套《中國水土保持》雜志,就是我國水土保持 30年發展歷程的真實記錄。1982年,國務院發布實施了《水土保持工作條例》,隨后在雜志上設立了“預防保護”欄目,發表了大量有關文章,對 1991年國家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起到了輿論先導作用,目前發展成為比較成熟的“監督執法”、“建設項目防與治”欄目。1983年,首個國家級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全國八大片重點治理工程啟動實施,在雜志上及時設立了“重點治理”欄目,目前已演變為 “工程建設與管理”欄目,先后發表了大量關于國家重點工程建設方面的文章,有效推動了國家重點工程建設,帶動了面上水土保持工作的開展。1984年設立的“小流域治理”、“專業戶園地”、“流失規律”等欄目,則客觀反映了在 20世紀 80年代的大背景下,千家萬戶治理千溝萬壑的歷史事實;也如實記錄了這一時期我國水土保持工作者遵循水土流失規律,研究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探索歷程。進入 21世紀以來,圍繞水利部黨組提出的治水新思路、新理念和新舉措,在雜志上設立了“生態修復”、“監測與評價”等欄目,刊發了中國水土流失和生態安全綜合科學考察成果、全國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二期二階段治理和北京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等方面的論文,為推動新時期的水土保持工作發揮了積極作用。
總體來看,《中國水土保持》的創辦,促進了我國水土保持事業的發展,提升了行業水平,提高了隊伍素質,凝聚了行業力量。30年來,雜志及時收集有關專家、領導和基層等各方面的智慧、經驗、知識,開展反復交流,相互借鑒,使大家的水土保持認識呈螺旋式上升。雜志的內容廣泛,題材多樣,有領導講話、有科技成果、有技術探討、有基層實踐等,為大家創建了一個很好的相互學習交流的平臺。
目前,辦刊的環境和條件與以往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面臨新的挑戰,概括為三個沖擊:第一,網絡化、數字化對期刊的沖擊。網絡化使期刊基本失去了新聞性,網絡化催生的電子期刊縮短了出版周期,網絡提供的海量信息是紙質期刊無法比擬的。第二,稿源減少對期刊的沖擊。隨著我國機構改革的深入,多數省級水土保持主管部門已經轉為公務員管理或參照公務員管理,不再評職稱了,加之有些地方、有些同志忽視技術和經驗總結,這樣,雜志的稿源就明顯減少了。第三,體制、機制改革對期刊的沖擊。新聞出版體制、機制改革對期刊的運行產生重要影響,改革的總體取向是企業化、市場化,對于公益性很強的水土保持事業,《中國水土保持》雜志依靠廣告經營維持生存是不現實的。這些問題嚴重影響著雜志今后的生存與發展。
30年來,《中國水土保持》雜志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績來之不易。當前,面臨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需要我們堅定信心,共同努力,保護好、發展好水土保持戰線這一基本輿論陣地。
各級水土保持部門要高度重視新聞宣傳工作,善于運用報刊網絡指導工作,特別要發揮好《中國水土保持》雜志的作用。毛澤東同志說過:一張報紙,有極大的組織、鼓舞、激勵、批判、推動的作用。胡錦濤總書記強調:做好統一思想的工作,必須進一步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充分發揮輿論宣傳的重要導向作用。近年來,水利部黨組十分重視水土保持宣傳工作,開展了水土保持國策宣傳教育活動,有效提高了全民的水保意識和法制觀念。30年來的水土保持實踐也證明,有效的新聞宣傳所發揮的作用是立體的、深遠的,對水土保持業務工作具有十分積極的推動作用。我們應該始終堅持把宣傳放在與業務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主要領導同志要親自抓,抓實抓好。《中國水土保持》雜志的社會影響力很大、聲譽很好,我們要繼續關心、精心呵護這本雜志,使之成為水土保持宣傳的重要載體。
《中國水土保持》是水保人自己的刊物,也是水利部指導全國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渠道。雜志 30年的發展歷程證明,創刊時確立的“面向生產實際,面向基層,面向全國,服務于經濟建設”的辦刊方針是正確的,必須堅持下去。定位為綜合類科技期刊,主要讀者對象是水土保持各級管理部門的業務人員、水土保持規劃設計單位的技術人員,兼顧水土保持科學研究工作者和高等院校及相關行業的科技工作者,是正確的,必須堅持下去。但雜志社不能固步自封,要與時俱進,積極完善和發展,不斷賦予雜志新的內涵和時代特征,增強其競爭力,使其在農業或生態類刊物中更具特色,雜志要集專業性、知識性、實用性和資料性為一體,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不斷擴大水土保持的社會影響力。水土保持司將繼續把《中國水土保持》雜志作為工作指導性刊物,各級水土保持主管部門要積極利用這一宣傳載體,切實把各地的好經驗、好技術、好典型宣傳好、推廣好。
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宏偉目標,水土保持肩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作為一門新學科與新行業,水土保持新理論、新技術、新經驗等將不斷涌現,這些都為雜志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與舞臺,也需要雜志社進一步改革創新提高刊物質量。一是注重內容創新。要圍繞目前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行業關注的焦點問題以及工作中的難點問題,注意選用順應形勢、立意新穎的稿件,要有計劃地約請有關專家撰寫具有前瞻性的稿件,注意收集國家重大科研課題、項目的最新研究成果等,積極引導水土保持工作健康持續發展,不斷提高雜志的質量和影響力。二是注重網絡創新。緊跟新聞出版行業發展新趨勢,在搞好傳統期刊出版發行的同時,加快期刊的數字化、網絡化步伐,適時推出期刊的網絡版。三是注重版面創新。在保持雜志傳統風格的基礎上,學習《國家地理》等國內外著名期刊,在版式和體例等方面積極探索,使雜志既有嚴謹的科學性,又賞心悅目,具有一定的可讀性。
目前,各流域機構、省(區、市)的水土保持局(處)長都擔任了雜志的編委,這既是名譽,更是責任,希望各位編委要有大局意識、陣地意識和責任意識,關心支持雜志的發展。一是要積極主動地為雜志的不斷發展壯大出主意、想辦法,共同努力把《中國水土保持》辦得更好。二是積極投稿。根據雜志社初步統計,近 2年,水保管理部門人員的來稿數量在減少,好稿件更少。要積極組織本區域的水保人員認真總結工作經驗,鉆研業務技術,創新激勵機制,鼓勵業務工作者勤思考、勤動筆,多為雜志提供本區域水土保持新技術、新進展等方面的好稿件。三是擴大發行。目前雜志的年均發行量與歷史上發行最多的年份相比,減少了約40%。事實上,新世紀以來水保事業有了很大發展,領域也拓寬了,從業隊伍擴大了,但雜志的發行量不增反而減少了,個別省的絕大多數縣級水土保持部門竟連一份雜志都不訂,這怎么能搞好業務工作。我認為,一個打算從事水土保持、熱愛水土保持的工作者,應當長期訂閱一份《中國水土保持》雜志,便于學習、積累水土保持業務知識,會終生受益。各省(區、市)的編委們要主動宣傳動員,像湖南、重慶、四川以及江西等發行較好的省市那樣,擴大雜志發行的覆蓋面,增加雜志在本區域的發行量。凡是國家開展的水土保持重點治理縣和監督執法能力建設縣都應該訂閱一定數量的《中國水土保持》雜志,專業人員都應該訂閱,也應該給主管領導訂閱,以起到宣傳作用。
時代在前進,改革在深入。雜志社必須要有強烈的危機感和使命感,不斷苦練內功,加強自身建設,提高人員素質和編輯水平,精心打造核心期刊的核心競爭力,努力把雜志辦出特色、辦成精品。一是進一步完善雜志的通聯網絡。通聯網絡是連接雜志與市場的橋梁紐帶,關系到雜志的健康發展,要進一步健全和壯大通聯網絡,加強通聯隊伍管理,各地也要給予大力支持。二是加強學習。要及時學習黨和國家關于生態建設的新要求,認真宣傳貫徹黨的方針政策。同時,要關注我國水土保持工作的發展動態,了解和熟悉水土保持工作的新理念和新技術,不斷提高編輯人員的政策水平和業務素質,努力構建結構合理、業務過硬、適應要求的采編隊伍,為打造一流刊物提供智力支撐。三是增強經營意識。水土保持雜志也有一定的市場,雜志社要樹立為市場服務的意識,主動研究開拓服務對象,通過服務擴大影響力,增強自身生存能力。四是加強制度建設。要不斷完善健全規章制度建設,保障雜志社的各項工作高效、健康、持續發展,促進雜志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