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平,王立瓊
(巴中市巴州區水務局,四川 巴中 636004)
位于川東北邊遠山區的巴中市巴州區,屬長江上游嘉陵江流域渠江水系,幅員 2562.17km2,轄 48個鄉鎮,總人口13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04萬人,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河流切割深,水土流失嚴重,流失面積達1576.71km2,占總面積的61.54%。1997年以來,實施了以“防治水土流失,建設秀美山川”為主要內容的 “長治”工程,到目前共治理了白花溪、龍潭河、龍洞溝、獅兒河、司城河、石硤河等 23條小流域304km2的水土流失面積,其中改造坡耕地3648hm2,栽植經果林 4560hm2,營造水保林 6080hm2,種草 912hm2,保土耕作 2128hm2,封禁治理13072hm2,建蓄水池3648口、沉沙池 8200口、排灌溝渠183km,修田間作業道193km,整治堰塘136口,建沼氣池3200口。治理中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為戰略目標,確立了“治理水土流失,建設生態家園”的總體思路,將治理水土流失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結合,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基本走出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路子。
2.1.1 坡耕地改造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
對 25°以下的坡耕地,采取壘砌石坎、夯筑土坎或建土石混合坎等方式建成臺階式水平梯田。改造后的土地,一是立足實際,面向市場,建成各具特色的旱作梯田、水稻梯田、果園梯田、經濟林梯田;二是對土壤瘠薄且土地等級較低的土地,種植根系發達、抗逆性強、經濟價值高的牧草;三是利用地埂光照好、通風等邊際優勢進行立體開發,將其加寬加固加高后栽植桃、梨、枇杷、李等經果林,樹下套植金銀花、黃花、菊花等藥材。
2.1.2 坡面水系建設與農村生產條件改善相結合
合理布設攔、引、蓄、灌、排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把排水溝、灌溉渠、引水渠與沉沙凼、蓄水池、塘庫融為一體形成“長藤結瓜”,做到能排洪能灌溉,并配套建好田間作業道路,形成農田灌溉渠系化、作業道路網絡化、農田耕種現代化。對缺水村,在修建蓄水池時充分考慮人畜飲水問題。
2.1.3 庭園水保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結合
針對農戶住房大都倚山而建,房前屋后的土地破碎、荒蕪且水系紊亂,一遇暴雨極易垮塌、崩裂甚至發生滑坡的實際,發動千家萬戶將房前屋后的空隙地、荒草坡、零星地用卵石、塊石或條石砌坎,筑臺壘土,改造成規范連片的臺階地,平整增厚土層,理通水系,因地制宜地栽植各種經濟果木、花草、藥材,建成小果園、小花園、小藥園、小桑園,并配套建好微型水池,池內可養魚、鱔。同時,改泥濘路為石板路、碎石路,改土灶為瓷磚節能灶,改人畜混廁為人畜分廁,改土豬圈為標準化磚舍圈,并引自來水、建沼氣池,最終形成地坎相連、院戶相通、居住安全、產業興旺的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生態家園。
2.1.4 人工治理與生態自然修復相結合
在地廣人稀、水土流失不太嚴重、降雨充沛的山區,實施以封禁治理和退耕還林為主要內容的生態修復工程,主要實施了如下四大工程:
(1)生態移民工程。采取政府免費提供宅基地、戶均補助5000元建房資金、改造撂荒地為基本農田、推廣實用新技術、提供低息信貸服務、幫助尋找發展項目等措施,將居住在海拔1000m以上的群眾移向公路、沿河地帶居住,使區域內的生態系統得到休養生息。
(2)以電代柴工程。與電力部門聯合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大力發展小水電,以調整群眾生產生活的能源使用結構、降低薪柴使用比例,促進林草植被快速恢復。
(3)以煤代柴工程。通過降低煤價、運輸費等優惠政策,鼓勵群眾用煤炭取代薪柴。
(4)以氣代柴工程。鼓勵農戶大建沼氣池,以減少對薪材的砍伐,且每口給予 500元的補助。
2.1.5 種草涵水保土與發展養殖業相結合
為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在“長治”工程實施過程中,因地制宜、合理規劃,把種草涵水固土同發展養殖業相結合,給治理區群眾提供黑麥草、聚合草等飼草種子和種植技術,為村民養魚、養牛、養羊、養豬、養兔培育飼草基地,促進水土保持和養殖業的同步發展。
2.2.1 可持續發展原則
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治理規劃編制和措施布設中充分考慮生態系統承載力并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方法,以治理水土流失為重點,以建設經濟發達、生態高效、人居和諧的環境為目標,做到工程、林草、農耕三大措施優化配置,確保實現可持續良性發展。
2.2.2 規模治理原則
在項目區的選擇上堅持集中連片和地域上的連續性,對成片的坡耕地打破行政界線實行重點治理,切實推進大示范基地建設。白花溪小流域 90hm2的黃金梨園,司城河小流域100hm2的臺灣椪柑園等基地建設,既治理了水土流失,又培育了特色產業,推動了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
2.2.3 產業開發原則
將水保工程建設作為農、林、牧產業化和旅游發展的基礎,以水保工程建設促產業開發,以產業開發鞏固水保成果,使綜合治理與產業開發有機結合,達到了改善生態環境、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
2.2.4 科技支撐原則
始終將最新工程技術和農村實用技術應用到水保工程建設的每一個環節,邀請西南農業大學教授多次來巴州區培訓、講課,引進推廣最新名優果樹,嚴格實行壕溝爆破整地、大窩定植、分層施肥、細土壘根、限高拉枝、適時治蟲、異花授粉和節水灌溉等技術。
3.1.1 政府出臺配套政策
區委、區政府把小流域治理作為改變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要舉措,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關于抓好“四荒”開發治理加強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等規范性文件,發布了《關于劃分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的公告》,將水土保持作為政府行為和全民的義務來抓。
3.1.2 大力加強宣傳發動
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媒體,面向領導、面向社會、面向建設單位大力宣傳水土保持法律法規,增強全民水土保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3.1.3 協調整合相關項目
在堅持以治理水土流失為主的前提下,組織水利、農業、林業、扶貧等部門的技術人員共同選點規劃,經政府協調將相關項目統籌安排,形成規模治理。
3.1.4 嚴格目標考核
區政府與鄉鎮、鄉鎮同村社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把水土保持與各級政府工作目標和干部任期工作業績掛鉤,并納入年度目標考核內容,做到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
3.2.1 戶自治理模式
對于分戶受益的坡耕地、經果林、水保林、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和農戶庭院的水土保持,實行統一規劃、分戶建設、水保部門指導、政府以獎代補的運作方式,戶自治理、戶自管理、戶自所有、戶自受益。
3.2.2 集體投勞集資治理模式
村民委員會根據“一事一議”程序規劃的治理項目,經村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向群眾公示投資投勞數量和項目質量、進度要求后,由村委會組織實施。
3.2.3 招投標治理模式
對集中連片的坡耕地改造、經果林栽植和公益性水利、道路、溝渠等工程采取公開招標建設。
3.2.4 股份合作治理模式
一是對聯戶受益的坡耕地、經果林、水保林、小型水利水保工程,鼓勵村民聯戶建設,實行股份制合作,按投資投勞比例和土地折股,按股受益;二是吸引民營企業,按照股份合作方式治理水土流失。
3.2.5 租賃治理模式
為吸引社會閑散資金開發“四荒”治理水土流失,對租賃搞開發的業主,政府給予資金補助和信貸、稅收、技術、種苗等方面的優惠政策。
截至目前,全區水土流失面積已下降到1272.71km2,強度流失面積被消除,年可減少泥沙流失量 90多萬t,林草覆蓋率提高了21.6百分點,涵養了水分,減少了干熱風和霜凍的危害,凈化了空氣,控制了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形成了因害設防、層層攔截的綜合防護體系,建成了泥不下山、水不亂流、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良好生態環境。
項目區群眾達到了十有:耕作有路、蓄水有塘、排洪灌溉有渠、飲水有源、養魚有池、養畜有草、吃果有樹、照明有電、洗澡有水、做飯有氣(沼氣)。改變了“用水難、耕作難、行路難,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的艱難困苦條件。
通過治理,“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地,變成了“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改變了土壤結構,增加了土壤養分含量,提高了抗旱抗災能力,合理調整了土地利用結構,培育了特色產業;科技推廣和技術培訓,提高了村民的種養技術,實現了地增產、人增收,項目區土地產出率比治理前提高了 51.2%,村民人均純收入比治理前增長了31.4%。
在庭園水保建設中,以改造房前屋后的坡臺小地和整治遍地開花的小規模畜禽養殖、畜禽糞便隨意排放、秸稈四處焚燒為突破口,建果園、藥園、花園、蓄水池、養魚池、機壓井、排灌溝渠、作業道,治理了臟、亂、差,促進了村容村貌的根本改變,項目區成了“山頂青松翠柏,山腰梯田層層,溝壑林草郁閉,地埂藥果成行,庭園花果簇擁,房舍衛生整潔,水池星羅棋布,道路溝渠四通八達”的生態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