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承高,羅 靜
(達縣水土保持局,四川 達縣 635006)
達縣位于四川省東北部,地處川、渝、鄂、陜結合部,是川東北交通樞紐和川渝鄂陜結合部物資集散中心,幅員 2688km2,轄 64個鄉鎮,總人口130萬人,境內山地占25%、丘陵占50%,屬典型的內陸山區丘陵縣。自1990年實施“長治”工程以來,共治理30條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積 527.15km2。近年來,達縣按照水利部的要求,積極探索水土保持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新思路,成功打造了趙家鎮桂花村、管村鎮高寨村等典型,給小流域生態建設提供了較好的經驗。
水土保持專項規劃有小流域綜合治理規劃、退耕還林(草)規劃、生態修復規劃及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規劃,規劃的著眼點都是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治貧致富,總體上都應服從于維護生態系統安全穩定的小流域綜合治理,但幾個專項規劃的重點、治理模式又各有不同。退耕還林(草)是以改變土地利用結構為切入點,通過提高林草植被覆蓋來改善生態環境、控制水土流失的一種治理方法;生態修復則是依據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在投入機制和治理速度不能適應形勢發展需要的條件下提出的一種新的治理思路,即在加強人工重點治理的同時,應高度重視生態修復,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發揮生態的自我修復能力,促進大面積生態恢復,是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的一項費省效宏的治理方式;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強調的是治理效果,不管采用什么方式治理,最終的目的是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诖耍_縣水土保持工作始終以小流域綜合治理規劃為總綱,以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為目標,以退耕還林(草)、生態修復為實現目標的手段,統籌規劃,協調發展。
建設目的決定建設內容,常規的小流域綜合治理的著力點在于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提高流域居民生活水平。工程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坡耕地治理、荒地治理、小型蓄排引水工程建造等。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的主要任務是控制水土流失、恢復項目區的生態環境,重點是減緩或避免土壤及其地表組成物質在降水、徑流等外力作用下對周邊水域、農田、居民點及其他構筑物的影響,同時對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補償的行為。水土保持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的目的是以生產發展、村容整潔為切入點,以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為基礎,通過實施生態修復、河道綜合整治、人居環境整治、生態農業工程建設、流域污染治理等措施,實現小流域景觀優美、自然和諧、衛生清潔、人居舒適,促進地方經濟快速發展的生態安全工程,其涵蓋的內容遠遠大于其他水土保持專項工程,因此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實施。
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是小流域綜合治理的發展和完善,應以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為基礎,全面做好流域治理、生態修復、水系整治和人居環境改善,建立面源污染控制、人為水土流失防治等管理制度,加強相關監測評價等。
(1)小流域治理工程。結合當地實際,實施坡耕地改造,對現有水利設施進行整治、維修,新建蓄水池、沉沙凼、院戶和耕作道路及坡面灌排水系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營造水土保持林草,建設喬灌草相結合的入庫(河)生物緩沖帶;以產業為支撐,以科技為手段,大窩大苗栽植見效快的經濟果木,加速推進地方經濟的發展。通過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減少土壤侵蝕和面源污染。
(2)生態修復工程。在有條件的地方,實施封山禁牧、封育保護,加強林草植被保護,防止人為破壞。要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恢復植被,改善生態環境,涵養水源,保護水資源。
(3)河道綜合整治工程。編制河道整治規劃,采取清淤、護岸、筑堰和綠化等措施,對小流域內河道進行綜合整治。封河育草,維系河流良好生態系統;禁止河道采沙,加強河道管理及維護;防止污水和垃圾進入河道,確保河道清潔和環境優美。
(4)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搞好道路硬化、村莊綠化、環境美化,控制和減少污染物排放;制定村莊環境衛生保潔制度,實現生活垃圾集中管理、生活污水達標排放;人畜禽糞便應通過沼氣池等進行無害化處理。
(5)生態農業建設工程。大力推廣施用有機肥料,采用生物方法以及易降解、低殘留的農藥防治病蟲害,控制和減少農業污染,發展生態農業。
(6)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在河道周邊設置植物緩沖帶,種植或撫育具有吸收有機污染物能力的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在河道和水庫水位變化的水陸交錯帶建設人工濕地,種植適水樹草,增強水體自凈能力。
(7)水土流失和水環境監測。建立水土流失和水質動態變化監測點,對土壤侵蝕量、入河(庫)泥沙量以及總磷、總氮、生化需氧量、化學耗氧量等指標進行監測。
在小流域內,制定封山禁牧、封育保護政策和鄉規民約,建立水源管理和保護制度,保護林草植被,促進生態自我修復。在有條件的地方,實行生態移民;制定化肥、農藥使用推薦種類目錄,明確其合理用量及使用方法;嚴格生活垃圾、畜禽和水產養殖污染排放的控制管理;加強流域內集體和私營企業、飲食服務等行業排污的管理;監督開發建設項目法人落實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控制新增人為水土流失。
近年來,成功打造了趙家鎮桂花村、管村鎮高寨村等典型,推行了“政府領導,部門配合,統一規劃,共同實施”的運作模式,對水利、水保、國土、農業、“三村”建設、林業、扶貧等項目資金,在部門負責、事權明確、權責匹配、不改變資金性質和用途的前提下,堅持統一管理,集中使用,有力地促進了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僅 2007年我縣高母寨和磴子河小流域就在水務、農業、林業、國土、“三村”辦、扶貧等部門通力合作下,捆綁項目資金達 2000多萬元,從而實現了規模治理。
我縣水土保持監測工作起步晚,設備、手段落后,無論是開發建設項目還是小流域綜合治理,監測工作都還未真正開展起來。目前我縣僅有川氣東送管道工程、齊魯石化化肥項目和匯鑫能源項目分別由水利部監測中心和達州市生態環境監測分站在開展監測工作。
經果林是水土保持工作中一項重要的植物措施,是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之一。多年來,全縣栽種經果林上萬畝(15畝 =1hm2),但因保存率低、管理粗放,效益不明顯。
雖然每年都與治理區村社簽訂了水保工程管護協議,但多數工程沒有發揮應有效益,很多100m3的蓄水池淤積量就達30m3以上,且排灌溝渠淤積損毀嚴重,根本達不到旱能灌澇能排的要求。
在項目規劃階段,群眾積極承諾在項目實施階段自愿投工投勞,并簽訂了投工承諾書,但真正落實起來存在很多問題。一是外出務工人員較多,勞動力組織困難。就石梯鎮磴子村而言,全村總人口1856人,勞動力1230人,但常年在家的勞動力不足 200人,且 60%左右為60歲以上的老、弱勞力。二是大多數群眾的思想觀念陳舊,總認為國家富裕了,不愿在國家投資的項目上投工投勞。三是項目實施后各農戶受益不均,影響群眾的投勞積極性。
在項目實施中,修建蓄水池、排灌溝渠等工程難免要占用土地,有的農戶占地多,有的農戶占地少甚至不占用,修建的公益設施大家享受,導致被占土地多的群眾思想不通。
認真宣傳貫徹水土保持法,全面落實“預防為主”的方針,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補償;誰造成水土流失,誰負責治理”的原則,正確處理水土保持與資源開發、生產建設和發展經濟的關系,嚴格依法行政。建立、完善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報與實施公告制度、監督檢查制度和水土保持設施竣工驗收制度。特別要加強對土壤侵蝕量、入河(庫)泥沙量以及總磷、總氮、生化需氧量、化學耗氧量等指標的監測。
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程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統籌規劃,以實現水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維護。在全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總體規劃框架下,以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和土地整理項目等重點工程為依托,整合水利、農業、“三村”建設、林業、國土、扶貧、以工代賑等項目資金,按照統一規劃、各負其責、各投其資、各記其功、分工協作的原則,以小流域為單元,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工程、植物、農耕措施并舉,形成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整體格局,從而整體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
一是加大對群眾的宣傳教育力度,使其革除陳舊落后的思想觀念。二是安排部分資金對經果林整地和苗木栽植給予一定的補助,以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三是改變“撒胡椒面”的做法,集中成片發展市場前景好、受群眾歡迎的名優品種。四是給群眾一定的管護經費,加強幼林管護和技術指導。
農村稅費改革后,農建工程中群眾投工投勞始終得不到落實。針對這種狀況,一是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宣傳,增強群眾的主人翁意識;二是提高群眾的參與意識,在項目規劃和實施中,充分尊重群眾意愿,解決好群眾的切身利益,并在項目實施前和竣工后適時進行公示,充分保障群眾的知情權;三是在項目選點規劃時,建立項目競爭機制,把群眾基礎好、積極性高、投勞有保障作為項目實施的必要條件之一;四是建立本級財政對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的投入機制。目前,四川省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處于試點階段,我縣還未被納入試點縣,建議縣委、縣政府在安排新農村建設資金時,安排水土保持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專項資金,主要用于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設、封育管護、宣傳、監測等。
一是以社為單位,對實施前的土地進行統一丈量登記造冊,對實施后增減的土地進行統一調整;二是按照“一事一議”的原則,在蓄水、供水設施實施前,組織受益群眾討論制定用水制度和水價,建成后,明確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