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恩
(青海省水土保持局,青海西寧 810001)
青海省有“江河源”之稱,因長江、黃河、瀾滄江均發源于此而得名,素有“中華水塔”之美譽,在全國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態地位。近年來,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該區域的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直接影響了當地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在落實青海省委、省政府既定的“跨越發展、綠色發展、和諧發展、統籌發展”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進程中,三江源的生態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其關鍵是搞好水土保持。
(1)水土流失防治初見成效。青海被譽為“眾山之宗、千湖之地、江河之源”,橫跨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有著大氣之美、磅礴之美、雄奇之美,把青海建成我國重要的自然生態屏障,無疑是我們對國家、對全球擔負的不可推卸的重任。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作為生態建設重要組成部分的水土保持工作,在三江源生態治理工作中越來越顯現出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近年來,青海省各級水保部門立足于三江源獨特的生態地位,以水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維護為目標,認真開展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至 2009年底,在三江源地區已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 303.39 km2,綜合治理小流域 324條,初步達標驗收 291條,建設淤地壩近 600座,建設各類水土保持工程 2萬余項。各項水土保持措施的綜合效益主要體現在 “三增加、三減少、三改善”上,即增加了基本農田、增加了糧食產量、增加了群眾收入;減少了坡耕地面積、減少了土壤侵蝕量、減少了貧困人口;改善了農牧業生產條件、改善了生態和環境、改善了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生態和環境的改善,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維護了江河流域的寧靜安瀾。
(2)水土流失現狀令人擔憂。據青海省三江辦副主任李曉南介紹:近 30年來,被稱為“中華水塔”的三江源冰川退縮速度是過去 300年的 10倍,自 1966年以來,黃河源區的冰川退縮比例最大達到 77%。
由此可見,生態建設已經成了三江源地區的頭等大事。就當前而言,青海全省的水土流失狀況也不容樂觀,主要體現在以下四方面:一是水土流失面廣量大。第三次土壤侵蝕遙感普查結果顯示,青海省土壤侵蝕面積為 35.43萬km2,風力、水力、凍融侵蝕交錯分布于全省各地。青海省的水土流失面積之大、區域之廣遠遠超出了全國平均水平。二是土地沙化面積呈加劇趨勢。目前,青海省的沙化土地面積已達到 1 255.5萬hm2,沙化擴展速率達到每年 2.5萬hm2。土地沙漠化不僅減少了大量的生產用地,還加重了江河中下游地區受洪水威脅的風險。三是草場退化嚴重。受干旱、風沙、鼠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青海省中度以上退化草場面積已近 1 647萬hm2,單位面積產草量同 20世紀 80年代相比下降了 16%~40%,全省每年因鼠害損失鮮草 40多億kg。四是水源涵養功能下降。據水文實測資料,青海省黃河源頭的瑪多縣原有大小湖泊 4 077個,目前已有近 50%的湖泊干涸,其余湖泊水位下降了 2~3 m。
有位生態專家憂心忡忡地指出,在這種高寒地區,環境一旦破壞可能需要十幾年乃至幾十年才能恢復,這不得不讓國人為三江源地區的草場和牧民生存捏一把汗!
嚴酷的生態現實表明,加快三江源地區水土流失治理,重建青海新的生態平衡,已成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一項緊迫而艱巨的戰略任務。近年來,青海省委、省政府立足本省實際,提出了“生態立省”的發展戰略,其理念是:“寧愿犧牲眼前利益,也要考慮長遠利益;寧愿犧牲青海的局部利益,也要考慮全國的大局利益。”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青海省委、省政府對三江源核心地區的地方政府不再考核G D P,從以國民經濟指標考核為主轉到以生態建設指標考核為主上來。正如青海省委書記強衛所說:“要把保護青海生態作為我們的重要責任,寧可犧牲發展速度,寧可犧牲 G D P,也決不能犧牲生態、犧牲環境。”
在這一科學發展理念的引領下,立足實際,突出重點,各級水土保持部門在全省廣泛開展了黃土高原淤地壩壩系工程、黃河水土保持生態工程、水土保持國債小流域工程、小流域綜合治理等工程建設,同時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觸角逐步向三江源核心區域和生態敏感地區延伸,積極爭取實施了黃河、長江源區預防保護工程,黑河源頭流域生態建設保護工程,生態修復工程以及青海湖流域周邊地區生態環境治理工程等,并加強了對開發建設項目及重點區域的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力度,不斷規范開發建設行為和人類活動,進一步加快了水土流失綜合防治步伐,努力改善青海的生態和環境,以小水保撐起大生態,努力構建三江源新的生態平衡。
近年來,青海省的水土保持工作雖然取得了喜人的成效,但仍達不到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要求,三江源的水土保持工作仍然任重道遠。
一是省內水土流失面廣量大,生態與環境惡化的趨勢還沒有得到根本遏制。就總體來看,三江源的生態治理和保護才剛剛開始,仍然面臨著非常大的壓力,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
二是國家在水土保持方面的投入嚴重不足,地方投入也十分有限,這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的要求不相適應,還遠遠滿足不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對生態和環境的要求。
三是重要水源地的生態惡化趨勢加劇。隨著經濟的發展,青海的湟水河、大通河、隆務河、黑河等河流水源區的人口與資源、環境等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水少、水臟、水渾的狀況越來越普遍,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的狀況越來越嚴重。
為了進一步加大三江源地區生態建設和保護工作力度,青海省各級水利水保部門必須牢牢抓住新的歷史機遇,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推進全省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
總體上要結合青海省實際,按照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四區、兩帶、一線”區域發展戰略和主體功能區劃,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進一步明確全省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格局和重點,積極爭取加大水土保持投入,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促進全省經濟社會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三江源水土流失區應實施以生態移民、退牧育草、劃區輪牧、輪封輪牧、大面積封禁管護、預防監督為主要措施的生態修復,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出發,加強生態管護,逐步形成生態的順向演替,恢復和增強草場的生產力。東部黃土高原區主要采取以小流域為單元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利用好水土資源,大力發展小流域示范區建設,建設優質高效的基本農田和飼料基地,解決“三農”問題。特別是在人口密度小、水土流失為輕中度的高地草原區、土石山區、丘四區的腦山區,應通過退耕還林(草),加強封禁管護和水土保持預防監督,保護和恢復植被,使涵養水分的功能持續、穩定發揮。同時通過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達到水土流失治理與水環境保護、農業集約化生產、人居環境改善相結合的良好局面。環青海湖流域應實施退耕還草、退牧育草、草原節水灌溉、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等措施,限制人類的不合理活動,促使區域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黑河上游生態建設區和柴達木盆地綠洲區,應大面積實施以封禁管護為主要內容的水土保持生態修復。
具體要做好以下幾點:一是要按照《全國水土保持規劃》和《青海省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規劃》進行統一規劃,制定分區目標,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細分各項工程項目布局,加大生態建設力度,基本遏制生態和環境惡化的趨勢,實現水土流失不再擴大、初步控制沙化面積逐步擴大的趨勢。
二是要積極開展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作。加大投入力度,進一步落實封山禁牧政策,為大面積封育保護創造條件,調動廣大群眾參與生態修復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三是要加快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建設。積極推動和規范水土保持大示范區建設,對青海東部黃土高原地區取得的治理成果加以整合、補充,逐步建成具有高原特色的水土保持大示范區。
四是積極探索生態補償機制,從下游受益地區征收一定數額的補償費,用于上游生態建設工作,以彌補源區生態建設投入不足。同時要積極爭取國家的投資力度,進一步提高建設速度和質量。
五是開展科學研究,提高治理水平。要加大與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的合作力度,從水蝕、風蝕、凍融侵蝕交錯發生的過程和機理入手,積極探索防治方式方法,引進、培育新的樹草品種,不斷提高生態治理的水平和質量。
六是進一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引進高素質人才、培訓現有技術人員等方式,造就一支高水平技術隊伍,從而推進三江源區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