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明
(蓬安縣水土保持局,四川蓬安 637800)
地處四川省東北部的蓬安縣,是典型的丘陵縣。全縣總面積 1332k m2,總人口 73萬人,轄 39個鄉鎮、598個行政村,人均耕地僅 0.05 h m2,且以坡耕地為主。近年來,蓬安立足縣情,以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為統攬,把預防監督作為水土保持的生命線,通過采取“宣傳發動、制度推動、執法促動、多方聯動”四輪齊動的措施并深入實踐,走出了一條基層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工作的健康發展之路。
一是借力媒體,廣泛宣傳。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源地,針對我縣轄區內坡耕地面積大、范圍廣、人類活動頻繁、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現狀,借助電視、廣播、報刊、網絡等媒體,大力宣傳報道水土流失造成土地退化、耕地毀壞、洪澇災害加劇、糧食產量下降、生存環境惡化、生態系統退化等危害。結合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專項行動,在縣電視臺曝光了一批重大違法違規項目和案件。借助“長治”工程建設的成效和經驗,大力宣傳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在治理水土流失,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二是建設隊伍,深入宣講。全縣自上而下,建立了強有力的水土保持宣講隊伍。縣級領導率先垂范,帶領相關部門,深入學校、農村、建設現場,宣講水土保持的重要作用,教育、引導干部群眾自覺保護水土資源、珍惜治理成果。縣水務局抽調業務骨干,縣水土保持局全員上陣,在鄉鎮逢場天搭臺宣講,利用治理現場進行實地宣講,深入水土流失重點區域進行反思宣講。各鄉鎮結合本地實際,由鄉鎮長掛帥,水利水保干部和村干部共同參與,針對農村建房、開山辦廠、村道建設等,宣講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性,督促相對人依法交納“兩費”。
三是突出重點,整體推進。以水土保持科普教育、技能教育、法制教育、警示教育和生態理念教育為重點,探索建立水土保持國策宣傳教育長效機制。采取圖文并茂、現場參觀等形式,大力開展中小學生水土保持科普知識教育。以“長治”工程項目區的農民群眾為主要對象,大力開展水土保持技能教育,提升水土保持防治工程的建管水平和科技含量。深入城鎮社區,面向社區居民,宣傳城市水土保持的重要意義。深入廠礦企業,面向開發建設單位,加大宣傳和培訓力度,提高其貫徹執行水土保持法的自覺性。在水土流失嚴重地區、重要水源地保護區、生態功能區,通過書寫宣傳標語、設立標識碑牌等形式,大力開展水土流失警示宣傳教育。
一是立足“五個凡是”,進一步健全水土保持方案審批管理制度。凡是在本縣轄區內的開發建設項目都必須申報水土保持方案,凡是不具備方案編制資質的單位編制的水土保持方案不予審批,凡是新上的開發建設項目都必須先審批水土保持方案再辦理相關手續,凡是在建但未辦理水土保持方案的開發建設項目都必須限期補辦,凡是拒絕編報水土保持方案的必須依法查處。
二是明確“兩費”標準,進一步規范規費征收制度。嚴格按照四川省物價局核定的征收標準,結合本縣實際,嘗試對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費和補償費“兩費”合并征收,按破壞面積每平方米 2元的標準計收。水土保持監督執法人員亮證執法,統一使用四川省水土保持行政事業收費專用票據,依法征收“兩費”。征收費用一律進入縣財政非稅收入專賬,切實做到不截留、不挪用、使用規范。
三是落實“兩查兩驗”,進一步強化水土保持設施驗收制度。“兩查”即對開發建設項目實行經常性檢查和年度檢查,并給建設單位發檢查結果通知書,對“三同時”制度落實不好的由縣政府予以通報。“兩驗”即驗收小流域綜合治理成果,驗收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設施。對驗收合格的,簽訂管護責任書,發給工程合格證。
四是樣板工程示范,突出抓好“三同時”制度。實施水土保持“三同時”和“返還治理”樣板工程建設。通過縣國稅局、縣財政局等單位建房和大深南海、廣興水庫等項目的水土保持設施樣板工程建設,以其明顯的效益和示范作用,推動了全縣水土保持“三同時”和“返還治理”制度的落實;通過金溪電站、南渠公路等開發建設項目的水土保持生態環境樣板工程建設,實現了“施工不流土,竣工不露土”,開發建設與生態建設同步實施。
一是借力人大檢查抓執法。縣人大高度重視水土保持執法工作,每年由聯系副主任牽頭,組織人大代表和相關部門負責人,集中開展兩次執法檢查活動。他們通過“一聽二看三檢查四督辦”的方式,即聽取水土保持工作匯報、查看監督管理工作軟件資料、檢查開工建設項目、督促相關部門辦理檢查中發現的問題,集中解決執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二是深入現場抓執法。縣水保局將現場執法常態化,隨時組織執法人員深入開發建設項目施工現場,檢查水土保持方案的辦理情況和執行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問題。特別是 2009年,開展了拉網式的水土保持專項執法行動,加強了對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審批后的監管力度,先后對 13個典型建設項目進行了督促整改。通過開展深入細致的監督執法,使全縣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申報率和實施率均達100%。
三是集中整治抓執法。充分借助每年 3月份的科技宣傳月活動和 6月份的水土保持法頒布實施紀念活動,集中力量、集中時間對開發建設等重點領域的不法行為進行整治,嚴肅查處開工建設前不辦理水土保持方案、建設過程中不執行“三同時”制度、竣工驗收不申請水土保持主管部門參加的行為。對情節特別嚴重的,在縣電視臺予以曝光。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我們始終堅持“聯合互動,預防為先”的水土保持監管理念,積極破解先破壞后治理的工作怪圈。
一是黨政領導高度重視。縣委、縣政府把水土保持預防監督管理工作作為建設“生態旅游靚縣”的重要抓手,成立了以分管副縣長任組長,水務局局長為副組長,發改、建設、環保等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蓬安縣水土保持預防監督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并在縣水土保持局設辦公室。領導小組每季度召開一次工作例會,研究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具體困難;每半年召開一次現場辦公會,實地解決監管不力、有法不依等問題;年終召開一次總結大會,邀請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出席,收到了揚先促后的效果。
二是出臺文件規范行為。縣政府出臺了《蓬安縣水土保持實施暫行辦法》等規范性文件,對水土流失的預防和保護提出了硬性要求。特別是對亂墾濫伐行為、水土保持方案審批、“三同時”制度落實、水土流失補償費和水土流失防治費的征收、保護水保設施和治理成果等提出了具體意見,起到了規范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工作的作用。
三是部門和鄉鎮積極配合。縣水務局所屬水政監察大隊積極參與全縣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執法工作;縣發改局嚴把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審查關;縣建設局切實加強了對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的監督管理;縣財政局與縣水保局聯合發文,委托鄉鎮征收部分項目的“兩費”,有效地降低了執法成本;在全縣范圍內的中型水庫和小(一)型、小(二)型水庫進駐水土保持監察人員,負責搞好庫區內的水土保持預防監管工作;各鄉鎮專設了水土保持預防監督監察員或助理監察員,加強對轄區內的制磚廠、采石場等的監管,堅決查處亂墾濫伐、人為造成水土流失等行為;所有行政村均設置了水土保持設施管護員,負責治理成果的日常管護,促進治理成果的永續利用和農村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