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潤泉 王樹平 河北省科技工程學校
中等職業學校校園網絡建設的幾點思考
王潤泉 王樹平 河北省科技工程學校
網絡發展一日千里,校園網絡文化已經成為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雙刃劍效應給師生的學習、生活、交流方式等帶來了巨大沖擊。如何取長補短,建設健康文明的校園網絡文化,已成為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文章分析了校園網絡文化的內涵、特征以及它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利與弊,提出了對網絡文化建設的初步設想。
校園網絡文化;特點;雙刃劍;建設思路
在校學生已成為互聯網用戶的主力軍,他們把互聯網當成了一種新的虛擬生存方式。網絡的快速發展,對師生的學習、生活、交流等方式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因此,如何理解網絡文化賦予校園文化以新的內涵、如何建設校園網絡文化,已成為中職等業學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課題。
網絡文化是指“以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融合為物質基礎,以發送和接收信息為核心的一種嶄新文化。這是一種與現實社會文化具有不同特點的文化”。 中職等業學校校園文化是指依附于中職等業學校這個載體反映和傳播的文化現象。中職等業學校校園網絡文化就是網絡文化與中職等業學校校園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它是一種新的文化形式,與傳統文化相比,表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具有主體創造性特征
中職等業學校校園網絡文化由于傳播的開放性、共享性、多元性等特征,推動教育模式的轉變,逐步平衡了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系,影響著被教育者自我構建的模式。它以層出不窮的新信息、新想法,提升著主體思維的創造性;而創建中的平等和開放,則凸現了主體的個性化,形成主體高度自主的文化特征;網絡開放的自由傳播,使中職等業學校教育與被教育者的個性得到盡情發揮和他人的普遍認可,推動著網絡文化的創造性發展。上述三個方面,造就了中職等業學校校園網絡文化的主體創造性特征。
2、具有集成的多功能性特征
中職等業學校校園網絡文化沖破了不同中職等業學校校園文化之間的信息壁壘,實現了多種功能如教學研究、學習生活、資料搜集、日常交流等的集成。在網絡傳播中,人們用圖像、視頻、符號等進行交流與溝通,而在此過程中形成的數字化的思維模式與虛擬性的行為方式,既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提供了集成式的服務,還育成了他們全新的文化人格。
3、具有開放的社會性特征
中職等業學校校園網絡文化具有信息來源開放、交流及時互動、傳播跨越時空和地界等特性,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文化享受和創造盡管以中職等業學校校園為聚合點,但網絡特性使得信息獲取和交流的范圍打破了校園的界限,破除了地域鴻溝,中職等業學校范圍內信息也更即時的形成了對社會的影響,加之中職等業學校校園網絡在被教育者中極高的參與度,中職等業學校問題網絡化、社會化日趨明顯。
4、具有復雜的價值多元性特征
中職等業學校校園網絡文化既是對現實的中職等業學校校園文化的反應,也是對具有虛擬特性的網絡文化的反映。信息來源的開放性帶來了內容的多元化,既給精英文化提供了舞臺,又為大眾文化的發展營造了良好氛圍;既給主流文化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發展的機遇,又給非主流甚至反主流文化以傳播空間,甚至還有充斥著色情、暴力、迷信等的低俗文化。
鑒于中職等業學校網絡文化的兩面性,如何在實踐中揚長避短、趨利避害,使其建設步入積極健康的軌道,是中職等業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筆者認為主要應加強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必須探索和遵循信息產業發展的規律
中等職業學校校園網絡不僅是學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礎設施建設,而且是屬于整個國家信息產業發展中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因此,中等職業學校校園網絡建設必須遵循信息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
當代信息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規律是:軟件業領導硬件業;而軟件業的發展則取決于對用戶群體所在領域未來行為的研究、預測和實驗。遵循這一規律,要想提高校園網絡建設的功能與效益,就必須從中等職業學校教育現代化目標與功能出發,整體設計,分步實施。在校園網建設的整體設計中,首先要進行校園網的需求與功能設計,這顯然需要網絡專家與教育專家的有機結合,尤其要研究校園網用戶群體的未來行為與未來需求。
(二)明確建設方向
中職等業學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要體現先進文化的要求,為先進文化提供文化資源、傳播平臺和技術支持。中職等業學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在具有時代特征的同時,還要體現中職等業學校特點。中職等業學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應以滿足廣大師生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己任,敏銳捕捉網絡技術發展的新動向,關注師生需求的新變化,運用新技術,開拓新業務,不斷豐富校園網上精神文化生活。
(三)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增強監控力度
要加強網絡信息的管理,建立、完善各類、各級網絡管理辦法,使網絡活動有章可循,活而不亂、嚴而不死。管理人員要加強對網絡的時時監控,如發現問題,盡早解決,使惡劣影響降到最低。
(四)進行硬件、軟件建設
硬件建設是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中的基礎工程,直接影響校園網絡文化的發育、成長和規模的大小,直接影響中職等業學校校園的信息化進程。作為中職等業學校,網絡也早已進了課堂、辦公樓、圖書館甚至宿舍,為師生從網上獲取知識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環境。但軟件建設情況與真正的信息化校園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應積極開發一些集思想性、教育性、知識性、藝術性、娛樂性、易操作性于一體的教育軟件,以豐富課外生活,提升學習興趣。
(五)引導中職等業學校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觀
加大網絡道德的宣傳力度,將有關課程和知識納入正規的學校教學計劃之中,使學生將網絡道德和網絡技術置于同樣重要的地位認真學習并加以遵守。要倡導道德自律,強化網絡道德責任意識,在提高學生的政治思想素質,增強他們的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提高他們拒腐防變的能力的同時,還要加強對他們的心理教育、人格情操的培養,幫助他們筑起一道心靈上的長城。要讓學生參與“網絡社會”的信息管理和研究工作,以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精神,促使他們成為“網絡社會”中的道德主體,承擔起維護“網絡社會”秩序的重任。
(六)加強隊伍建設
制定中職等業學校校園網絡文化工作隊伍建設和培養規劃。根據實際和發展要求,整合工作力量,落實專兼職人員,建立統一指導、各方配合、責任明確、優勢互補的網絡宣傳、網絡輿論引導、網絡監管和網絡信息等工作隊伍體系。加強網絡文化工作隊伍培訓工作,不斷提高隊伍的網絡技術水平和思想理論素質,提高網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用網絡信息技術手段開展工作。
[1] 楊立英.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4
[2] 唐亞陽,梁媛.高校網絡文化的特征與功能[N].光明日報.2007-2008(11)
[3] 胡建.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工作[N].中國教育報.2001-08-22(3)
10.3969/j.issn.1001-8972.2010.1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