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軍
(固原市原州區水土保持工作站,寧夏 固原 756000)
廟臺小流域位于固原市原州區東北部,距市區約10km。涉及清河、頭營兩鎮的 5個行政村,有農戶 830戶、人口 4316人,總面積36.6km2,人口密度118人/km2。有水土流失面積34.2km2,占流域總面積的 93.4%。流域內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差。
原州區自 2005年開始對廟臺小流域進行綜合治理。治理中實行“黨政領導、財政牽頭、統籌規劃、資金整合、部門實施、鄉鎮配合”的建設管理機制,采取項目捆綁、資金整合、上下聯動、集中連片開展規模治理和扶貧開發。至 2007年底,該流域治理程度達 85%,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 28.93km2,其中新修梯田1000hm2、種草 293.3hm2、營造水保林1600hm2(喬灌混交林1100hm2、地埂林360hm2、經果林140hm2);建骨干壩1座、中小型淤地壩13座,修鄉村道路 51km并全部綠化,建蓄水澇池11座、屋檐接水150處,新建水窖 50眼并配套集雨場 5000m2;完成總投資1740.9萬元,其中各類專項資金1082萬元。流域治理實現了由分散治理向規模治理、由低水平向高標準、由單純治理向綜合開發的轉變,走出了一條適合原州區區情的小流域治理路子,取得了良好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
治理后流域內林草覆蓋度達51.7%,各項治理措施年均可攔蓄泥沙11.3萬t、徑流 54.8萬m3。經過治理,形成了從坡面到溝道植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互配套的水土保持防護體系,水土資源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開始恢復,荒山荒溝披上綠裝,呈現出春季杏(桃)花遍野、夏季山坡梁峁綠蔭、秋季碩果累累的景象,實現了洪水不下山、泥土不出溝、暴雨不成災的目標。
綜合治理的實施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農業生產條件,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據統計,截至 2007年底,綜合治理累計完成基本農田1000hm2,人均達0.23hm2;流域農民年人均糧食由治理前的350k g提高到483kg,年人均純收入由治理前的 975元提高到1514元。
各項治理措施的實施減少了流域溝蝕面積(每年減少溝蝕面積147hm2),減輕了對下游溝道、渠道、道路、村鎮的危害。通過修路、建設骨干壩等水保工程,23個村的行路難問題和3469口人、1639頭大家畜、1698只羊的飲水困難得以解決。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種植馬鈴薯 400hm2、糧飼兼用地膜玉米133.3hm2、經果林139.3hm2、中藥材 61.3hm2,由單純 種植糧食作物向種植經濟作物、發展林果業等多種經營方向轉變。為使群眾早日脫貧致富,大力發展以養牛養羊為重點的畜牧業,培育改良畜群結構,引進良種基礎母牛 200頭,肉用型種公羊 4只、種公豬 2頭、良種母豬33頭。新建養牛暖棚349座、黃牛冷配點 2處、“三貯一化”池 66座,購置小型鍘草機 291臺。建沼氣池118座,投放太陽灶 800臺。通過梯田、林草等治理措施的實施,土地利用結構趨于合理,“三料”俱缺問題得到了解決,人為干擾和破壞植被的現象得到了遏制。
在治理中,結合原州區的實際,總結近年來流域治理與扶貧開發的經驗,始終堅持 7條治理原則,即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分項治理原則,生態優先和可持續發展原則,農業生態系統循環原則,整村推進全面發展原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與農、林、牧生產發展兼顧原則,綜合治理、合理布局原則,捆綁項目、整合資金、集中投入原則。
在項目建設中,突出抓了水資源利用、流域壩系等 7項重點工程,即以集雨澇池、水窖和屋檐接水為主的集雨節灌工程,以溝道治理為主的流域壩系工程,以荒山治理為主的綠化造林工程,用以解決行路難的鄉村道路工程,用以調整種植業產業結構和畜牧業畜群結構的優勢特色農牧業工程,生態能源工程和科技培訓工程。
在實施過程中,先后引進、推廣了先進栽培技術,舍飼養牛、養羊技術,飼草“三貯一化”調制技術,“三位一體”圈棚建造技術,牛、羊疫病綜合防治技術,工程造林技術,紅梅杏、山桃、花椒等優新林果栽培技術,節水灌溉技術,中藥材栽培技術等 9項實用致富新技術,使群眾的致富門路增多,掌握和應用科技的綜合素質明顯提高。3年來舉辦科技培訓班 64期,使項目區1670人掌握了種植、養殖實用技術,培訓農民 5380人次,發放各類培訓材料 8700冊。
在治理中,協調各方實施項目建設,采取項目分解、任務包干、責任到人的工作機制,具體抓好以組織領導到位、資金投入到位、群眾投勞到位為重點的“三個到位”,確保了流域治理順利開展。①組織領導到位。成立了流域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政府與流域所在鄉鎮簽訂責任書,明確職責,強化責任,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②資金投入到位。在資金籌措上,原州區整合項目資金,積極鼓勵多方投入,采取向上爭取、銀行貸款、政府籌措、農民投資、社會幫扶的辦法,確保項目資金到位。在項目實施中,整合“三西”建設、以工代賑、國債能源、黃河水保生態工程、財政支農、扶貧開發、退耕還林等項目資金,嚴格按照“渠道不亂、性質不變、確保效益、各記其功”的原則捆綁使用,發揮項目資金的最大效益,共籌措專項資金1082萬元,為各項工程建設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有力支撐。③群眾投工投勞到位。開展治理需要大量的勞力投入,為保證完成治理任務,采取春、秋季集中會戰與常年治理相結合,專業隊施工、機械施工與人工治理一齊上的辦法,較好地完成了治理任務。
(1)實行綜合規劃機制。做好規劃是實施好流域治理的首要條件。為此,原州區實行綜合規劃機制,組織財政、農牧、林業、水利、交通等部門技術人員,深入項目區,實地勘察論證,對生態建設、水資源利用、交通道路等內容進行統一規劃,制定科學、完善的流域治理規劃。特別是在做廟臺流域綜合扶貧開發示范項目規劃時,還邀請自治區財政廳、水利廳、西北農大、西北水保所等部門、院校、科研單位的領導和專家,與我區相關專業技術人員一同到項目區群眾家中座談,了解群眾的想法和意愿,做規劃,定目標,制定了《廟臺流域綜合扶貧開發示范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實施方案。
(2)實行項目“以獎代補”機制。對養殖業、種植業等到戶項目,采取“以獎代補”辦法,優先扶持發展責任意識強、積極性高、自身作用發揮明顯的農戶,調動了農民參與項目建設的積極性,加大對生產建設的投入,使其主動投工投勞參與公益性工程建設,達到了政府引導和群眾意愿的有機結合,使項目資金真正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3)實行整合部門項目與資金,共同參與實施大項目的工作機制。為使項目建設管理扎實有效推進,在項目領導小組統一領導下,組建了項目實施工作小組,由區財政局牽頭,抽調水利、林業、農牧、科技、扶貧等部門業務精通、責任心強的技術干部負責具體項目實施工作。
(1)因地制宜優化實施方案,合理布設治理措施。按照總體規劃,本著改土治水、夯實基礎、綜合開發、富裕農民的原則,堅持山、水、田、林、路、草綜合治理和“林草上陡坡、農田上緩坡、壩系進溝道、農技進田間”的全方位綜合治理。對15°以下緩坡地采取機修農田,人工培地埂,并在地埂上種植黃花、苜蓿進行植物護埂。根據立地條件,選擇抗旱性強的樹種,在山頂、路旁以山桃、柳樹為主,山腰以山桃、山杏、沙棘喬灌混交,溝底以山杏、刺槐為主進行造林。為提高林草的成活率,坡面與溝道造林全部采取集水徑流工程整地,緩坡地選擇“664312”水平溝整地技術,陡坡地采取魚鱗坑整地,溝底采用水平階、小土谷坊等整地,最大限度地蓄集天上水、攔截坡面徑流,增加土壤含水率,提高造林成活率。
(2)強化技術指導,嚴把技術關口。聘請區內外相關技術專家,成立專家技術指導組,對項目總體建設進行技術指導和培訓,研究解決項目建設中遇到的技術難題,開發和推廣各種先進技術,并對各分項建設的技術人員進行技術培訓。
(3)責任到人,加強管護。為了加強項目后期運行管理工作,使各項治理措施發揮最大效益,對梯田、淤地壩、林草、暖棚、澇池等工程,堅持“誰建設、誰承包、誰管護、誰受益”的原則,采取個體承包、集體承包或專人管護等多種管護形式,與管護人簽訂承包經營合同。同時,加強對工程運行和效益情況的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