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善
(固原市水務局,寧夏 固原 756000)
固原市是寧夏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自然條件惡劣、人口密集、經濟欠發達,惡劣的生態環境是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多年來,固原市的干部群眾發揚愚公移山精神,堅持治山治水、改造自然環境,各級政府也在政策和財力上給予了大力支持。固原市的生態環境較之以前有了明顯改善,但與經濟較發達地區相比,其生態環境和經濟生命力仍顯得十分脆弱。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固原不僅要加快生態環境建設步伐,而且要高度重視水土保持監測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更好地鞏固治理成果,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1)開展水土保持監測工作是全面貫徹落實水土保持法律法規的需要。固原市自然環境惡劣,水土流失面廣量大、流失類型復雜、危害嚴重,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自治區的生態安全以及群眾的生命、生產、生活構成了極大威脅。國家通過立法的形式,確立了水土保持監測工作是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的一項重要職能。固原市建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開展水土保持監測工作正是落實水土保持法律法規的需要。
(2)開展水土保持監測工作是生態建設宏觀決策的需要。固原市要加快國民經濟發展、生態建設步伐,一是需摸清導致貧困的主要原因;二是要準確掌握本地區開展生態建設的狀況;三是要摸清資源開發破壞生態環境的程度;四是如何揚長避短、整合資源,發揮投資效益,加快生態建設步伐。而水土保持監測猶如“偵察兵”,通過全面、科學監測,就可以掌握第一手相關資料,從而為生態建設宏觀決策提供依據。
(3)開展水土保持監測工作是水土保持事業自身發展的需要。監測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四據”:一是為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工作提供證據。開展預防監督,查處違法案件,反映人為造成的水土流失是多少、危害有多大以及損壞水土保持設施面積和應征收的水土流失規費有多少,需要監測提供的定量數據。二是為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規劃提供依據。水土流失的區域在哪里,水土流失的特點和規律是什么,應采取何種防治措施,如何進行規劃和設計,需要監測提供支持。三是為水土保持防治效果提供憑據。依托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并充分應用“3S”等新技術,能從根本上保證防治面積、防治效果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從而對防治效果做出科學評價。四是為水土保持信息化、現代化提供數據支撐。為提高水土保持的投資效益、管理水平,使水土保持走向信息化、現代化,實現水土流失及其防治規律的模擬再現和可視化分析與評價的目標,監測工作任重道遠。沒有長期的動態監測、大量的數據積累和全面科學的數據分析,水土保持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1)調查整理全市水土保持基本數據。市監測分站組織人員通過民政部門查清了全市鄉鎮數量、面積、人口現狀;與各縣(區)水保部門配合對全市水土保持“三區”重新進行了調查劃分,對全市地貌類型重新進行了調查劃分,對全市自 20世紀80年代以來治理達標的165條小流域、建設的180座骨干工程逐條、逐座進行了調查核對,形成了較為系統的基礎數據資料,為建立全市水土保持本底數據庫打下了基礎。
(2)截至目前已制作完成了1∶20萬的固原市行政區劃圖、D E M圖、三維圖,全市地貌類型劃分圖,全市水土保持“三區”劃分圖、全市小流域治理分布圖、全市水土保持治溝骨干工程分布圖等。
(3)全面開展了項目監測工作。一是已完成黃河水土保持生態工程茹河流域固原項目區生態環境監測工作任務;二是正在對我市 2004年以來實施的原州區張易河壩系、西吉縣車路溝壩系、隆德縣好水河壩系、彭陽縣羅洼壩系以及黃河水土保持生態工程茹河流域固原二期項目、農業綜合開發二期項目實施監測,預計 2010年年底前完成資料整理、數據分析及總結報告的上報工作。
固原市水土保持監測工作雖然取得了初步成績,但畢竟起步晚、起點低、人員少,還存在著與水土保持事業發展不相適應的困難和問題。
一是水土保持監測分站與水土保持工作站實為兩塊牌子一套人馬,既要開展監測工作又要從事較大項目的前期工作、項目管理、骨干工程質量監督、項目檢查驗收,導致監測工作時續時斷。
二是水土保持監督執法與監測機構不統一,致使開發建設項目建設與監測工作不銜接、不同步,容易遺漏監測環節。
三是水土保持監測分站為事業單位,面臨著國家對事業單位改革的問題,其性質、職能、定位、發展方向等都需要在改革中予以明確。
四是監測設備簡陋,監測手段落后,監測人員缺乏監測經驗,遠遠不能適應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要求。
五是各類監測技術標準、規程、規范不完善,需要進一步制定和明確。
水土保持監測工作是準確反映水土流失范圍、程度和防治效果的有效手段,為政府決策提供了主要依據。因此,加強對監測工作的宣傳顯得尤為重要。既要宣傳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又要宣傳水土保持防治效果,通過開展小流域壩系的攔水攔沙、經濟、社會效益監測,進一步反映開展生態環境治理的重要性。宣傳的形式可多種多樣,既可通過新聞媒體,又可發布公告、簡報等開展宣傳;宣傳要面向全社會、各級領導和廣大群眾。
固原市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水土流失嚴重區,也是重點治理區,水土保持監測工作面廣量大,要真正實現監測目標,僅靠現有的機構和隊伍難以完成監測任務。為此,必須從長計議,切實重視監測機構和隊伍建設。一是在完善王洼、大坪 2個監測站的前提下,新建代表不同地貌類型區域的楊河、六盤山鎮、寨科3個監測站。二是加強監測隊伍建設。在充實、配備監測人員的前提下,進一步明確水土保持監測機構是具有行政職能的技術單位,應根據公務員法對監測人員按專業技術類公務員進行管理。在管理職能上,各監測站的監測業務由市監測分站歸口統一管理,監測數據的整編、監測成果的上報由市監測分站統一負責。同時,由市監測分站統一建立全市基本數據庫、監測網絡,部署常規監測、項目監測;負責全市監測人員技術培訓。三要配備先進的監測設備。
為了確保固原市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質量,市監測分站要依據《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的要求,制定符合固原市實際的水土保持監測規劃、監測管理辦法。規劃和辦法要明確“四性原則”,即監測對象要有代表性、監測目的要有針對性、監測設備要有先進性、監測成果要有實用性。結合監測網絡和信息系統建設,因地制宜、科學布設監測站點。監測內容、監測方法、監測時限、監測設施、監測儀器、數據采集、成果匯編,要采用統一標準和辦法。
為保證監測網絡高效運作、監測數據準確可靠,必須加強管理制度建設。依據《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管理辦法》,制定 4項制度:①項目監測備案制度。監測單位開展監測不僅要對業主負責,而且要對政府負責,因此必須在水土保持監測機構備案。②監測成果審核制度。監測機構要按照分級管理的原則,對監測單位提交的監測成果實行審核、認證,對無故不報或數據虛假的監測單位要批評教育,情節嚴重者要取消監測資格。③監測數據年報制度。按照逐級上報的原則,各級監測機構要將全年的監測數據適時上報,充實監測數據庫。④水土保持監測定期公告制度。對建設項目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生態修復狀況、自然或人為造成的嚴重水土流失狀況適時進行公告,發揮監測的監督作用,讓群眾了解生態環境狀況。
按照水利部的要求,水土保持監測網絡運行實行分層管理、分級負責,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要力爭將監測網絡運行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作為水土保持監測管理部門的各級水土保持監測機構,要轉變觀念,充分調動監測人員的積極性,依托科研院所的技術力量,大力推進對開發建設項目的監測,促進監測工作的全面開展,同時鼓勵監測單位多出成果、出好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