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彥超 錢曉晴 封克 單玉華 趙海濤 王小治 汪曉麗 居靜
揚州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225127
校企聯合培養資源環境科學專業人才模式的研究
柏彥超 錢曉晴 封克 單玉華 趙海濤 王小治 汪曉麗 居靜
揚州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225127
在資源環境科學專業人才培養中實施校企聯合培養新模式,全面提高資源環境科學專業的學生培養質量;能較好的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加深專業情感;學生也能夠通過校企聯合培養人才模式的過程實施、結果評價等途徑了解社會需求,樹立自我發展方向,全面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資源環境科學;校企聯合;人才培養
在高等學校的各項工作中,培養人才永遠是學校的根本任務,人才培養工作永遠是學校的中心工作。綜觀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史,追求理性的科學探索與高級人才培養從來都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科學研究機構與高等教育組織也常常圍繞知識供應鏈實現整合并成為科技、教育創新的主要載體。
現代高等教育已不僅僅滿足于提供科學研究成果和高級人才,更應追求知識價值的實現,通過校企聯合培養資源環境科學專業人才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創建以產業帶動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產-學-研模式,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與此同時,在為學生、學術界、合作伙伴和政府提供卓越的研究機會、學習機會和商業機會,核心目標是加強在改進競爭力、生產率和創新創業精神方面的教學和研究。隨著對學生素質教育和創新精神要求的提高,校企聯合培養人才模式已越來越被廣泛接受。
在四年多的實踐里,我們開拓創新,針對不同學生、不同企業的特點,尋找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結合點,創建了兩種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模式:一是合作共建校外實訓基地,企業為學生實習提供實踐場所;二是合作共建校內實訓基地,利用學校各專業實訓場所,結合企業產品生產和專業實習安排以及學生技能培訓要求,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
2008年學校與南通市瑞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校外實訓基地,簽訂了“蚯蚓消解雞糞生產功能有機肥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的合作研究項目。在雙方協商的基礎上,學校負責派遣學生在蚯蚓消解雞糞的蚯蚓品種選擇、消解條件探索、蚓糞性狀分析、肥料生產工藝探索等方面進行科研攻關;廠方負責有機肥生產的各項工藝小試生產、市場分析及產品市場銷售與推廣工作,并為我校師生開展工作提供各項支持。2008年10月~2009年12月,我們累計派遣師生25人次,服務270個工作日,開展了中試和規模化利用蚯蚓快速消解雞糞產生優質蚓糞的最佳條件研究;和以蚓糞為主料配合秸稈等輔料,進行二次培養,生成功能有機肥的工藝流程研究。這些研究都取得了階段性的研究成果,并以此為研究基礎成果申報了2009年南通市農業科技創新項目。2006年來我們借助學校科研發展的平臺,積極開展校企聯合培養資源環境科學專業人才活動,共建成校外實訓基地25家,平均每家實訓企業參與培養6位在校生。
開展校企聯合培養資源環境科學專業人才以來,我校2006年在揚州市金科循環經濟技術服務中心的協助下建立了校內大型蚯蚓養殖場,2007年5月在南通市綠園有機肥有限公司的資助下建立了校內肥料小試生產流水線,2008年3月建立了校內有機肥發酵菌劑生產流水線。在學校與企業雙方協商的基礎上,學校負責安排學生圍繞各個校內實訓基地及企業需求開展各項研究活動,企業負責為建立校內實訓基地提供資助或人力協助,應用各項研究成果并開展產品市場銷售與推廣工作。2006年10月~2009年12月,校內實訓基地累計培養資源環境科學專業學生86人,開展了蚯蚓消解畜禽糞便生態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究,秸稈生物島還田修復污染及退化土壤的技術研究,利用蚓糞復配蔬菜育苗基質的技術研究,有機肥發酵菌劑的應用效果研究等。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成功申請專利5項。
在校企聯合培養專業人才過程中,學校和企業要積極思考,尋找結合點,努力找到最佳合作方式。教研室和學生是“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主體,教研室要高度重視“校企聯合培養人才”工作,每個實訓基地指派一名指導教師全面負責該實訓基地的各項工作,并負責指導該實訓基地培養的同學,積極主動調配同學及優勢科技資源為企業服務。合作企業是“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載體和實施主體,要盡可能讓每一位學生了解企業、認同企業,必須創造條件為進駐實訓基地的指導教師和學生提供必要的工作場所、科研設施、生活便利和研發經費等各項保障措施。
資源環境科學專業學生安排的校企聯合培養時間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第6學期后的暑假2個月,第二階段為第8學期的上半學期2個月。第一階段有部分學生準備考研復習,第二階段有部分學生出去找工作。分階段培養,有利于提高培養質量,緩解培養與考研、培養與找工作之間的矛盾,能夠確保每位同學都有足夠的時間參加實訓基地的培養。使得校企聯合培養過程有張有弛,人才培養與學校各項工作交叉進行,人才培養與學生個人發展相得益彰。
各個實訓基地從成立到運行,均指定同一名教師負責,可全面了解企業科技所需。其既是企業科技核心創新者,又是學生實訓的指導老師。教師結合企業科技所需,指導學生圍繞企業生產情況積極提出科研課題,組織學生進行科技攻關,既達到培養人才的目的,又達到幫助企業提升科技創新力的目的。從提出問題,到進行攻關,再到解決問題,學生全過程參與,這樣可以有效的訓練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和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初步能力。
在校企聯合培養專業人才過程中,學生培養主要集中在各個實訓基地,其學習、生活環境發生變化,學生易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產生不利于學習的風氣,需要嚴格管理制度。此外,學生的自制力比較弱,難免有行為舉止出格的學生,給其它學生造成不利影響,需要嚴格管理制度。指導教師是加強學生管理的執法官。首先,學生進駐實訓基地前,要加強紀律宣傳,防患于未然。其次,在遇到學生違紀時,不是簡單的批評學生,而是和學生一起分析違紀可能帶來的后果,應該怎么做,感化和強化學生遵紀守法。再次,指導老師要加強培養過程的檢查、監督。一方面,可提高學生對校企聯合培養專業人才的重視程度,增強其責任心和培養效果。另一方面,可有效保證培養過程的順利進行,保證校企聯合培養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
校企聯合培養專業人才建設以來,本專業在校大學生人數維持在90人左右,學生學風端正,學習成績良好。表現在絕大多數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并能始終處理好英語課程學習與專業課程學習的關系,學位授予率和一次就業率穩步提供。近3屆畢業生的考研錄取率分別為30%、46%和90%;大學英語四級通過率分別達到77%、85%、100%;大學英語六級通過率分別為22%、65%和60%;計算機二級考試通過率分別達到了78%、46%和60%;畢業生一次就業率分別為90%、100%和100%;學位授予率分別為77%、92%和100%。
校企聯合培養專業人才建設以來,每位同學都有參與企業科研、生產、管理的機會,隨著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不斷深入,結合企業生產的科學研究工作逐漸深入,這為資源環境科學專業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歷年學生的畢業論文情況看,質量都能達到相關要求。近3屆學生中,有2名獲得校級優秀畢業論文,并有1位學生的論文被推薦參加省級優秀畢業論文評選。此外,部分學生的研究成果被公開發表。近3年,以本科生作為第一、第二、第三作者公開發表的研究論文17篇。
此外,校企聯合培養專業人才極大提升了學生課外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的積極性,校企聯合培養專業人才模式為學生創造多種條件,每個實訓基地都是資源環境科學類學生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平臺,導師能夠積極引導與認真指導學生的課外科技創新。通過各種實踐,學生們的創新能力明顯提高,有多名同學獲得省教育廳、揚州大學的實踐與創新項目資助,并在國家級、省級和校級科技學術競賽中獲獎。由于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實驗室動手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的能力較強,畢業生就業后受到了用人單位的廣泛好評。
學生進駐實訓基地后,以企業需求為選題依據,幫助企業解決關鍵技術問題,研究開發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新技術、新產品。校企聯合培養專業人才有利于降低企業研發費用,降低企業的人均研發費用。同時,降低研發費用又可以增進校企關系,增加企業對大學研發的投入,促使合作良性循環。校企聯合培養專業人才有利于增加技術轉化的機會,校企合作增加了技術專利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概率,改變了以往高校主導式的研究模式,使之融入新技術的開發和商業化的進程之中。校企聯合培養專業人才有利于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科學技術是企業核心競爭力,校企聯合培養專業人才讓更多的專家進駐企業,幫助企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南通市瑞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在與我們合作之前全廠僅有2名技術員,企業科技人才嚴重缺乏,企業自身技術創新熱情不高,由于發酵菌劑老化,原料發酵時間長、效率低。校企聯合培養專業人才建設以來,我們堅持以服務企業生產為出發點,積極組織科研專家帶領學生進駐企業,推動了企業科技創新優化企業產品結構,從而提高了企業核心競爭力,促進了企業的快速發展。在我們的幫助下,企業科技創新獲得重大突破,成功研制出新的發酵菌劑,縮短了發酵時間,提高了企業運轉效率,提升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2009年12月企業成功申報并獲批南通農業科技創新項目1項;2010年企業成功申報江蘇省農業科技創新項目1項。
校企聯合培養人才模式不僅可以充分地利用社會資源,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還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了解、體會企業的思想和方法,并以這種思想方法為指導,學會設計、制作、研究,培養他們從事科研、學習的基本素質和開創性的科研能力,讓他們擁有自己的空間和思維天地,進而擁有自己的創新成果,以達到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學以致用目的。
資源環境科學專業屬于理科類專業,開設肥料與肥料資源開發、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農業化學與農產品分析等課程,可結合的實踐企業有很多,因此校企聯合培養專業人才模式對農學、植保、生物技術等專業的高等教育有較強的參考價值;此外,資源環境科學專業開設環境規劃、環境監測、土壤、大氣、水等污染物的檢測實驗,因此校企聯合培養專業人才模式對環境科學、環境科學工程等環境類的高等教育亦有較強的參考價值。將科研領域的產-學-研模式推廣到資源環境科學專業高等教育領域,是將學生的理論學習、課題研究、實踐鍛煉及企業的科技創新相互貫穿的培養模式,可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將把我們的資源環境科學專業高等教育辦出特色、辦出水平。
[1]邊傳周,王永芬,張曉根,李華瑋. 搭建校企合作發展聯盟平臺,創新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J]. 高等農業教育.2009,4(4):48-50.
[2]鄧之宏,萬守付,鐘利紅. 基于戰略聯盟的校企合作探討[J].科技管理研究. 2009(4):225-227.
[3]鄭寶亮,付麗,邊傳周. 談校企合作發展聯盟平臺的建立于人才培養[J].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3):53-54.
[4]華危持.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與校企戰略聯盟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09 (9):53-55.
[5]馬寧. 校企科技創新聯盟模式研究[J].唐山學院學報.2008,21(4):79-81.
[6]趙海濤,錢曉晴,封克,單玉華,王小治. 建構主義理論下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設計性實驗的實施[J]. 教與學.2008,14(10):29-31.
[7]趙海濤,王小治,封克,錢曉晴.教學科研相結合,把握本科教學最后環節[J]. 中國教學與研究雜志.2006,129
(18):15283-15285.
10.3969/j.issn.1001-8972.2010.15.101
揚州大學教改基金資助項目
柏彥超(1981—),男,江蘇鹽城人,博士,主要從事資源環境科學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