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孝剛 吳彥鴻 曲衛 裝備指揮技術學院
空間信息對抗現狀及新技術發展初探
劉孝剛 吳彥鴻 曲衛 裝備指揮技術學院
隨著空間信息技術在軍事上的廣泛應用,空間信息對抗技術迅猛發展。通過闡述空間信息對抗技術的發展現狀,分析了現有空間信息對抗技術的特點,較為詳細地探討了空間信息對抗新技術及其發展趨勢。
空間信息對抗;信息攻擊;信息防御;軟殺傷;硬摧毀
信息對抗作為軍事革命的重要內容,日益受到各國軍方和學者的重視。空間信息系統本身存在著脆弱的一面,一旦遭到干擾或破壞將對其以致命的打擊,積極研制和發展以空間電子偵察與進攻為主體的空間信息對抗系統,是遏制強敵空間信息作戰能力及對抗強敵空間力量最經濟有效的手段,是對強敵實施不對稱戰略的“殺手锏”。美俄等軍事強國長期以來注重發展空間信息對抗技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研制體系,擁有了發展空間信息對抗的豐富經驗,而我國這方面還處在起步階段,因此分析和研究空間信息對抗的發展趨勢,發展我國的空間信息對抗力量將有著重要的意義。
空間信息對抗作為信息對抗的一個重要內容,其目標就是在于奪取空間的制信息權。它包括了以空間信息偵察保障技術、空間信息進攻技術及空間信息防御技術為主,其它各種技術為輔的綜合對抗技術。
隨著航天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空間信息偵察技術也逐步發展起來。
以衛星為平臺實施空間信息偵察,具有不受國界、領空、領海和天氣條件限制,能進行大面積和長期監視,迅速獲取戰略戰術情報的特點。海灣戰爭的歷程表明,空間信息偵察已經成為現代高技術戰爭中獲取戰略戰術情報的主要手段。因此,發展空間信息偵察應當成為各軍事國家偵查裝備發展的重點。
為了取得戰場的主動權,各軍事國家已經充分的認識到采取主動攻擊的重要性,但作為剛剛起步的間信息攻擊技術,它還沒有空間信息偵察技術那么成熟。從空間信息戰的作戰需求方面就要求空間信息攻擊技術加快步伐飛速發展,與其它平臺的信息攻擊技術相同,空間信息攻擊技術也是由空間信息干擾技術和空間信息摧毀技術兩方面組成。
空間信息防御技術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反空間信息偵察技術。根據空間信息偵察及其設備的特點,可以考慮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反偵察:降低輻射源旁瓣;采用假目標、遮蓋物、施放煙幕等技術措施,以便隱蔽我重要目標的光學特性;用各種技術措施和電磁靜默、目標關機及突發工作等措施,使其收不到、解調不出我方的電磁輻射信號;能量武器攔截,來破壞或削弱地方偵察設備的效能。
二是反空間信息干擾技術。目前這項技術主要有:衛星通信系統所應用的偽隨機序列擴頻通信技術、跳頻通信技術、毫米波通信技術、激光通信技術等反干擾技術。
三是反空間電子摧毀技術。目前可以采用的技術措施有:一是對航天器進行偽裝;二是對航天器進行加固;三是進行軌道機動;四是采用星座式分散部署。
在常規空間信息對抗裝備和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的同時,新概念空間信息防御和攻擊裝備和技術成為空間信息對抗發展的又一個新領域。
美國空間戰技術研制和應用的重點是衛星系統的攻防對抗技術,美國國防部一直研究在航天器上裝備自防護裝置和提高其空間系統電子戰能力的問題。在航天器上裝備自防護裝置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航天器的空間系統電子戰能力。
3.2.1 空間電子對抗技術將趨于系統化
在研制空間電子對抗技術和裝備時,都十分注重追求其個體化的抗毀技術和單兵作戰能力的技術。在現在信息一體化的環境,單兵作戰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化指爭的需要,這時,各國又都將目光投向了系統化式的防御技術。
現在正在研究的C4ISR系統,雷達系統的空間組網都是這方面的表現。
衛星的一體化一是用多顆小衛星組網形成系統來代替單顆大衛星,提高其生存和抗毀能力。開發以納米衛星為主的新型微型衛星技術形成系統化防御措施。納米衛星的特點是小而精,體積只有麻雀般大小,重量非常輕,用一枚小型火箭一次就可以發射數百及至上千顆這樣的衛星。而如果在太陽同步軌道上等間隔地布設數百顆“納米通信衛星”就可保證任何人在任何時刻、任何地方與任何人進行通信。二是發展星上電子信息的互聯技術研究,努力建成星間通信聯絡系統。在空間通信網絡的發展中,發展星上鏈路和星上信號處理技術的研究,將使衛星成為空間數據交換中心,組成星間通信聯絡系統,從而盡可能減少與地面設施發射、接收的次數,以及對地面的依賴性,提高空間通信的抗干擾能力。
3.2.2 向小型化、隱身化方向發展
隨著微電子、微機械和高級材料等新技術的迅速發展,微小型衛星發展蓬勃興起,微小型衛星具有體積小、質量輕、成本低、研制周期短、發射方式靈活多樣的優點。微小型衛星多以星座形式部署使用,生存能力強,偵察監視范圍大,重訪周期短。微小型衛星便于技術更新,如采用隱身技術等,空間生存能力強、不容易被發現和攻擊、利于快速補充、便于組網和重構等,在未來戰爭中將大顯身手,已成為軍事航天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當前,美、俄、歐、日等都在大力發展微小型衛星。美軍新一代移動通信、照相偵察和電子偵察衛星系統都將以小衛星星座為主。美國還計劃研制納米衛星,使其在軌道上編隊運行,用以取代昂貴的大型衛星,執行各種航天任務。
3.2.3 網絡化方向發展
對于空間信息對抗,主要包括電子戰與網絡戰。在網絡戰方面,到2010年前后,計算機病毒有可能通過無線方式注入對方的信息系統。2020年,美軍具有對網絡的偵察能力、對網絡攻擊效果的評估能力、靈活的計算機網絡攻擊能力、在戰術級使用有限計算機網絡攻擊的能力。
3.2.4 空間信息融合技術
信息融合是把來自衛星、有人和無人偵察機及指揮、預警機等在內的各種航天探測器和信息源的數據進行聯想、相關和組合,從而得出精確定位和特性判斷,并及時對戰場態勢和威脅程度進行評估,目的是提高獲得信息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空間信息對抗在其它方面,如保密通信終端,重要航天裝備攻擊告警裝置,以及干擾識別技術等,都在進行火熱的研究。美國目前已經擁有了一支能夠穩定運行的航天偵察力量。所謂航天偵察力量包括航天偵察系統以及從事航天偵察活動的有關人員,航天偵察系統又包括成像偵察衛星、電子偵察衛星、海洋監視衛星、導彈預警衛星、核爆炸監視衛星等應用衛星及其相應的衛星應用系統。
未來的空間系統必然會用新涌現出來的高新技術不斷地強化自己。隨著空間系統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空間將變成軍事作戰活動的新領域,并且將與陸地、水面(海洋)、水下和空中等其它四維環境一道考慮。未來的軍事空間系統,將會把保護本國軍事空間系統和削弱敵方空間系統作為指揮控制戰的重要部分加以籌劃。空間信息對抗技術預計將成為空間系統中承擔著重要作用的關鍵技術,正如它在其它環境中所起的作用一樣重要。
[1]戴清民.信息作戰概論.解放軍出版社. 2001.10
[2]曹福成.21世紀太空戰.未來出版社. 1999.10
[3]齊勝利.空間電子對抗技術的現狀及發展趨勢.電子對抗.2003.04
[4]陸偉寧.空間電子偵察及對抗技術初探.航天電子對抗.1995.04
[5]常顯奇,李云芝.軍事航天學.國防工業出版社
[6]空間系統攻防對抗技術發展動態.中國航天.2003.05
10.3969/j.issn.1001-8972.2010.14.018
劉孝剛(1980—), 男, 四川綿陽人,講師,研究方向:空間信息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