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超群尚立波
1.山東新匯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2.東營市東營區交通運輸局
關于河道洪水計算的探討
楊超群1尚立波2
1.山東新匯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2.東營市東營區交通運輸局
設計洪水計算是建設項目前期的必要工作之一,是用來確定工程建設標準及規模的重要環節,本文以東魚河為例,采用常規的設計洪水計算方法,對東魚河大橋以上斷面進行演算,旨在拋磚引玉,供同行參考。關鍵詞橋梁; 設計洪水
東魚河是為調整萬福河水系,減少南陽湖來水負擔,減輕萬南地區洪澇災害,經統一規劃,于1967年至1969年新開挖的一條大型排水河道,原名為萬南新河,施工時稱紅衛河,1985年4月省地名委員會將紅衛河定名為東魚河。東魚河開挖之前,流域水系紊亂,排水標準很低,洪水漫流。東魚河開挖后,擴大了排水出路,縮短了排水時間,并實現了高低水分排,減輕了濱湖及萬福河以南地區900萬畝土地的洪澇災害。
設計洪水標準為50年一遇。
設計洪水計算,執行水利部、能源部行業標準《水利水電工程設計洪水計算規范》(SL44-93),依據實測降水資料,采用由實測暴雨資料和防洪規劃采用的1970年北京成果兩種方法計算設計洪水,進而根據實測大斷面資料推求設計洪水位。
設計洪水分析計算所采用的降水資料采用國家水文數據庫,國家基本雨量站1963年~2004年實測降雨整編資料及分析計算成果。經審查,資料系列長度符合規范要求,其代表性、可靠性均較高。
東魚河大橋斷面以上流域面積1913km2,河底比降1/6700,河槽糙率0.025,河灘糙率0.03,橋址土壤為亞砂土。
(1)設計雨期的選定
根據該項目區的暴雨洪水特性,本次計算設計雨期定為3日,計算時段為24小時、3日。
(2)設計面雨量計算
根據公路橋的斷面位置,采用實測暴雨計算面雨量。根據計算流域平均面雨量的雨量站,采用年最大值法從歷年流域平均面雨量資料中選取年最大24小時、3日暴雨量,進行頻率計算,用矩法公式初估統計參數H、CV,取CS=3. 5CV,采用皮爾遜Ⅲ型曲線進行適線,求得各計算單元各時段不同設計標準的設計面雨量。見表1。
表1 設計暴雨計算成果表
(3)設計雨型及設計凈雨計算
采用《山東省水文圖集》(以下簡稱《圖集》)中平原地區魯南及南四湖流域的表(7-3)的雨型, H1日=0.56(H3日-H24),H2日=0.44(H3日-H24),H3日=H24。
(4)設計凈雨計算
根據《山東省水文圖集》,萬福河以南地區降雨徑流關系采用12號線,萬福河以北地區采用14號線推算設計凈雨。
(5)設計凈雨時程分配
各計算流域設計頻率的日凈雨量,采用《山東省水文圖集》中平原地區魯南及南四湖流域的時段分配(%),進行時程分配,求得設計凈雨過程。
(6)瞬時單位線法匯流演算
由設計暴雨推算設計洪水過程,采用《山東省水文圖集》中綜合瞬時單位線計算,綜合瞬時單位線參數:
魯南及南四湖流域平原區F-M1關系(2號線)計算公式:
M1=0.59F0.52。
式中:F—流域面積(km2);
根據各設計流域面積F,求得時段單位線,采用1小時單位線,由各日時段凈雨過程逐時段演算疊加得到相應的流量過程,以上過程加基流即為設計洪水過程?;靼疵?00km2加1.0m3/s計算。見表2。
在一九九九年《山東省淮河流域南四湖湖西地區河道防洪規劃(東魚河、萬福河、洙趙新河、梁濟運河)》報告中,對各河設計洪水計算,采用了經過補充的1970年北京成果。見表3。
表2 設計洪水洪峰流量成果表(實測暴雨法)
設計洪水洪峰流量成果表(70年北京成果法)
本次設計暴雨洪水分析計算,所用資料全部為國家基本水文站網收集的實測整編資料。暴雨資料系列年限42年,基本包含了豐、平、枯各種年份的暴雨和周期變化,能夠較好地反映總體的統計特性。設計面雨量,是根據各流域雨量站實測整編資料,按算術平均法求算,由于各流域雨量站較多,分布較均勻,并且其資料成果均來自國家水文數據庫,故資料成果精度可靠。從各流域面雨量計算成果可以看出,沿河干流自上而下,均值、CV值隨著流域面積的增加而減少,其計算成果符合設計暴雨一般規律。
楊超群(1981~),男,助理工程師,山東新匯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山東東營;尚立波(1979~),男,助理工程師,東營市東營區交通運輸局,山東東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