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社君 河南省衛生學校 455000
當前,“人文關懷”、“醫學人文”等名詞已經成為社會特別是醫學界的熱點話題。其實,醫學人文學科的興起,既非文人學士的附庸風雅,也非書齋里的思辨清談,而是置身于醫學技術發展浪潮中的人們,亟須辨清自己前進的方向,設法擺脫纏繞自身困惑的嘗試。
國內外醫學界對醫學人文精神淡薄的深層次原因已有共識。即在醫學技術迅猛發展背景下興起的“技術至上主義”,是導致醫學人文傳統出現斷裂的內在原因。消除疾病而不是治療病人成為醫學的主要目標。于是,醫生對患者往往只注意“病”而忘記“人”。因為醫生們相信,如果軀體問題解決了,其他問題都將迎刃而解。迅速更新的診療技術導致醫生花費更多時間埋頭于實驗室,而不是在病人床邊與病人交談。醫院的操作程序也很少關注病人的感受。醫學已經從交談的藝術變成了沉默的技術,甚至患者的知情同意顯示出來的也是醫生的“技巧”。
忽視醫學人文課程是導致醫學人文精神淡薄的教育方面的原因。在現代生物醫學模式下,醫學教育關注的是不斷深入的醫學科學和臨床課程,而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則與醫學關系不大。直到20世紀70年代,伴隨著醫學技術發展引起的一系列社會、倫理、法律問題的出現,醫學教育中人文學科的價值才再次得到強調。
將衛生體制改革簡化為經濟管理體制改革,是醫學人文精神被忽視的體制原因。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適的人類關懷。就醫學領域而言,醫學的人文精神主要是指讓患者得到尊重,讓生命得到呵護。具體到醫療衛生體制和相關政策上,醫學的人文精神應體現為關注大多數人的利益,公平、公正地分配和使用醫療資源。因此,我們強調醫學人文應是多維度、多層次的,應關注醫療衛生的制度安排、醫務人員的全面培養以及對醫療技術的深層反思。
我國醫務界已經意識到醫學人文是醫務人員的基本素質之一,并開始加強醫學人文的教育和“人文醫學執業技能培訓”。從其培訓內容看,有肢體語言訓練、醫患溝通基礎理論及評價技術、對患者進行面談診斷的技能、與患者共同制訂治療計劃的技能、在危急情況下進行溝通的技能、向患者通告壞消息的藝術、個人管理技能與團隊合作、處理人際沖突、醫師社會化技能等。培訓通過案例分析、角色互換、觀摩學習等開放式學習方式,試圖幫助廣大醫師提高醫患溝通技能,掌握以患者為中心的溝通方法。應當說,這種嘗試是有積極意義的。
其實,“人文醫學執業技能培訓”主要是引進美國推廣執業技能的做法。在美國,已有很多醫學人文學者認為其“規避風險”的作用太過明顯,似乎更傾向于強調“做一個不違規的醫生”,而偏離了“讓醫生更加關注患者”的醫學人文核心方向。
事實上,醫學人文教育分為工具和價值兩個層面。工具層面包括現在人們最關注的醫患溝通、醫學法規和倫理準則。但是。僅停留于工具層面,只關注技能培訓是不夠的。臨床醫生溝通技巧好、法律上不犯規、情理上不違背倫理,都不能代表醫生是真正從患者的利益出發考慮問題的。人文精神強調心與心的交流,單純運用溝通技巧堪稱“偽善”,并不是真正的人文關懷。
對于醫學人文教育來說,更需要從價值層面思考,從整體角度去理解生命、理解健康、理解醫學,懂得綜合考慮病情、風險以及長期的生命質量,真正對患者負責。因此,倡導醫學人文精神不只是在溝通技巧的工具層面,還應提升到尊重病人、關愛病人的價值層面。
對醫生來說,有些問題是必須思考的:為什么要選擇醫生這個職業?因為醫生職業有著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選擇它就意味著奉獻。一名高素質的醫生,不但要有高超的醫術,也要有很強的責任感,善良正直,富于愛心。醫學教育家奧斯勒曾說過,在患者最危急的時刻,醫生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好的治療。這種人文關懷精神,是每一名醫學院校的學生都應當領悟和具備的。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雖然掌握技術層面的內容很重要,但認識到對患者關愛的態度才是從古至今始終不變的內容。
開展醫學人文教育,不僅僅是在學生課程表上增添醫學倫理課、醫學心理課那么簡單。還需要從醫生隊伍、教師隊伍的實踐做起,并從制度層面予以保障,實現醫學、科學與人文精神的完美結合。強調醫學人文教育并不一定要增加人文社科課時,醫學人文重在教育而不在教學,熏陶比上課更有潛移默化的效果。在教學工作中,我們強調一種思路,即“不要爭奪課時”,“不要認為重視就等于加課”,而是力爭把人文情操、人文素養的培養融入整個醫學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