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之泰
世上萬物都有個定位問題,定位就是確定應有的位置,從而發揮應有的功能。對于物流業的定位是什么?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很多人認為已經解決了的問題,其實并不簡單,也并沒有解決,雖然沒有表面化的爭執,但是一直存在著分歧,并因此在認識、理論等方面甚至存在著混亂。對此,我且簡單地做一個疏理說明。
我國引進現代物流概念的初期,人們關注的比較多的是“物流”這種活動的形態,這種活動,不但存在于流通過程之中,而且存在于生產過程之中。這個“之中”,是個什么位置呢?于是出現了種種看法: 定位成 “主導”、“前提”、“先導”、“決定”;定位成流通的一部分和生產的一部分;定位成“附屬”等皆有之。
當物流已經在我國立足,并且開始了一定程度應用的時候,不得不涉及由誰去做物流的問題,也就出現了物流業的問題,自然也就有了物流業的定位問題。于是我看到,脫離物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實際地位和實際作用,用各種明確的或者委婉的表述來拔高物流業地位的說法時有所現。
本世紀開始,物流業進入到我國政府的視野并受到重視,由于政府的推動,物流業有了快速發展,而且定位于服務業位置的說法逐漸清晰和明確。比如,離今天最近的兩個政府重要文件,對這個定位都有表述:一個是我國《“十一五”規劃》,明確給與物流業的定位是“生產性服務業”。另一個是國務院發布的《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在通知中明確物流業的定位是“重要的服務產業”。
盡管對于“生產性服務業”,這個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美國人的提法用在今天的物流業之上,一些人認為有失偏頗,但是,“生產性服務業”最基本的本質是“服務業”,政府的文件可以說是集中了主流意見,明確了物流業是服務業的基本定位。這樣說來,問題不是解決了嗎?非也。
就在最近二三年,明確將物流業定位成“服務業”的同時,出現了實際上修正這種定位的一些說法,比如說“聯動”。我以為,“聯動”并不能全面表述物流的“服務”真諦,如果將“聯動”變成物流的定位,可能會弱化物流的功能。
“用戶是上帝”這句話在服務領域已經成為了格言,制造業是物流業的客戶,物流業的責任是向制造業提供物流服務,要求上帝與仆人聯動,仆人的定位正確嗎?仆人是否昏了頭?
在網上做了一個搜索,關于定位問題有一個說法我非常贊同,有網友說:“既需要認真地分析自己,又需要多了解社會需求,以求定位準確。在大多數情況下,正確的思路是,做你應該做的事,而不是做你喜歡做的事。”
“做你應該做的事,而不是做你喜歡做的事”。此話說的多好啊,那么我們物流業應該做的是什么呢?是完善、提升、創新我們的物流服務供給,以此來感動制造業這個“上帝”,博取他們的信任,他們才會釋放出物流的需求。哪些物流業務釋放出來交給物流業去做,哪些由制造業自己去做,這是很復雜的決策,而決策的主體應當是制造業。顯然,通過“聯動”這種形式,制造業的物流業務必須拿過來給物流業做從而實現“聯動”,這種做法是否帶有計劃經濟色彩?
我的看法也許有失偏頗,但我覺得給物流業正確定位,物流業才能正確發展。建設好物流業這個新型的服務業,需要我們探索求真,擺正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