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文
(深圳恒生龍安醫院乾龍社區健康服務中心,廣東深圳 518131)
痤瘡又稱粉刺、青春痘,中醫對本病有肺風粉刺、肺風酒刺及面瘡之說。現代醫學則將之稱為尋常痤瘡,它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本病好發于青春發育期男女,青春期過后大多自然痊愈或減輕。發病部位以顏面為多,亦可見于胸、背上部及肩胛處,胸前頸后臀部等處亦可發生,常呈對稱性分布。患者自覺稍有瘙癢或疼痛,初起損害多為黑色粉刺,用手擠壓后,有一米粒樣白色脂粒排出,皮疹頂端可出現小膿皰,破損或吸收后留有暫時性色素沉著小凹狀瘢痕,也有少數嚴重的患者,尚可見蠶豆至指甲大的結節或囊腫,囊腫又可化膿,形成膿腫,破潰后常形成竇道或瘢痕等[1]。筆者自2007年7月~2009年1月對100例痤瘡患者進行中醫內治、外治配合治療收到良好療效,現將材料歸納如下:
本組100例患者均為門診病例,其中,男62例,女38例;年齡最大39歲,最小13歲;平均病程3個月~6年,大部分患者曾經治療過,療效不顯著。
參照“尋常型痤瘡國際改良分類法”分級[2]。Ⅰ級:粉刺為主要皮損可見少數丘疹和膿皰,總數灶數少于30個。Ⅱ級:有粉刺并有中等數量丘疹和膿皰,總病灶數31~50個。Ⅲ級:大量丘疹和膿皰,偶見大的炎性皮損,分布廣泛,總病灶數51~100個以上,結節囊腫在3個以上。Ⅳ級:結囊腫性痤瘡或聚合性痤瘡,多數有疼痛并形成囊腫,病灶數在100個以上,結節囊腫在3個以上。本組100例中,Ⅰ級58例,Ⅱ級25例,Ⅲ級10例,Ⅳ級7例。
方藥:連翹15 g,黃芩15 g,野菊花15 g,白花蛇舌草15 g,薏仁 20 g,白術 10 g,夏枯草 15 g,牡蠣 20 g,桑白皮 10 g,梔子10 g,癢甚者加苦參10 g利濕止癢;大便秘結加生大黃10 g;月經不調者加當歸10 g,白芍10 g,益母草10 g等活血調經,每日1劑水煎分2次早晚服用,20 d為1個療程。
可用剩下的藥渣加水300 ml煎煮半小時約剩下150 ml藥液倒入一個小盆里用小塊毛巾沾藥液敷面部約15 min,然后用干凈水清洗面部即可,每天2次。
治愈:皮膚損害消退,自覺癥狀消失。顯效:皮損消退70%以上,自覺癥狀明顯減輕。有效:皮損消退30%以上,自覺癥狀減輕。無效:皮損及癥狀均無變化或消退不足30%。總有效=治愈+顯效+有效。
本組病例治愈51例,顯效30例,有效15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6%。
患者,男,28歲,工人,1年來面部出現許多痤瘡,開始是黑頭粉刺,面部膚色潮紅、微熱并伴有膿瘡和囊腫,癢痛相兼,自述排出膿液后形成瘢痕痤瘡。檢查面部除密集的黑頭粉刺外,還有散在的膿腫,囊腫,一部分形成萎縮瘢痕,另見下頜部有多處瘢痕疙瘩,皮脂溢出明顯,頸部、前胸、后背也見到多處損害,臨床診斷為囊腫性痤瘡,經純中藥治療1個療程后痤瘡癥狀逐漸減輕,膿腫逐漸轉平,已不再起膿瘡,又繼續治療2個療程后癥狀全部消除,囑多參加戶外活動,戒掉不良的生活習慣,囑患者注意睡眠,禁辛辣、油膩、煙酒,保持大便通暢,隨訪半年未見復發。
祖國醫學稱痤瘡為肺風粉刺、酒刺。《外科大成》論肺風酒刺說:“肺風由肺經血熱郁滯不行而生酒刺也。”[3]說明肺經積熱上沖顏面熏蒸肌膚,致使局部血熱蘊阻,氣血淤滯而生紅斑、丘疹、疙瘩。此外,顏面部系陽明經循行部位,若過食辛辣及肥甘厚膩之品,使濕熱內生,而氣機不利,升降失調,濕熱結于內,不能下達,反而循經上逆顏面,蘊阻肌膚而成本病。清熱祛痘湯中梔子、桑白皮、黃芩清泄肺熱;連翹、野菊花、蛇舌草清熱解毒,赤芍、生地涼血活血、清熱消斑;薏仁、白術健脾利濕,夏枯草、牡蠣軟堅散結、清熱化痰,諸藥合用,共奏宣肺清熱之效。
痤瘡是一種好發于青少年的慢性皮膚炎癥,調查發現12~25歲青少年的發病率達70%以上,25~36歲青少年的發病率在15%以上,如防治不當或治療不及時,可遺留終生難愈的瘢痕而影響容貌,令眾多青年患者十分苦惱。痤瘡的發生受多種因素影響,病程較長,遷延難愈。“戰痘”單靠某一種方法治療是不妥當的,應根據自身的情況和醫生的建議選擇綜合治療。除以上治療外,在防治上亦應注意保證充足睡眠,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盡量減少熬夜,避免因情緒或壓力造成失眠;經常用溫水、硫磺皂洗臉,皮脂較多時可每日2~4次[4];保持開朗愉快心情,減少情緒激動或心理壓力,以免使痤瘡增加或惡化,飲食均衡,盡量少吃或不吃辛辣的帶有強刺激性的食物,少食高脂肪高糖食物及含酒精類飲料,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5]。
[1]黃慧芹.皮膚病偏方驗方療法[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207.
[2]吳志華,樊翌明.皮膚性病診斷與與鑒別診斷[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615.
[3]清·吳謙.醫宗金鑒:外科心法[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8:768.
[4]李日慶.中醫外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190-192.
[5]劉輔仁.實用皮膚科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