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芳,王志學,王 華
(1.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開封 475001;2.河南大學醫學院,河南開封 475001)
惡性梗阻性黃疸(malignant biliary obstruction)是一組由膽管系統管腔內、外或管壁本身的惡性病變引起的機械性阻塞,而介入治療的微創性、可重復性、易于操作、安全準確以及不受梗阻部位限制等優點,使其成為解除梗阻的首選療法[1-2]。介入治療術后也存在諸多的問題,如若處理不及時、不得當,可危及患者生命。現將我科2006年1月~2009年1月介入治療的34例惡性梗阻性黃疸介入術后護理經驗,分析如下:
從2006年1月~2009年1月共收治惡性梗阻性黃疸患者34例,其中,男25例,女9例,年齡 40~85歲,術前經 B超、CT、MRCT等檢察確診,其中肝部膽管癌16例,膽囊癌11例,胰頭癌4例,壺腹癌3例,患者均表現為中、重度皮膚、鞏膜黃染,食欲差,腹脹,尿黃大便呈陶土色等。手術采用局部麻醉,選擇右側腋中線第八九肋間為穿刺點21例,B超引導下劍突下為穿刺點13例,術中常規使用氟美松10 mg,立止血1 KU靜脈給藥。
1.2.1 一般護理 包括生命體征觀察,術后絕對臥床12 h、禁食水6 h并24 h內持續心電監護,觀察患者皮膚及鞏膜黃染有無消退,大便及尿液顏色是否恢復正常,詳細記錄24 h出入量。6 h后給予營養豐富易消化的低脂肪流質飲食,24 h后逐漸半流食。若患者出現意識障礙、行為異常、尿量減少及血氨升高,給予禁食蛋白質,保持大便通暢,給予口服乳果糖,以減少腸道毒素吸收,并予降氨藥物治療。24 h后可根據病情采取半臥位,逐漸下床活動,避免劇烈活動,咳嗽時應用手按住引流管部位,以防脫出。注意切口局部滲血、滲液情況,保持切口敷料清潔固定,切口局部避免受壓,不宜包扎過緊。
1.2.2 皮膚護理 由于患者合并膽管狹窄,膽鹽沉積刺激皮膚神經末梢,常引起全身皮膚瘙癢,皮膚無光澤,出現抓痕。入院后每日用清水為患者清潔皮膚后,涂抹甘油潤滑皮膚,必要時可口服抗過敏藥物。囑其勿抓撓皮膚,密切觀察切口處皮膚有無紅腫、滲出,及時更換敷料。由于患者肝功能較差,凝血功能障礙,出現高熱時,忌用酒精擦浴進行物理降溫,以免引起皮下出血。
1.2.3 引流管的護理 術后妥善固定引流袋,密切觀察引流管與皮膚處固定情況,指導患者變換體位時,注意引流管放置避免扭曲、打折、牽拉及誤拔引流管?;颊呦麓不顒訒r,引流袋固定應低于穿刺口的位置,防止膽汁引流液反流,造成逆行感染。每天定時觀察和記錄引流液性質和量,復查電解質。根據復查結果及引流液性質、量和顏色,判斷膽鹽丟失情況及觀察切口有無活動性滲血滲液現象,本組病例無電解質紊亂。保持引流管通暢,及時更換引流袋。同時于術后1周內,每日或隔日經外引流管注入生理鹽水50 ml加慶大霉素80000 U沖洗,以預防外引流管堵塞。
1.2.4 膽道出血的觀察和護理 肝癌患者由于肝功能基礎較差,凝血功能障礙,介入創傷造成的出血較單純阻塞性黃疸更明顯,出血量偏多[3]。術后應嚴密觀察引流管內是否為血性膽汁,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測量血壓、脈搏;傾聽患者主訴,詢問患者有無口渴、腹痛加重、腰背疼痛等不適,并觀察有無腹膜刺激征及面色蒼白、四肢濕冷、脈速、血壓下降等急性休克征象,一旦出現異常及時通知醫生進行止血。指導患者臥床休息,觀察體溫、脈搏、呼吸及面色意識的改變,觀察引流液顏色、量及性狀。本組術后5例出現血性膽汁引流液,其中1例患者出血量約70 ml,遵醫囑給予止血藥物,0.9%Nacl 100 ml+去甲腎上腺素8 mg行低壓膽道沖洗,并夾閉保留管。向患者解釋出血原因,安撫患者,做好心理護理。經X線透視下調整引流管位置后出血停止。
1.2.5 膽系感染 感染是惡性膽道梗阻行介入加膽道內支架治療術最常見的并發癥。術前使用抗生素,以降低感染發生率。術后除繼續抗感染治療外,應保持膽汁引流通暢,觀察患者是否有寒戰、高熱等感染癥狀,每4小時測量體溫1次。患者一旦出現寒戰、高熱,遵醫囑給予甲強龍40 mg靜滴,吸氧,積極應用足量、敏感抗生素并采取物理降溫措施。及時調整引流管位置,保持引流通暢,生理鹽水500 ml緩慢膽道沖洗,每日1次,每日更換引流袋。3例患者經加強抗生素治療及膽道沖洗2~3 d感染均得到控制。
1.2.6 胰腺炎 放置內外引流管的患者術后常規禁食水,靜脈補充足量液體。術后6 h化驗血淀粉酶,若結果正常即可進食;如有異常,繼續禁食水,監測血淀粉酶,必要時給予胃腸減壓,淀粉酶正常后方可進食,囑患者先進清流食,逐步改為低脂半流食,至低脂軟食。本組術后3例血淀粉酶升高,1例表現為腹痛、腹脹、惡心、嘔吐等急性胰腺炎癥狀,經禁食、補液、皮下注射奧曲肽0.2 mg等對癥處理后,3~4 d后淀粉酶降至正常。
本組術后5例出現血性膽汁引流液,4例血淀粉酶升高,3例發生膽系感染,1例支架管脫落,經積極治療和精心護理均預期臨床治愈出院,隨訪效果滿意。
惡性梗阻性黃疸的介入治療,是解除黃疸,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時間的方法之一[4],因尚未被人們普遍認識,患者會出現焦慮、恐懼等表現,所以介入治療的護理工作尤為重要[5]。術后通過對患者嚴密觀察,特別是意識、引流液的觀察,血膽紅素及肝功能的監測,同時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及飲食指導、活動指導,除告知患者肝膽外科術后一般注意事項外,還應教會患者自我病情監測、預防感染、服藥等注意事項,注意飲食及生活規律,飲食應少食多餐,進容易消化的食物,術后早期臥床休息,避免一切可致腹壓增加的因素,保持心情舒暢,定期復查肝功能等護理措施,從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
[1]賀能樹,吳恩惠.中華影像醫學(介入放射學卷)[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05.
[2]CameronDC,Styles.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anging of an endoscopically Placed stent[J].Australas Radiology,2000,44(2):239.
[3]翟仁友,王劍鋒,戴定可,等.肝癌合并梗阻性黃疸的介入治療[J].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2006,3(2):81-83.
[4]錢曉軍,翟仁友,戴定可,等.老年人惡性梗阻性黃疸介入治療回顧性分析[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0,34(5):342.
[5]郭新英,張一平,孔芙蓉,等.介入治療與護理[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278.
[6]滕威,于韜,羅婭紅.應用多層螺旋CT診斷梗阻性黃疸[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2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