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近日,黑龍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在國內外首次系統地揭示了三聚氰胺引發動物腎損傷的發病機制、病變特點、腎臟結晶體形成的條件。該研究結果為相關部門對三聚氰胺風險評估、制定食品和飼料中三聚氰胺的安全管理限量值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目前,國內外對三聚氰胺毒性研究資料掌握甚少,對三聚氰胺所造成腎損傷的量效關系、結晶體與腎臟病理損傷的關鍵環節等問題也缺乏深入探討。據此,黑龍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毒理所主任醫師王玉燕等首次成功建立了三聚氰胺在腎臟形成結晶的大鼠動物模型,揭示其發生機制是三聚氰胺在胃內由胃酸催化水解生成三聚氰酸,兩者在腎臟再結合形成三聚氰胺-三聚氰酸結合晶體,晶體充滿腎小管,使腎臟體積增大、重量增加,管壁的擠壓作用使腎組織嚴重缺血,導致腎臟呈現特征性土黃色沙石樣外觀。
觀察結果還表明,三聚氰胺結晶體可導致腎臟炎癥反應和纖維組織增生等病理改變,進一步引發腎臟代謝功能障礙,使血中尿素氮、肌酐等含量增加,最終使實驗動物發生腎衰竭。
業內專家指出,該課題填補了我國三聚氰胺毒理學研究空白,對基礎醫學、藥學和臨床醫學均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