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茂利,鄭冬凌
(大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免疫學教研室,黑龍江大慶 163000)
開設醫學生選修課《變態反應學》的必要性探討
呂茂利,鄭冬凌
(大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免疫學教研室,黑龍江大慶 163000)
《變態反應學》與多學科普遍相關,且發展迅速,變態反應性疾病發病率逐年增長。為普及變態反應學知識,壯大變態反應工作者隊伍,促進變態反應學科發展,在醫學院校開設選修課是非常必要的。
選修課;變態反應學;必要性
《變態反應學》是一門年輕的臨床科學[1]。變態反應作為一個病理過程以其病因多樣性、癥狀復雜性及與所有臨床學科,特別是與皮科、耳鼻咽喉科、呼吸內科、兒科等多學科的普遍相關性,日益顯示出它在醫學領域中的重要地位。通過多渠道、多層次的醫學教育,普及變態反應學知識,是順應醫學發展的必然。因此,在醫學高等院校開設選修課《變態反應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0世紀初,奧地利兒科醫生Clemens von pirquet觀察到,注射破傷風抗毒素血清可使很多創傷患者避免發生破傷風,但同時又會使不少人在再次注射這種血清時出現強烈的反應,嚴重者甚至死亡,von pirquet將這種反應稱作變態反應。這種現象表明,變態反應不僅不能像免疫接種一樣對機體提供保護,還會導致對機體造成損傷的病理生理反應,這是變態反應學發展的第一個里程碑,von pirquet也被視作變態反應學之祖。他于1906年首次在Allergie一書中提出Allergy(變態反應)一詞,因此,1906年也被視為變態反應學發展的元年,人們現將這門學科稱作Allergology(變態反應學)。此后的幾十年,變態反應學取得了飛速進展:成功創建過敏性休克實驗動物模型,發現并命名了“組胺”,開創了過敏性疾病的免疫治療方法,發現遺傳因素是發生變態反應的基本原因,證實了人體內存在致敏抗體,確認了組胺是導致變態反應突發的原因,合成了抗組胺藥,將皮質類固醇應用于哮喘,發現變態反應性疾病患者血清中的反應素是IgE,正式命名變態反應中的“慢反應物質”——白三烯[2]。進入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分子生物學等新興學科的發展,變態反應學也進入了高速發展的軌道。
2.1 開設選修課《變態反應學》是醫學發展的需要
當前在臨床愈來愈明顯地顯示,隨著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工農畜牧業的發展、生態環境的改變以及人類物質生活不斷豐富,各種傳染病、營養缺乏病、寄生蟲病等日益減少,而職業性、環境性、藥物性、食物性變態反應正在大量增加,預計在過去的幾十年,正影響著10%~40%的工業化國家人口[3]。比如近年來金屬飾物過敏、寵物過敏、堅果等食物過敏的發病率明顯升高,隨著城市綠化以及旅游事業的發展,人們接觸花粉的機會增多,導致花粉癥的發病率逐年增長,有些國家的花粉癥患病率可達10%以上,這顯然與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著密切關系,現代化生活將會給我們帶來越來越多的變態反應問題。世界變態反應組織(WAO)曾在30個國家共12億人中進行了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其中的2.5億人(22%)罹患IgE介導的變態反應性疾病。世界衛生組織也估測,21世紀,變態反應病可能成為人類最常見的流行病之一。變態反應性疾病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學習,還可給家庭和社會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因此,通過醫學高校開設選修課《變態反應學》,加強對醫學生進行系統的變態反應學教育,使他們掌握變態反應性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方法,是醫學發展的需要。
2.2 開設選修課《變態反應學》是我國醫療市場的需要
自從1906年奧地利學者Clemens von Pirquet首次提出變態反應至今,已走過了100多年的發展歷程,我國變態反應學研究起步較晚,與西歐和北美國家比較,發展相對較慢。從1982年至今,通過協和醫院舉辦的34期全國性變態反應培訓班,培養變態反應學專業人才千余人,分布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成為當地變態反應工作的骨干,但相對于我國眾多人口,這些從業人員數量遠遠滿足不了臨床患者對變態反應疾病診治的迫切需求。因此,多數市級醫院、幾乎所有縣鄉級醫院均無診治變態反應性疾病的專業科室,只是部分從事其他學科的人員對本學科的過敏性疾病進行相關研究,如兒童變態反應、耳鼻咽喉變態反應、皮膚變態反應等。要改變這一現狀,僅僅依靠醫學生通過必修課《醫學免疫學》獲取的4~8個學時的變態反應學基礎知識以及通過內、外、婦、兒等臨床學科對某些變態反應病的非系統學習,或僅僅依靠相關部門通過開展變態反應學繼續教育培養有限的專業臨床變態反應醫師來適應13億人口大國的需要顯然是不切合實際的。因此,在醫學高校針對醫學生開設選修課《變態反應學》,不失為一種普及變態反應學知識,促進變態反應學科發展,適應我國醫療市場需求的行之有效的辦法。由于變態反應病的發生與發展,既取決于患者的體質,亦取決于患者所處的生存環境。我國國人的體質和地理、氣候、物產、飲食、生活、習慣等均與國外有很大不同,有些過敏原是我國特有的,因此,我國變態反應學教育,應該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創建有中國特色的變態反應學。
2.3 開設選修課《變態反應學》是加快我國變態反應學研究的需要
自從1956年我國第一個變態反應科在北京協和醫院建立至今,50多年的發展,變態反應學在中國已由北京協和醫院普及到全國,整個學科呈現繁榮昌盛的局面:2001年中華醫學會變態反應學分會正式成立,全國各地變態反應學地方分會也后續相繼成立;迄今為止,正規出版發行的有關變態反應書籍達幾十種,中華微生物免疫學雜志變態反應學專輯編輯發行三卷,中華變態反應學雜志也在醞釀、籌備發行之中;全國各地相繼開展了變態反應學的繼續教育;某些高校已招收變態反應專業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目前國內對于變態反應學已列為臨床醫學中一個獨立的學科[4-5],且規定高等級別醫院應設變態反應專科。縱觀變態反應研究的歷史、現狀和今后的發展趨勢,變態反應學的發展,變態反應工作者隊伍的壯大,變態反應性疾病受到社會和醫務界的更多關注,將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作為醫學高校通過開設選修課《變態反應學》,為我國變態反應學研究提供后備人才,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
衷心希望我國的變態反應學工作者團結一致,早日實現變應原的國產化、產業化,突破瓶頸,為我國的變態反應學的蓬勃發展貢獻力量。
[1]顧瑞金.21世紀醫師叢書變態反應科分冊[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2000.
[2]魏慶宇,黃建林.過敏反應門診手冊[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2-6.
[3]Stephen A,Carole D,Gleeson C,et al.Omalizumab[J].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2004,3(4):199-200.
[4]葉世泰.變態反應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6-7.
[5]張宏譽.變態反應學在中國[J].中華臨床免疫和變態反應雜志,2008,2(4):255-256.
R392
C
1673-7210(2010)03(b)-115-02
呂茂利(1976-),女,江蘇沭陽人,學士學位,講師,主要從事免疫學的教學與研究。
2009-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