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連英
(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醫院口腔科,內蒙古巴彥淖爾 015000)
面中部骨折因骨骼解剖結構形態功能復雜,涉及鼻眶、篩骨、顴骨、顴弓、上頜骨,為頜面創傷治療的難點。目前認為,此部位骨折首選手術治療,行直視下復位堅強內固定[1]。我科2002~2008年共收治53例面中部骨折患者,現將手術要點和體會報道如下:
我科2002~2008年共收治面中部骨折患者53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6例;年齡17~50歲,平均30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48例,墜落傷3例,暴力2例。5例顴眶區骨折,骨折移位不明顯,張口功能、面部外形及咬合關系基本正常未行手術,其他均行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前均攝曲面斷層片及面顱骨三維CT,確定骨折部位、骨折線走行、骨折片移位等情況,合并嚴重顱腦損傷患者,在顱腦疾病平穩后14~41 d后行手術治療。術前常規檢查視力行眼底情況,術中控制性降壓使收縮壓<100 mm Hg(1 mm Hg=0.133 kPa),但平均血壓不低于100 mm Hg。
患者全部采取經鼻腔氣管插管靜脈復合麻醉,結扎雙頜夾板或安放頜間固定螺釘。手術切口要根據骨折部位而定。額骨、鼻眶篩骨折及上頜骨、顴骨、顴弓骨折采用頭皮冠狀切口。單側眶骨、顴骨、上頜骨采取半冠狀切口。頜面部有創口患者可根據骨折情況,通過原切口、頭皮冠狀切口、眶周小切口、口內切口暴露斷端,分離去除斷端間肉芽組織,對于陳舊性骨折,可用裂鉆連貫鉆孔后骨鑿劈開給予充分游離。對于雙上頜骨、顴骨眶骨骨折應用扁彎鑿劈開翼頜連接,分離犁狀孔黏膜,應注意勿損傷頜內動脈。骨折斷端充分游離后,用上頜骨復位鉗松解復位后行頜間結扎恢復正常咬合關系,采用微型接骨板堅固內固定。對于顴額縫、顴顳縫、顴上頜縫(眶下緣和顴牙槽嵴處)必須固定3處以上,保證骨折穩定。經冠狀切口固定顴額縫及顴顳縫,經前庭溝切口或眶下小切口固定牙槽嵴或眶下緣。骨折固定完成后,剪斷頜間結扎絲,檢查咬關系及張口度。沖洗分層可吸收線間斷縫合。術后根據咬情況,可配合頜間牽引1~2周。
48例手術患者,除2例(4.2%)患者口內前庭溝切口術后第5~6天裂開,經口腔護理,裂口高滲鹽水濕敷10~14 d后新鮮肉芽生長、裂口閉合,其他46例(95.8%)切口均Ⅰ期愈合。經1~6個月隨訪,咬關系檢查,后牙中性頜44例(91.6%),4例(8.3%)因術中翼頜連接松解不完全術后咬關系欠佳,配合間牽引效果良好。面形左右不對稱6例(12.5%),張口度、面形、咬關系完全滿意34例(71.3%),基本滿意14例(29.1%),額紋消失2例。
面中部骨折傷情重,類型復雜,處理難度大,遺留問題多,因錯位愈合繼發的各種錯頜及面部畸形一直是困擾臨床的難治病癥[2]。因此,術前應使用64排CT三維重建確定診斷,明確治療方案,綜合考慮及早行堅固內固定。手術時機應選擇在傷后1周左右。軟組織腫脹不應成為延遲治療的理由,除非合并嚴重顱腦損傷危及生命不允許手術。骨折2周已發生纖維愈合[3]。對于單純顴弓“M”形骨折,選擇單齒鉤復位要比經顳部或口腔前庭切開剝離器上撬容易復位。對于顴骨復合體骨折應采取半冠狀切口+口內前庭溝切口,但對眶外側有創口者,應在原切口基礎上作適當調整,可不作半冠狀切口,因此與小切口相比創傷大,出血多,還可能引起面神經損傷致額紋消失和感覺異常[4]。另外,骨折松解程度直接影響斷端的復位。在劈開翼頜連接時應注意勿損傷頜內動脈。穩定固定是預防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對于局部感染而言,固定的穩定性比藥物抗感染更重要[3]。若鈦板不穩定,鈦板及鈦釘與骨之間相互磨蝕可破壞鈦植入體表面氧化層,使植入體變成異物引起炎癥反應。
總之,面中部骨折術前應根據三維CT明確骨折程度和移位情況,通過原切口、頭皮冠狀半冠狀切口、眶周小切口、口內切口充分暴露骨折斷端徹底松解,才能達到滿意復位。另外,對于合并嚴重顱腦損傷、長期進食困難者,應在病情穩定、營養改善情況下施行手術,否則術后會因營養不良導致術后感染、鈦板松動等并發癥。
[1]譚穎微,王建華,張剛,等.顴眶骨折手術治療的臨床研究[J].實用口腔醫學雜志,2007,23(4):486.
[2]張益,顧曉明.我國口腔頜面外科的現狀與展望[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01,36(2):88-90.
[3]張益,孫永剛.頜骨堅強內固定術[M].北京:北京大學口腔醫學出版社,2003:245-261.
[4]東耀峻,張清彬,李祖兵,等.顴骨骨折復位徑路與固定部位的臨床研究[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04,3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