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玉紅
(遼寧省鞍山市第三人民醫院藥劑科,遼寧鞍山 114031)
通過藥物載體來實現給藥過程,是近年來藥劑學的一個熱門課題。因此,世界發達國家紛紛開發這一領域,以期利用有效載體達到給藥系統的合理化、理想化。
根據目前所掌握的資料統計,依靠載體與機體的理化效應或生物物理的相互作用,或在體外對載體的制導作用給藥。其優點可歸納為13點:A.限制藥物的分布;B.延緩控釋;C.易于進入薄壁組織;D.定向性極強;E.藥物的釋放不影響藥物的作用;F.藥物受到保護;G.藥物的種類容納量高;H.可減少宿主對藥物的過敏性;I.藥物轉運中損失少;J.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性質;K.可以生物降解;L.易于制備;M.載體不引起病情的變化。
回顧給藥系統的發展過程,可以分為4個階段:第一代是普通劑型,例如丸劑、片劑、膠囊和注射劑;第二代是緩釋制劑和前體藥物;第三代是控釋系統;第四代是定向(又稱靶向)給藥系統。按目前實驗研究要求和載體與機體的物理和生物物理的相互作用,第四代給藥系統由藥物-大分子和藥物-抗體共軛物以及膠體微粒載體組成。這種設計應該說是劑型開發中最有希望的給藥系統之一。
世界著名的藥劑學家Gregoriadis指出,若使藥物產生最佳作用,有兩種方法,首先是設計新的生物活性分子,既有效又能選擇特定的受體;其次是使用載體將活性分子指向機體的特定部位,然后在識別此特殊部位之后主動或被動釋放出藥物。很顯然這種理論方法實施的結果,就是實現靶向性給藥系統(TDS)。靶向性給藥一是依靠它們與機體的理化或生物物理的相互作用實現;二是在外通過載體的制導作用(國外叫作導彈方法)。
根據上述理論可以得出結論:若想實現給藥系統的理想化、合理化,首要的條件是:①必須具備有效的載體材料;②必須保證藥物的穩定性;③最大有效的負載;④容易制備;⑤不宜受制備條件的影響。
除此之外,采用微球型時,要考慮藥物在微球中的位置、基質材料的類型、數量、微球的大小和密度、交聯的程度和性質、物理及化學類型、藥物的分子量和濃度以及釋放環境對于藥物的影響等。
目前,通過藥物載體給藥的方法有3種:第一種是將藥物直接包入微球內;第二種是制備的未載運的微球放入藥液中包蔽攜藥;第三種是制作特殊載體裝置植入給藥。用于制備有效載體的材料基質有以下種類: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乳糜微粒;聚烷基丙烯酸酯;磁性鐵淀粉;淀粉;聚丙葡聚糖;磺酸型離子交換樹脂;乙基纖維素;改性纖維素;聚丙烯酰胺;磁性鐵乙基纖維素;天然磷脂質;磷脂酰膽堿(PC);磁性鐵聚丁基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羧甲基化交聯的葡聚糖;酰胺;聚苯乙烯;瓊脂糖;蛋白質;明膠;DL-聚乳酸;巴西棕櫚;磷脂酰乙醇胺 (PE);脫酸磷脂酰膽堿(LPC);硅橡膠。
尚有一些正在研究試制中,上面所列材料通過一定的制備方法攜藥后,可以靜注輸送至腫瘤、關節內注射、直接注入腫瘤組織、做皮下植入、角膜滯留、腸道做輻射保護、肌注做皮下貯存庫等,從而實現給藥理想化。
理想的給藥系統(DDS)研究結果是使藥物更具有選擇性,集中于人體的特定靶部位,在特定的時間內持續發揮藥效,并且盡快全部排出體外,以減少對臟器的損害。同時對不同的給藥部位具有不同的要求,其研究發展的方向如下:①減少藥物對胃腸道的反應。②防止消化道酶對藥物的分解。③延長藥物通過胃的時間。④對吸收部位具有控制方法。⑤溶解控制系統的精密化。⑥擴散控制系統的精密化。⑦通過pH控制溶解速度。⑧可分解為高分子化合物被機體利用。
①如何將更多的藥物制成經皮DDS。②進一步弄清透皮治療吸收機制。③解決透皮吸收的物理、化學及生物學影響因素。④開發透皮吸收促進劑。⑤開發新基質。⑥開發能精密控制釋藥的控制膜。⑦開發黏附層。⑧建立藥物透皮利用的監測與利用評價方法。
①盡量控制初期爆發效應,達到迅速均勻釋藥。②開發富有柔軟性高分子的物質。③開發透明度更高的分子材料。④開發精密釋藥、副作用小的物質。⑤開發量微而高效的眼用藥。⑥開發復方給藥系統。
①注射用量小量化。②延長注射給藥的藥效。③減少注射次數。④降低不良反應。⑤開發小型化、持續性注射裝置。⑥開發靶向型注射劑。
4.4.1 前體藥物的研究 ①對藥物進行化學修飾,使之能選擇性地僅作用于癌細胞。②只有被消化道黏膜吸收的前體藥物才顯示活性。③保留體內活化前體藥物的需要量。④研制在體內不產生有害物質的前體藥物。
4.4.2 乳濁液的研究 ①開發注射安全度高的乳化用油及新乳化劑。②研制最佳乳化裝置及機械乳化條件。③提高高濃度乳化液的制劑技術與穩定性。④提高復合型乳狀液的制劑技術與穩定性。⑤建立快速評定乳狀液穩定性的標準方法。⑥提高乳狀液粒子的微粒化和均一化技術。⑦更有效地控制乳狀液粒表面的電學性質。⑧提高趨向靶部位的有效率。
4.4.3 微球(囊)的研究 ①平均粒度、粒徑分布的精密控制。②提高球壁的柔軟性。③控制球壁的表面電位。④精密控制靶部位的釋藥速度。⑤使抗原性趨于最小。⑥使組織相容性增至最大。⑦開發在體內分解的新的高分子物質。
4.4.4 脂質體的研究 ①提高囊化率。②提高貯存期的穩定性。③開發不用有機溶劑的制備方法。④防止藥物從脂質體內泄漏。⑤提高到達網狀內皮系統以外細胞的性能。⑥開發與抗體結合的脂質體。
綜上所述,藥劑學的發展必定會給人們的用藥起到量與質的變化。給藥系統將逐漸實現合理化、理想化,使新的給藥系統用藥次數不斷減少,用藥總劑量明顯減少;藥物的治療作用顯著增強,藥物的吸收率大大提高;藥物的不良反應降低,進一步提高藥物對人體特定部位的選擇性。
[1]胡晉紅.全程化藥學服務[M].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1.
[2]解斌,戴振國.合理用藥問答[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
[3]榮根滿,李鳳仙,樊啟生,等.用藥時間對藥物作用的影響[J].中華臨床醫學雜志,2005,15(3):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