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端
(河南省南陽醫專第一附屬醫院普胸外科,河南南陽 473058)
食管裂孔疝(hiatus hernia)是指腹腔內臟器(主要是胃)通過膈食管裂孔進入胸腔所致的疾病。食管裂孔疝是膈疝中最常見者,達90%以上。1999年1月~2009年1月筆者經治18例食管裂孔疝患者,診治體會總結如下:
年齡21~67歲,平均50歲。男2例,女16例。滑動型食管裂孔疝的患者(可復性裂孔疝)12例,食管旁疝3例,混合型食管裂孔疝2例,短食管型食管裂孔疝1例。
1.2.1 12例滑動型食管裂孔疝的患者(可復性裂孔疝),9例根據術前臨床表現(胸骨后或劍突下燒灼感、胃內容物上反感、上腹飽脹、噯氣、疼痛等。疼痛性質多為燒灼感或針刺樣疼,可放射至背部、肩部、頸部等處。平臥、進食甜食、酸性食物,均可能誘發并可加重癥狀),結合鋇餐造影和內鏡檢查,可確診。行疝修補術及經胸抗反流手術[1]。3例根據臨床表現(胸骨后或劍突下燒灼感、胃內容物上反感、上腹飽脹、噯氣、疼痛),結合鋇餐造影和內鏡檢查,可確診。治療:①減少食量,以高蛋白、低脂肪飲食為主,避免咖啡、巧克力、飲酒等,避免餐后平臥和睡前進食。②睡眠時取頭高足低位,臥位時抬高床頭。③避免彎腰、穿緊身衣、嘔吐等增加腹內壓的因素。同時服用奧美拉唑20 mg,1次/d,枸櫞酸鉍鉀0.3 g,4次/d,多潘立酮 10~20 mg,3 次/d。
1.2.2 3例食管旁疝的患者根據突然劇烈上腹痛伴嘔吐,完全不能吞咽或同時發生大出血,提示發生急性嵌頓。結合鋇餐造影和內鏡檢查,可確診。行疝修補術及經胸抗反流手術[1]。
1.2.3 2例混合型食管裂孔疝的患者根據臨床表現(胸骨后或劍突下燒灼感、胃內容物上反感、上腹飽脹、噯氣、疼痛等。疼痛性質多為燒灼感或針刺樣疼,可放射至背部、肩部、頸部等處。平臥、進食甜食、酸性食物,均可能誘發并可加重癥狀)。結合鋇餐造影(直接征象及間接征象)和內鏡檢查,可確診。行疝修補術及經胸抗反流手術[1],同時服用奧美拉唑20 mg,1 次/d ,枸櫞酸鉍鉀 0.3 g,4 次/d,多潘立酮 10~20 mg,3 次/d。
1.2.4 1例短食管型食管裂孔疝的患者根據臨床表現(胸骨后或劍突下燒灼感、胃內容物上反感、上腹飽脹、噯氣、疼痛等。疼痛性質多為燒灼感或針刺樣疼,可放射至背部、肩部、頸部等處。平臥、進食甜食、酸性食物,均可能誘發并可加重癥狀)。結合鋇餐造影(直接征象及間接征象)和內鏡檢查,可確診。
18例患者均痊愈,治愈率達100%。
在正常情況下,腹內壓比胸內壓高10~20 mm Hg(1 mm Hg=0.133 kPa),最大吸氣時胸腹腔壓差增加最為明顯,自然形成胸腔的吸力,使胃容易從腹腔進入胸腔,如食管裂孔過大,就容易發生裂孔疝[2]。本組18例患者均是這樣形成的。一般認為形成食管裂孔疝必須有以下3個因素[2],①膈肌腳結構改變:膈肌腳肌纖維萎縮薄弱,肌張力減弱,造成食管裂孔過大。②支持結構萎縮變弱:膈食管膜松弛薄弱,支持食管的機械力下降,食管上移,胃食管夾角變鈍。③腹腔壓力增加,胸腹腔壓力梯度失去平衡。
食管裂孔疝患者可以無癥狀或癥狀輕微,其癥狀輕重與疝囊大小、食管炎癥的嚴重程度無關。滑動型裂孔疝患者常常沒有癥狀;若有癥狀,往往是由于胃食管反流造成的,小部分是由于疝的機械性影響。食管旁裂孔疝的臨床表現主要由于機械性影響,患者可以耐受多年;混合型裂孔疝在兩個方面都可以發生癥狀。癥狀歸納起來有以下3方面:
3.2.1 胃食管反流癥狀 表現胸骨后或劍突下燒灼感、胃內容物上返感、上腹飽脹、噯氣、疼痛等。疼痛性質多為燒灼感或針刺樣疼,可放射至背部、肩部、頸部等處。平臥、進食甜食、酸性食物,均可能誘發并可加重癥狀。本組12例滑動型裂孔疝此癥狀多見。
3.2.2 并發癥癥狀 ①出血:裂孔疝有時可出血,主要是食管炎和疝囊炎所致,多為慢性少量滲血,可致貧血。②反流性食管狹窄:在有反流癥狀病人中,少數發生器質性狹窄,以致出現吞咽困難、吞咽疼痛、食后嘔吐等癥狀。③疝囊嵌頓:裂孔疝病人如突然劇烈上腹痛伴嘔吐,完全不能吞咽或同時發生大出血,提示發生急性嵌頓。本組3例食管旁疝患者均出現此癥狀。
3.2.3 疝囊壓迫癥狀 當疝囊較大壓迫心、肺、縱隔,可以產生氣急、心悸、咳嗽、發紺等癥狀。壓迫食管時可感覺在胸骨后有食管停滯或吞咽困難。
確診主要靠鋇餐X線檢查[3],對于可復性裂孔疝(特別是輕度者),一次檢查陰性也不能排除本病,臨床上高度可疑者應重復檢查,并取特殊體位如仰臥頭低足高位等,其鋇餐造影可顯示直接征象及間接征象。
3.3.1 直接征象 ①膈上疝囊。本組18例患者均可見此征象。②食管下括約肌環(A環)升高和收縮。③疝囊內有粗大迂曲的胃黏膜皺襞影。④食管胃環(B環)的出現。⑤食管旁裂孔疝可見食管一側有疝囊(胃囊),而食管-胃連接部仍在橫膈裂孔下。本組3例食管旁裂孔疝均可見此征象。⑥混合型可有巨大疝囊或胃軸扭轉。本組2例混合型裂孔疝均可見此征象。
3.3.2 間接征象 ①橫膈食管裂孔增寬(>4 cm)。本組18例患者均可見此征象②鋇劑反流入膈上疝囊。③橫膈上至少3 cm外有凹環,食管縮短。
內鏡檢查對食管裂孔疝的診斷率較前提高,可與X線檢查相互補充旁證協助診斷。可有如下表現:食管下段齒狀線升高;食管腔內有潴留液;賁門口擴大和(或)松弛;His角變鈍;胃底變線;膈食管裂孔寬大而松弛。
3.5.1 內科治療 治療原則主要是消除疝形成的因素,控制胃食管反流促進食管排空以及緩和或減少胃酸的分泌。本組3例滑動型食管裂孔疝的患者均采用此方法。
3.5.1.1 生活方式改變 ①減少食量,以高蛋白、低脂肪飲食為主,避免咖啡、巧克力、飲酒等,避免餐后平臥和睡前進食。②睡眠時取頭高足低位,臥位時抬高床頭。③避免彎腰、穿緊身衣、嘔吐等增加腹內壓的因素。④肥胖者應設法減輕體重,有慢性咳嗽、長期便秘者應設法治療。對于無癥狀的食管裂孔疝及小裂孔疝者可適當給予上述治療即可。
3.5.1.2 藥物治療 對于已有胸痛,胸骨后燒灼,反酸或餐后反胃等有胃食管反流癥狀者,除以上預防措施外,再給予抗反流及保護食管黏膜藥物,目的是消除反流癥狀,治療反流性食管炎,預防食管潰瘍,Barrett食管及食管癌等并發癥。常用藥物有:①抑酸劑:可以緩解癥狀及治療食管炎和潰瘍。H2受體阻滯藥如雷尼替丁150 mg,2次/d或法莫替丁20 mg,2 次/d。質子泵抑制劑有奧美拉唑 20 mg,1 次/d、蘭索拉唑 30 mg,1 次/d、雷貝拉唑 10 mg或 20 mg,1次/d。 ②黏膜保護劑:此類藥物可以保護食管黏膜,常用藥物有硫糖鋁、氫氧化鋁凝膠、甘珀酸鈉(生胃酮)、枸櫞酸鉍鉀等。③促動力藥:主要作用在于促進胃排空,減少胃食管反流。常用藥物有多潘立酮10~20 mg,3次/d;五羥色胺調節劑如莫沙利5~10 mg,3次/d。與H2受體阻斷劑或質子泵抑制劑合用效果更佳。
3.5.2 外科治療 本組病例有手術適應證者,術后效果均好。
3.5.2.1 手術適應證 ①癥狀頑固,反復發作,內科治療效果不佳。②合并有胃、十二指腸潰瘍幽門梗阻者。③已發生食管狹或經常出血者。④巨大食管裂孔疝,有壓迫及梗阻癥狀者[4]。
3.5.2.2 手術方法 治療食管裂孔疝的手術方法很多,有①食管裂孔修補術,②食管賁門固定術,③胃固定術加胃底前折術,以及幽門成形術[4]。其要領是修補與增強食管裂孔,恢復胃與食管之夾角,故折疊胃底以胃體包繞食管固定于膈肌上,不使胃再疝入胸腔。
[1]邵國光.外科手術規范化操作與配合:胸心外科冊[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63.
[2]孫玉鶚胸外科手術學[M].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3:466-467.[3]吳英愷.胸部外科[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4,6:524.
[4]張綿垣.現代胸科疾病的診斷與治療[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5: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