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金龍,吳婷竹,朱乃訓
(江蘇省江都市人民醫院心臟科,江蘇江都 225200)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靜脈腔內不正常凝結,阻塞靜脈管腔,導致靜脈回流障礙,引起相應臨床癥狀的一類疾病。DVT是常見血栓類疾病,如不及時發現和治療,可導致下肢靜脈功能不全后遺癥,嚴重的會導致肺栓塞(PTE),或合并動脈栓塞引起患肢壞死,致死、致殘率較高,因此及時診斷和治療尤為重要。我院2003~2008年收治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76例,給予抗凝、溶栓、介入等綜合治療,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76例患者,其中,男42例,女34例;年齡24~76歲;均為左下肢發病;其中,周圍型19例,中央型24例,混合型33例;病程1~14 d;所有病例均經血管超聲、部分病例經靜脈造影確診。發病誘因:本組各種手術后發病23例,產后4例,腫瘤8例,無明確誘因41例。臨床表現:左下肢不同程度腫脹、疼痛,局部皮膚溫度升高和皮膚顏色變深,活動受限或者活動后癥狀加重。
絕對臥床、抬高患肢,測定凝血酶原時間(PT)、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纖維蛋白原(FG)、國際標準化比率(INR)。無出血傾向時給予尿激酶25萬U溶于100 ml生理鹽水中,經患肢足背靜脈注射,每12小時1次,療程7~14 d,最長21 d,同時給予低分子肝素鈣0.4 ml皮下注射,每12小時1次交替,靜脈注射時于踝部上方結扎止血帶,以阻擋淺靜脈血流,使藥物通過交通支到達深靜脈進行溶栓治療。在使用尿激酶結束后,加用華法林抗凝治療,同時繼續使用低分子肝素3 d,根據國際標準化比值(INR)調整華法林劑量,使INR維持在2~3之間,華法林使用6~12個月。6例髂股靜脈血栓形成患者在植入下腔靜脈濾器后開始上述治療。
每天測量左、右下肢膝上、下15 cm周徑,每周做D-二聚體檢查及血管超聲檢查。
治愈:患肢膝上、下15 cm周徑,與健側相差小于1 cm,癥狀消失,下肢深靜脈造影或彩超顯示深靜脈主干通暢。好轉:患肢膝上、下15 cm周徑,較治療前明顯縮小,癥狀明顯緩解,下肢深靜脈造影或彩超顯示深靜脈部分通暢。無效:患肢膝上、下15 cm周徑無明顯縮小,癥狀無改善。治愈+好轉=總有效。
本組76例患者在溶栓加抗凝結束后采用以上標準評價,治愈46例,好轉26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5%,無癥狀性PTE發生,無死亡病例。治療過程中無明顯出血現象,僅有3例皮下少量出血,未予處理。
DVT和PTE是一個疾病的兩個方面,現在通常將它們合稱為靜脈血栓栓塞(VTE),它是第3位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在美國每年大約有200萬人發生DVT形成,有60萬人發生PTE,約6萬人死亡。因此提高DVT的診斷和治療水平顯得非常重要和迫切。
DVT的主要危害為血栓破裂、脫落形成急性PTE,大塊血栓脫落可導致患者迅速死亡,反復血栓脫落可導致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動脈高壓。此外,DVT導致靜脈回流不暢,靜脈瓣功能障礙,肢體營養障礙,嚴重者可發生肢體潰瘍、壞死。
19世紀中期,Vichow提出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血流緩慢、靜脈壁損傷和高凝狀態。在上述三種因素中,任何一個單一因素都不足以致病,必須是各種因素的組合,其中血流緩慢和高凝狀態更常見[1]。
DVT的治療急性期治療目的在于預防PTE,減輕或避免靜脈功能不全后遺癥。積極治療DVT,對降低死亡率和致殘率十分有效。盡管目前治療DVT的方法很多,但筆者認為溶栓、抗凝藥物治療較外科手術及介人治療更具方便、價廉、并發癥少等優點。
尿激酶可以直接激活纖溶酶,裂解纖溶酶原的肽鍵,使無活性的單鏈纖溶酶原轉變為有活性的雙鏈纖溶酶。纖溶酶可裂解凝血塊表面上的纖維蛋白,分解成降解產物(FDPs)而發揮其溶栓作用[2]。目前國外一般采用4 400 U/kg沖擊治療,然后以4 400 U/kg持續靜脈輸液12~72 h[3]。這種方案的主要危險來自出血并發癥,部分患者可能因顱內出血而死亡[4]。
DVT的抗凝治療是應用肝素、香豆素類等阻止纖維蛋白的形成。近年推薦使用低分子肝素(相對分子質量為3 000~8 000),它通過抗凝血因子Xa和Ⅱa而起作用,其和血漿蛋白親和力低,以低劑量發揮更大的生物效應,且無血小板降低等副作用,由于其分子質量小于未分解肝素(普通肝素),對凝血酶的抑制效應降低近150倍,抗凝血酶作用弱于未分解肝素,不易被血小板第五因子中和,亦不誘導血小板聚集,抗因子Xa作用相當于普通肝素的3倍,因此在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抗凝治療中作為首選[5-6]。
筆者對此組病例均采用了小劑量尿激酶溶栓、低分子肝素抗凝聯合治療,總有效率達到了95%,也證實了聯合治療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
當然,目前溶栓治療DVT尚有一定爭議。理論上,溶栓治療應優于單純的抗凝治療。但溶栓所帶來的出血風險限制了其廣泛應用。因此ACCP不推薦常規應用(1A級別);僅在癥狀嚴重、有肢體壞死的情況下,在對出血風險充分評估后,方可謹慎考慮溶栓藥物(2C)。我國應用溶栓藥的有效性、最佳劑量及遠期療效目前均無充分的循證學依據。
從有限的臨床經驗來看,只要患者無溶栓的禁忌證,小劑量溶栓是安全的,一般不會導致嚴重的出血。因此在密切觀察的情況下可以使用。本組病例都行溶栓加抗凝聯合治療,僅3例發生了少量皮膚出血,無一例發生中等、嚴重的出血。
因此,筆者認為溶栓聯合抗凝治療急性DVT療效確切、安全。
[1]巴英文.46例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超聲診斷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07,4(14):97-98.
[2]楊藻宸,叢錚,金有豫.藥理學和藥物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015-1016.
[3] Goldman L,Bennett JC.Cecil textbook of medicine [M].21st ed.Philadephia:WB Saunders Company,2000:370-371.
[4]嚴秦川,呂增發,王振國,等.小劑量尿激酶順行靜脈溶栓臨床分析[J].中國微循環,2005,9(4):278-279.
[5]Harenberg J.Fixed-dose versus adjusted-dose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for the initi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deep venous,thrombosis[J].Curr Opin Pulm Mod,2002,8(5):383-388.
[6]吳慶華.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溶栓抗凝治療[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3,23(4):20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