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沛
(遼寧省大連市第三人民醫院藥劑科,遼寧大連 116000)
附子是臨床上常用的一味中草藥,系毛茛科植物烏頭側根(子根 )的加工品,始載于《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下品。陶弘景謂:“烏頭與附子同根?!崩顣r珍謂:“附烏頭而生者為附子,如子附母也?!备鶕庸し椒ú煌?,分為鹽附子、黑順片、白附片。
附子其性味歸經:辛、甘,大熱;有毒;歸心、腎經。其功效: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有升壓及弱的強心作用等,對于元陽不足所致的各種病癥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藥物,如搶救急性心衰及眾多慢性疑難疾病如惡性腫瘤、再障等療效明確,是其他藥物無法替代的。近現代,火神派中醫將其應用范圍進一步擴大,用量也超出常用劑量,最多可達每劑200 g。
雖然附子的功效巨大,但其毒性反應也是令人畏懼的。歷代本草都有附子有毒的記載。其臨床表現主要是口唇及肢體發麻,惡心、嘔吐、心悸、氣促、煩躁不安,甚至昏迷,間或抽搐,嚴重者心跳、呼吸暫停,心電圖顯示室性過早搏動,而呈阿-斯綜合征。另一方面,古籍及現代臨床報道中也可見附子在臨床應用過程中的排病反應。所謂排病反應是藥物進入體內,推動正氣與病邪斗爭,欲將病邪排出體外的過程?!渡袝分姓f:“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就是說如果用藥過程中出現排病反應是病情向愈的佳兆?!督饏T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中有白術附子湯,方后注說:“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術、附并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而?!睆谋驹旱呐R床應用中,通過醫生及患者的反饋情況來看,排病反應最常見的癥狀是一過性頭昏,可持續數分鐘到半小時左右,可間斷出現。
1.2.1 毒性反應以身體麻木為首要表現,可逐漸擴展到全身,常于服藥后數分鐘內即出現;排病反應以頭昏為首要癥狀,一般沒有或輕微麻木感,常出現于服藥1 h以后,且無進行性加重表現。
1.2.2 毒性反應發生后,身體衰弱,病情不見好轉;排病反應過后,身體強壯,病情明確改善。
1.2.3 毒性反應基本都發于炮制、煎煮方法不當的情況下,是可以避免的;排病反應是在辨證準確,炮制、煎煮方法無誤的條件下發生的,無需回避。
附子因系加工品,原來生品中所含毒性很強的雙酯類生物堿,在加工炮制中易水解,失去一個分子的醋酸,生成毒性較小的單酯類堿苯甲酰烏頭胺、苯甲酰中烏頭胺和苯甲酰次烏頭胺。如繼續水解則又失去一分子苯甲酸,生成毒性更小的不帶酯鍵的胺醇類堿烏頭胺、中烏頭胺和次烏頭胺。因此炮制品的附子較其生品毒性為小,而鹽附子較蒸煮過的黑附子,白附片毒性大。附子除含生物堿外,尚含強心成份氯化棍掌堿。綜上所述,附子的藥理成分復雜,含有烏頭堿、次烏頭堿、消旋去甲烏藥堿、甲基多巴胺鹽酸鹽、去甲豬毛菜堿等[1],其中引起中毒反應的主要是烏頭堿類生物堿,對于神經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均有毒性作用[2]。附子的溫陽作用是強化集體眾多系統功能的綜合表現,臨床研究證明,附子有強心、抗心律失常、增強免疫、抗感染、鎮痛、抗衰老、抗腫瘤等多種作用[3],但到目前為止,附子的上述作用機制都無法用前述的某種成分圓滿地解釋,仍只能說是各種成分綜合作用的結果。
由于附子的多種反應,在臨床應用中需要細心辨認。首先,必須細致入微地辨證分析,反復推敲,針鋒相對地用藥,特別是應用大劑量附子時,一定要有十足的依據。非陰證而應用附子所引發的諸如惡心、燒心、心煩失眠,而無身體麻木感,既不是排病反應,也不是毒性反應,而是藥誤所致,經過再次辨證分析,可以判斷,并及時更方;如果明確判斷為排病反應,應囑咐患者靜養,藥勢過后,身體自然平穩。最后,應用附子時,必須嚴格遵守炮制及煎煮方法,口嘗無麻辣感時方可服用[4]。
[1]閻愛榮,張宏.附子的藥理研究[J].中國藥物與臨床,2008,8(9):745.
[2]何玉華.烏頭附子的中毒原因探微[J].四川中醫,2007,25(12):51.
[3]魏建華.淺談附子的藥理作用及應用 [J].基層醫學論壇,2009(25):853-853.
[4]隨志剛,陳明玉,劉志強,等.附子煎煮與配伍應用中烏頭類生物堿含量的變化及意義[J].吉林大學學報,2009,35(2):226-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