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寧江
(吉林醫藥學院附屬醫院,吉林吉林132013)
批判性思維與醫學教育
楊寧江
(吉林醫藥學院附屬醫院,吉林吉林132013)
批判性思維是現代大學教育的核心理念,醫學教育更加需要教師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提高,將培養批判性思維貫穿每個教學環節,全面培養醫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為我國的衛生事業輸送合格且符合現代醫學要求的衛生人才。
批判性思維;醫學生;醫學教育
2001年,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執行委員會通過并發布了《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標準》[1],我國國家教育部、衛生部教高[2008]9號文件發布了《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2]。兩份綱領性的文件中,都對醫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提出了要求,而且醫生的臨床思維即為批判性思維。因此,醫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20世紀40年代初,美國教育部就提出,對學生的教育需要有更廣泛的目標,以促進個人的發展及其社會化,學生的專業素質在傳統學習技能基礎上還應該包括批判性思維。1991年,美國《國家教育目標報告》強調,在知識社會與信息時代,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必須要有更高的要求。“批判性思維”作為教學實驗改革課程正式進入美國國家教育綱要。批判性思維運動分為四期,即:萌芽期、形成期、發展期和成熟期[3]。萌芽期可追述到分析哲學運動的日常語言學派對理想語言學派的批判,一直延續到上世紀五十年代西方發達國家對學術研究的恢復、反思、重組和發展。形成期,學者們開始探索批判性思維學科的理論結構和應用框架,并在大學課程中嘗試進行相關教學實驗。發展期,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批判性思維運動取得快速進展,學科架構日益完善,跨學科研究如火如荼,批判性思維課程上升為高等教育的必修科目,并走進基礎教育課堂;這是批判性思維運動在美國高教史上的標志。成熟期,2000年后,關于批判性思維能力及氣質方面的著作、教材日趨完善,測試方法逐步統一,培訓手段和方法日臻成熟。
批判性思維已成為美國大學的核心教育理念,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國家的大學課程設計者聲稱,批判性思維課程屬于各專業學生共修的提高能力的課程。在國內,2003年秋,北京大學和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才首次開設“邏輯與批判性思維”課程。與歐美相比,我國的批判性思維研究較少,在教育教學中的現實運用比較滯后。當然,隨著教育體制與教學模式的深化改革,批判性思維運動必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4]。
那么什么是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是一個內涵豐富且不斷變化的概念,至今也沒有形成大家一致公認的定義,這并不意味著批判性思維不存在任何占優勢的主流看法。目前認為它有三個方面的基本特征,即:①培養學生跨學科的理論視野;②增強學生對文化和社會的體察能力;③使學生辨別和反思其思想觀念中基礎的、未確定的設想。
在批判性思維研究方面公認的權威人士羅伯特·恩尼斯提出,若要給批判性思維下定義,應強調它的實用性。他認為:“批判性思維就是指在確定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時所進行的合理而成熟的思考。”[5]
國際公認的批判性思維權威、美國批判性思維國家高層理事會主席、批判性思維中心研究主任保羅博士指出,批判性思維是積極地、熟練地讀解、應用、分析、綜合、評估支配信念和行為的那些信息的過程。
批判性思維指的是“能對信息進行分析、綜合的高層次的認知能力,并能對各類陳述或建議的價值、準確性或權威性做出評價,從而作出合理的判斷和推理。”[6]有學者認為:批判性思維是對某種主張以及其支持根據的理由進行審查,是對論證或論辯的分析與評估,是思維方式和思維技巧的萃聚。也有的學者認為:批判性思維就是對所看到的東西的性質、價值、精確性和真實性等方面作出個人的判斷。
美國學者Broenr和Keeley在其著作《Askingtherightquestions-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學會提問——批評性思維指南)》中指出:“與諸多思維方式一樣,批判思維始于好奇。”也就是說批判性思維是對自己或別人的觀點進行反思、提出質疑,然后弄清情況而進行獨立分析的能力。其核心在于反思。因此,批判性思維實質上是一種“反思思維”,也是一種哲學的思維方式,而奧克斯曼·密歇利認為,批判性思維包括智力技能和批判精神兩個組成部分。批判精神左右著一定的心向,即一定的態度和傾向,激發或激活個人朝某個方向去思考。一個人要想成為一個批判性思維者,他不僅要獲得批判性思維技能,而且還要獲得使用這些技能的準備狀態、意愿和傾向。
國內有學者認為,批判性思維是本著探尋真理、促進正義、推動社會進步的良好意愿的、帶有主動性和紀律性并且能夠形成習慣的、有數據和事實支撐的、經過邏輯推理過程的、最終能夠產生相對明晰的和富有建設性的思考結果的思維過程和思維方式。
一方面,醫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它要求學習醫學的每一個人都要具備良好的思維方式,而批判性思維正符合這門求真務實的學科;另一方面,醫學的診斷過程實際上就是批判性思維應用的過程,只不過人們就沒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來認識。
由于醫學問題的復雜性及不確定性,醫學生能否恰當批判地運用、分析和判斷各種信息,并得到合理的結論尤為重要。因此,培養醫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對于提高醫學教學質量、培養合格的臨床醫師具有重要意義。
總之,批判性思維既是一種思維技能,也是一種人格或精神氣質,不但能體現思維技能水平,也能凸顯人文精神。批判性思維是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探究工具,是教育的解放力量,是個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強大資源。因此培養良好的批判性思維,就是把批判性思維技能和精神氣質的培養相結合,使人們社會生活更加理性、更加民主,同時為提高民族素質奠定了基礎。提高現有醫學院校教師批判性思維能力,將批判性思維融入各學科的每個教學環節中,必將提高醫學生的教學質量,才能為我國的衛生事業培育出具有良好批判性思維能力與創新思維能力的醫學人才,這也正是現代大學素質教育目標的根本所在。
[1]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J].醫學教育,2002, (4):23-25.
[2]孟秀紅,郝加虎,陶芳標,等.從本科醫學教育標準探討人才培養模式創新[J].醫學教育探索,2010,9(1):12-14.
[3]鄒順宏.關于批判性思維與實用——創新型教學關系的思考[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09,123(5):106-109.
[4]谷振諧,劉壯虎.批判性思維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
[5]Rhoder C,Joyce N.Teaching Thinking Skills:Theory and Practiceetied [M].New York:W.H.Freeman and Company,1987:9.
[6]李梅蘭.論批判性閱讀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J].莆田學院學報,2007, 14(4):43-47,83.
G640
C
1673-7210(2010)11(a)-108-02
2010-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