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進 ,李立波 ,孟慶娟
(1.吉林省電力醫院放射科,吉林長春 130022;2.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吉林長春 130021;3.長春市中醫院放射科,吉林長春 130022)
惡性腫瘤可發生顱內腦轉移,平均發病年齡約57歲,好發于男性,男女比例約為3∶1。近年來,隨著CT、MRI的廣泛應用,其檢出率明顯增加,有資料統計,腦轉移瘤的發生率占顱內腫瘤的5%~20%[1]。筆者收集我院2005年以來經CT診斷的腦轉移病例,對其臨床資料、CT片進行整理分析,總結如下:
回顧分析2005年1月~2010年5月我院臨床和CT診斷的腦轉移瘤病例119例。其中,男性76例,女性43例;年齡最大70歲,最小30歲,平均50歲;小腦轉移瘤13例,大腦半球為106例,其中,單發57例,多發49例。采用常規平掃,其中單發52例行平掃后加增強掃描。絕大多數患者的臨床表現與腫瘤的占位效應有關,主要有頭痛、嘔吐、視物不清等。
119例患者,其中肺癌腦轉移52例,占腦轉移瘤的首位。女性乳腺癌轉移39例,居發病的第二位。原發腎癌12例,原發大腸癌10例,來自于甲狀腺癌6例,CT平掃轉移瘤呈大小不等,邊緣欠清的圓形、類圓形或腫塊形,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增強病例腫塊均有強化,可不均勻。瘤周可見大片狀水腫區。其中,62例有明顯占位效應,相鄰腦室、腦池受壓移位,40例轉移瘤患者只表現大片狀不規則低密度灶,密度均勻,5例伴有瘤卒中,表現為瘤灶內可見更高密度影CT值為60~78 Hu之間 。
腦轉移瘤是指人體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經血行、淋巴或直接入侵顱內所致,亦可經腦脊液循環種植、轉移,據報道,原發瘤男性以肺癌居前位,而女性則以乳腺癌最為多見[2],本組病例與其完全相符。大體上,典型的轉移瘤呈大小不等結節灶,多為實性,較大者可以壞死、出血及囊變,個別可有鈣化,瘤體周邊伴有大片水腫區,常與瘤體大小不相等,而與原發灶的性質可能有關聯。
腦轉移瘤分單發及多發,大部分位于幕上,典型CT表現為實質性瘤體伴周邊水腫區,診斷一般不困難[3]。
3.2.1 瘤體 呈大小不等圓形、類圓形病灶影[4]。 平掃呈低密度或略高密度,輪廓尚清楚,增強后可均勻強化,較大者可有壞死,近而囊變,瘤體常可伴有瘤卒中,表現為平掃時實質性腫塊內可見更高密度影。
3.2.2 瘤周 腦轉移瘤大部分瘤體周邊可伴有大片水腫區,形態多不規則[5]。密度均勻,增強掃描無強化,瘤體的大小與水腫范圍一般不成正比,而是與原發灶的性質有關,筆者體會腫瘤腦轉移瘤體較小者出現瘤體周邊水腫的范圍多較大。而大腫瘤,水腫較輕甚至無水腫。
3.2.3 占位效應 瘤體位于腦室內或旁邊者,可占據腦室空間或壓迫腦室、腦池,使得受壓變小,甚至移位[6]。瘤體周邊水腫以及只表現為大片水腫的轉移瘤,起占位效應更明顯,常受壓迫的腦室、腦池以及腦溝、腦裂,也是引發頭痛、嘔吐、視物不清以及腦膜刺激癥狀的主要原因之一。
典型的轉移瘤結合病史診斷較容易,表現為灰白質交界單發或多發性瘤灶,呈圓形或類圓形,并有明顯瘤周水腫,實性或環形強化,單發腦轉移瘤需與膠質瘤、腦膜瘤相鑒別,膠質瘤一般CT特征與轉移瘤相似[7],鑒別比較困難,可結合臨床有無其他原發腫瘤,協助診斷,如無臨床病理提示,需穿刺活檢定性;腦膜瘤位于腦外,有腦腫瘤的特性,其CT特征與高密度轉移瘤相似,但如仔細觀察仍可發現某些腦外腫瘤征象及顱骨改變;多發腦轉移瘤需與腦膿腫鑒別,后者多為薄壁環形強化,常有感染史,抗生素治療很有效。筆者認為腦轉移瘤的CT診斷結合臨床有原發腫瘤病史往往不困難,但未發現原發病灶者,診斷困難,應反復觀察,結合CT增強掃描,必要時MRI掃描或立體定向穿刺活檢確診,運用比較影像學做出較正確的診斷,盡量避免誤診。
[1]耿道穎.腦與脊髓腫瘤影像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15.
[2]滕軍釗.腦轉移瘤的 MRI診斷[J].現代醫藥衛生,2010,26(08)∶1209.
[3]白寶華.腦結核瘤與腦轉移瘤的CT鑒別診斷[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2008,11(6)∶863.
[4]高德培.肺鱗癌、腺癌腦轉移CT影像對比分析[J].放射學實踐,2003,18(7)∶475.
[5]楊貴昌.肺癌單發腦轉移瘤的CT診斷[J].中國醫學影像學,2004,12(7)∶376.
[6]黎喜.35例單發性腦轉移瘤的CT診斷與鑒別診斷[J].廣東醫學院學報,2007,25(2)∶265.
[7]朱均.腦轉移瘤57例的CT診斷與鑒別診斷[J].中國社區醫師,2009,9(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