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飛苑,譚 麗,朱麗玲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廣東廣州 510080)
失語,是指大腦半球語言中樞發生病變或者遭受損傷所致的語言功能障礙,對于顱腦發生嚴重損傷的患者中,失語并不少見,其中運動性失語又占了相當的比例[1]。近年來,國內外康復醫學的發展證明,失語患者能否康復,主要與失語的程度、類型、疾病的性質、時間等因素有關外,還與能否及早對失語患者進行語言功能訓練密切相關[2]。我科2009年1月~2010年7月進行膠質母細胞瘤手術132例,手術后出現運動性失語的患者30例。手術中既要防止腫瘤殘留引起復發,又要保護其相鄰的部位,一直是手術醫師面臨的難題,所以該手術中不可避免損傷的部位為額下回后部,是由于主側半球中央溝前額葉凸面的下部語言分析器的機能障礙所致引起的運動性失語,主要癥狀為語言的產生困難,表現為患者對他人語言能夠理解,但部分或完全不能用語言表達,完全不能或只能說出個別幾個簡單的字不能構成語句。閱讀時能理解詞意,合并有書寫障礙等一系列的臨床癥狀。我科經過精心全面的康復護理,取得了滿意的療效,患者出院前逐步恢復語言功能,住院時間2~3個月。現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本組 30 例,男 21 例,女 9 例,男∶女約為 2∶1,年齡 26~50 歲。30例均為膠質母細胞瘤,是高度惡性的膠質瘤,約占膠質瘤的22.3%,腫瘤多位于額葉,5例為術后復發并發感染死亡,其余25例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運動性失語。
1.2.1 囑患者模仿語言,看其能否做到,是否準確。
1.2.2 囑患者說出指定物體的名稱及顏色等。
1.2.3 囑患者獨立敘述一件事,檢查其隨意語言的能力。
1.2.4 定位診斷:臨床應用Wadar試驗,即向頸內動脈注射戊巴比妥,觀察運動性失語的有無。
1.3.1 口腔操訓練:教導患者噘嘴、鼓腮、齜牙、叩齒、彈舌[3]等,每個動作做5~10次。
1.3.2 舌運動訓練:指導患者盡力將舌向外伸出,然后將舌頭從外上到外下、外左,再到外右,由慢到快,每天 5~10次,每次練習 5~10 min。并做舌繞口唇的環繞運動、舌舔上腭的運動,每天 2~3 次。
1.3.3 發音訓練:教患者學習發(pa、ta、ka),先單個連貫重復,當患者能準確發音后,三個音連在一起重復(即 pa、ta、ka),每日重復訓練,直到流利發音為止。
1.3.4 口語訓練:這是最重要的一步訓練。訓練的目標應放在恢復口語上,以“說”為中心,以生活中必不可少而且又是患者感到有興趣的口語,如:“你好、再見、吃飯”等,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練習時從單字、單詞、短句逐步引導患者,每次讓患者重復數次,以鞏固效果。
1.3.5 體語訓練:體語主要是指人體的運動所表達的信息,包括人的軀體外觀、姿勢、步態、面部表情、目光接觸和眼睛運動、手勢等。如教會患者口渴時用手指口,頭痛時用手指額頭,要小便時手指小腹;要大便時用手拍床。措施可因人而異,護士、陪護人員應通曉,以便得到信號即可給予針對性的幫助,同時也便于資料的收集。
1.3.6 理解、識別訓練:利用圖片、字卡、實物等強化患者記憶,指導患者閱讀各種有趣的圖書、報紙等,早期還可利用抄寫、自發抄寫、默寫等方法加強患者的語言記憶功能,要求患者多讀、大聲地讀,以刺激記憶。美國 Sharp等研究報道提示,有些腦細胞可因受刺激而再生,這一發現為治療失語患者的記憶障礙打開了新的通道[4]。
1.3.7 音樂療法:給患者經常放自己喜歡的音樂節目可以刺激患者語言的提高[5]。以患者為中心,優先考慮患者的喜好音樂,熟悉的音樂往往是與過去難忘的生活片段緊密纏繞在一起,患者在聽音樂時最好專注于音樂的旋律,可隨著哼唱、打拍子等,有助于取得最佳效果。治療時間以20~40 min為宜,每天1~2次。
1.3.8 高壓氧治療護理:失語的最重要、最好的治療方法。①高壓氧治療是指在高壓氧艙內,給予1個大氣壓以上的純氧,通過人體血液循環以攜帶更多的氧到病損組織和器官,用以促進病損組織的修復和功能恢復。②指征:顱腦疾病術后出現失語、偏癱、失明等后遺癥者病程不超過1~3個月。③治療原理:腦組織血管豐富,高壓氧可促進側支循環的形成,保護腦組織內的神經細胞,同時提高葡萄糖代謝率,能量生成恢復,促進腦組織修復,而受損部位額下回后部恢復,則有利于患者語言功能的恢復。④療程:對于顱腦疾病術后出現失語、偏癱、失明等后遺癥者病程不超過1~3個月的病情穩定患者,一般1~2個療程即可恢復,每個療程為12次,費用便宜,每個療程720元。⑤護理觀察 治療前,注意患者是否有高熱、上呼吸道感染等,禁止高壓氧。治療中注意觀察呼吸、血壓,注意預防氧中毒,注意防止氣栓癥等,治療后要臥床休息。
1.3.9 藥物治療:目前尚沒有特效藥,但在整個康復訓練中要盡可能靈活多樣,配合其他整體康復訓練同時進行,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如降顱壓、抗癲癇、促進腦代謝、營養腦細胞等藥物要聯合、早期、足量用藥,患者要配合定時服藥。
1.3.10 訓練時間安排:語言康復訓練介入越早越好,只要患者意識清醒,生命體征基本穩定即可開始,盡早通過調動機體內部的潛能,促進神經功能的重組或功能再現,以達到最大限度的功能恢復。本組患者的訓練時間為1~2個月,手術后出現失語第6天起即可進行,進行訓練前本組患者意識清醒,生命體征基本穩定。
1.4.1 正確評估:在突然失語的重大打擊下,會造成患者心理危機,主要表現為驚慌失措、恐懼、焦慮、憤怒等,常感到自卑、憂郁、抱怨。所以首次訓練前進行測查評估,護士對患者應進行積極的心理危機干預和調適,了解患者的聽、說、讀、寫的具體水平,確定相應的訓練起點,避免開始訓練時作業過于簡單,使患者心不在焉,失去興趣,或過于復雜使患者出現為難情緒,失去信心,訓練作業過易或過難均可使患者自尊心受到傷害,從而影響其配合康復訓練的積極性。我們根據患者的智能狀況決定訓練內容的難易程度,具體情況,具體對待。
1.4.2 明確目標:語言是交流的工具,對于語言交流障礙的患者,在急性期已過,病情穩定能夠耐受集中治療至少30 min,即可開始練習。確定目標,取得家屬的配合與支持,說明語言康復訓練的積極意義及對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
1.4.3 語言訓練的原則:訓練過程中強調揚長避短,補償缺陷的原則,護理人員在其不能完成時給予協助和訓練,尤其注意不能催促患者,以避免傷害患者的自信心,最大限度地發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指導患者訓練時遵循循序漸進,由簡單到復雜的原則,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或方言,便于雙方溝通,多進行日常口語對話。護理人員或家屬在患者訓練期間,要耐心協助,不宜操之過急,對患者的每一點進步都要表示肯定。
通過運動性失語的檢查,本組患者輕度3例,表現為語量每分鐘50~100字,說話略費力,可復述長句。中度15例,表現為說話費力,含糊不清,可說短語句,語量每分鐘<50字,可復述某些單詞、短語,不能復述長句。重度7例,表現為患者僅能用目標的幾個字回答任何問題,能復述部分字、詞。通過及時的語言康復護理,本組膠質母細胞瘤術后3個月內運動性失語患者語言功能恢復正常,病情穩定出院,說明及時的語言訓練的護理方法能促進失語患者的康復,改善其生存質量[6]。
語言訓練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失語對患者生理和心理上造成的不良影響很大,且缺陷嚴重到足以影響日常生活、職業活動和社交功能,所以護理人員的護理與家屬的共同努力,才能幫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復社會交往能力。目前尚沒有特效藥,本文顯示,失語患者能否康復,主要從運動性失語的病理及癥狀、運動性失語的分類、運動性失語的檢查方法、語言康復訓練的護理方法(口腔操、舌運動、發音訓練、口語訓練、理解、識別訓練、體語訓練、音樂療法、高壓氧治療、藥物治療)、語言康復訓練的介入時間、語言康復訓練的護理注意事項六大方面,使患者逐步恢復語言功能是有效的。通過我科30例膠質母細胞瘤術后運動性失語患者的康復護理實踐,取得了滿意的療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
[1]秦靜雅,辛俊穎.重癥顱腦損傷后失語患者的語言功能訓練[J].基層醫學論壇,2008,12(1):69-70.
[2]鐘冬蓮.腦卒中患者失語的康復護理[J].現代康復,2001,5(12):129.
[3]黃麗君,李蘭翠.腦卒中運動性失語的早期語言訓練[J].現代康復,2001,5(8):126.
[4]如冰.治療卒中患者記憶障礙腦內干細胞打開門戶[N].中國醫學論壇報,1999,4(29):6.
[5]靳春杰.腦損傷后運動性失語的康復訓練體會[J].基層醫學論壇,2006,10(9):860.
[6]楊復君.運動性失語癥患者語言康復情況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10):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