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琦
(柳州醫學高等??茖W校,廣西柳州 545006)
臨床營養已經被公認為21世紀十大醫學進展之一,它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各個學科的疾病治療過程中。通過為患者提供合理有效的營養支持干預,對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減少并發癥等起著重要的作用[1]。然而,研究表明,我國這一領域的研究卻很薄弱,在臨床營養支持的應用、醫務人員的營養意識、營養醫師的工作現狀和醫院營養科的發展等方面仍然存在問題,與國外先進的工作模式有較大差距[2]。
臨床營養支持自1968年Dudrick與Wilmore首創運用靜脈營養(intravenous hyperalimentation)后,解決了腸道功能發生障礙時無適合途徑供給營養的難題,帶動了營養支持的發展。隨著臨床營養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營養素不僅僅是提供能量、蛋白質等以維持機體正常功能,還具備很多的藥理學作用,如具有免疫調控、減輕氧化應激、維護胃腸功能與結構、降低炎癥反應,從而維護細胞、組織器官的功能,促進患者康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3]。Jones、Martindale等兩位學者認為不宜再稱為“營養支持”,而宜稱之為“營養治療(nutrition therapy)”[4-5]。
有關調查發現,在我國每年數千萬的住院患者中,需要營養支持療法的比例為20%~30%,但實際接受治療的比例僅為2%~3%,同時臨床營養應用的合理性和相關知識普及性也存在不足[6]。一些臨床醫師對機體應激狀態下營養物代謝變化特點缺乏足夠了解,對各種營養制劑的特點不夠熟悉,在制劑種類的選擇、劑量以及輸注方式等方面往往很不恰當,以致各種并發癥的發生率居高不下,營養支持治療的效果也不顯著。偏重腸外營養是另一突出的特點,據2000年資料統計,在美國使用腸內營養(EN)和腸外營養(PN)的患者數為 10∶1,歐洲為 4∶1,而我國則為 1∶20[7]。 說明我國目前營養支持處于無序狀態,有必要加強管理,營養支持就應由專業人員——臨床營養醫師實施,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臨床營養醫師首要工作是對患者的營養狀況和風險進行具體的評估,確定營養治療計劃。營養治療的方式和途徑一旦決定下來,營養醫師就要負責完成,無論是對患者采取經口飲食,腸內、腸外營養治療的方式,或由腸外營養向腸內營養過渡及停止營養支持等,都由營養醫師實施或在監控下完成。營養醫師還必須隨時對營養支持的效果進行評估,以隨時調整營養計劃,最終實現個體化的治療目標和令人滿意的預期結果[8]。營養支持規范化使用的結果,就是能最大程度地發揮營養支持的作用,提高臨床治療的效果。
臨床營養進入我國已有三十多年,三級甲等醫院和部分二級醫院都成立了營養科,但臨床營養工作的開展依然緩慢,主要存在的問題是:①醫院受重視的程度不夠;②學科發展方向定位不準確,職能任務不清楚;③管理體制混亂,隸屬關系不清;④營養科工作人員構成參差不齊;⑤管理制度不完善,各項操作無質量控制要求;⑥營養學與臨床醫療之間未很好地連接,營養學與烹飪學也未很好地結合等。這一系列的問題導致臨床營養工作成效不明顯,臨床醫師和患者對臨床營養支持的認同率不高,妨礙了臨床營養的發展進程。
理想的臨床營養支持模式,是建立由醫師、營養師、藥師、護士組成的營養支持小組(nutrition support team,NST)。營養師負責對患者調配科學合理的、個性化腸內腸外營養支持,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營養不良的狀態,而且有利于患者的整體治療。
現代醫學迅猛發展,臨床營養已進入分子營養學時代,利用特殊營養素和調控因子減輕基因表達和整個機體代謝,對于臨床營養治療和支持的進一步深化有著重要意義。醫院營養科應根據需要引進營養專業的高學歷人才,形成學科人才梯隊。完善營養科的人員配制,營養科應由臨床營養醫生、營養技師和營養護士組成的團隊,各司其職,才能更好地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營養支持。大力開展營養學的科研活動,使醫院營養科能形成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工作體系[9]。
中醫藥膳是以食物為主體,配以滋補藥物,或具有特定功效的藥物為原料,精心烹調而成。藥膳制作方法豐富,取材容易,方法簡便,不良反應小,便于長期食用[10],在臨床治療中常起到了藥物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現代臨床營養學應善于攝取中醫食療的基本理念,高度重視中醫飲食療法,并用于工作實踐,對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有很好的作用。
綜上所述,在現代醫學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國的臨床營養工作尚存在許多問題亟待解決。衛生行政部門需要加大對臨床營養的扶持力度,各級領導也要高度重視醫院營養科的發展,加強對臨床營養師的培養,完善營養科的人員配制。醫院各臨床科室需要與營養科更好地配合,醫務人員應樹立臨床營養意識。臨床營養師也要加強與各臨床科室的溝通與合作;并將中醫食療的理論與實踐融入臨床營養支持的工作中,探索出符合我國特色的臨床營養的工作模式。
[1]黎介壽.瞻望我國的臨床營養支持[J].腸外與腸內營養,2008,15(1)∶1-3.
[2]黃柯,魯力.我國臨床營養工作現狀與發展趨勢[J].現代醫藥衛生,2006,22(20)∶3129-3130.
[3]黎介壽.臨床營養支持策略的變遷[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09,16(12)∶953-954.
[4]Jones NE,Heyland DK.Implementing nutrition guidelines in the critical caresetting∶a worth while and achievable goal[J].JAMA,2008,300(23)∶2798-2799.
[5]Martindale RG,McClave SA,Vanek VW,et al.Guidelines for the provision and assessment of nutrition support therapy in the adult critically ill patient∶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and Society American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Executive Summary[J].Crit CareMed,2009,37(5)∶1757-1761.
[6]盧宏麗.臨床營養支持治療的現狀進展及存在的問題[J].中國藥物與臨床,2008,8(1)∶63-64.
[7]王磊,譚毓銓.臨床營養支持發展的現狀與發展[J].吉林醫學,2003,24(1)∶7-8.
[8]Aoki Y,Noguchi M.Present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management in dietitian[J].Nippon Rinsho,2001,59(Suppl5)∶78-83.
[9]孫文廣,李欣,董鳳利,等.現代醫院如何加強營養科建設[J].中國醫院管理,2004,24(6)∶59.
[10]項平.中醫食療藥膳的應用及發展前景[J].藥膳論壇,20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