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輝
(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長沙 410007)
痰濕體質是中醫體質辨識體質中的一種,王琦教授[1]提出的痰濕體質定義為:由于水液內停而痰濕凝聚,以黏滯重濁為主要特征的體質狀態。痰濕體質的體質特征為[2],①形體特征:體型肥胖,腹部肥滿松軟。②常見表現:主項,面部皮膚油脂較多,多汗且黏,胸悶,痰多。副項,面色淡黃而暗,眼胞微浮,容易困倦,平素舌體胖大,舌苔白膩,口黏膩或甜,身重不爽,脈滑,喜食肥甘甜黏,大便正常或不實,小便不多或微混。
肥胖人的體質特點多以痰濕體質為主,肥胖多是痰濕體質的集中外現,并有其自身的發病特征。朱丹溪在《丹溪治法心要》中首次提出“肥白人多痰濕”的觀點,清·金子久謂:“體質魁梧,似屬陽虛,皋嗜茶僭,必有內濕,濕痰偏多。”痰濕體質易感濕邪,發病之后多表現為痰濕證。同時由于痰濕體質所帶病理信息在體內集結部位有所差異(即定位傾向不同)[3],因而在一定誘因作用下,痰濕內生的臟腑部位也有所區別,從而表現為與不同的疾病具有密切相關性。本文對肥胖人痰濕體質者易犯疾病進行系統的論述。
代謝綜合征(MS)是由于存在肥胖(尤其是腹型)、糖調節受損或2型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紊亂、胰島素抵抗、微量白蛋白尿及高尿酸血癥等,以引起多種物質(糖、脂、蛋白質)代謝異常為基礎的病理生理改變,促發動脈粥樣硬化等多種危險因素的聚集,最終導致各種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和發展的臨床綜合征。胰島素抵抗是其發病的中心環節和基本的致病基礎;而胰島素抵抗的主要原因則是內臟脂肪堆積[4]。從現代醫學來看,痰濕的產生、脂膏的形成和過剩積聚,與脂質、糖的代謝,遺傳因素及內分泌失調等因素具有相關性。臨床研究表明,體重增加和中心型脂肪沉積,可使心血管系統發生一系列改變,在心臟改變方面有心臟肥大、左室功能受損、肥胖性心肌病變等;血脂的改變方面主要是肥胖常伴隨多種血脂紊亂。肥胖者經體脂減輕后,有50%~70%血壓下降,尤其收縮壓下降更顯著。另外,肥胖與糖尿病發病率密切相關,據美國糖尿病聯盟(ADA)報道:體重超過20%者,糖尿病的發生率增加1倍以上。各種冠心病的癥狀在中醫屬于胸痹的范疇。
胸痹病名源于《內經》,《素問·痹論》曰:“心痹者,脈不通。”即胸痹主要是由于心脈痹阻不通。《靈樞·本臟篇》云:“肺大則多飲,善病胸痹,喉痹,逆氣。”說明胸痹與肺臟形態增大和飲邪停聚有關。痰濕體質者體內多痰多濕,易聚積阻痹心脈而發為胸痹。如尤在涇云:“胸中……陽痹之處,必有痰濁阻其間。”李以義[5]在《百病生于痰》一書中認為:“至于膏粱厚味,使脾不健運而聚濕生痰,或為痰濕素盛之體,或氣虛痰濁內生,或先天不足,遺傳體質,素有脂質增高之伏痰,或因七情六淫之為患,均促使體內無形之痰加速形成。”現代研究表明,痰濁作為一種致病因子,也具有導致類似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而引發冠心病,主要是因為痰濁性黏澀,在竄流經脈時,易滯著于動脈管壁上,影響血液的正常運行,導致血液凝滯不行,心脈痹阻,從而形成冠心病[6]。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OSAHS)是指各種原因導致睡眠狀態下反復出現呼吸暫停和(或)低通氣、高碳酸血癥、睡眠中斷,從而使機體發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的臨床綜合征。肥胖、神經內分泌等因素與OSAHS密切相關,其中肥胖是其最顯著的危險因素[7]。
OSAHS屬于中醫“酣眠”的范疇。酣眠病機總屬營衛不調、氣血失和、氣機不暢,風、火、痰、瘀是病理因素。《諸病源候論卷三一:“鼾眠者,眠里喉咽間有聲也,人喉嚨氣上下也……氣有不和,則沖擊咽喉,而作聲也。”另又有“其有肥人,眠作聲者,但肥人氣血沉厚,迫隘喉咽,澀而不利亦作聲”。說明肥人更易犯此疾病。“肥人多鼾”、“肥人多痰濕”,劉艷驕[8]從中醫體質病因學角度,結合OSAHS的BMI、AHI及ESS等基礎指標,探討脂聯素、瘦素、TNF-α及白介素-6等重要的脂肪細胞因子在參與中醫痰濕體質的形成及其在OSAHS發病中的病理學意義。研究顯示,痰濕體質者呈高TNF-α水平,TNF-α與痰濕體質分值、BMI、ESS呈顯著正相關,與APN呈顯著負相關,提示OSAHS患者的高TNF-α水平的病理變化,APN協同參與了痰濕體質的形成及發展,瘦素共同干擾OSAHS患者的正常睡眠時相,導致白天嗜睡的產生。
關于中風與肥胖人體質關系的記載,最早見于《內經》,《素問·通評虛實論篇》云:“……仆擊、偏枯……甘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指出“甘肥貴人”是中風易發的人群。此后許多醫家都對此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發展,如宋·王懷隱《太平圣惠方》中就有“凡人體肥有風,肉厚則不得外泄,喜為熱目中黃”的記載。而最早論述肥胖人痰濕體質與中風的關系的是朱丹溪,他在《丹溪心法·中風》中明確指出:“……東南之人,多是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說明痰濕體質與中風的發生是相關的。清末醫家張聿清指出“體豐者多濕多痰”,“氣虛多濕之體……體豐于外,氣弱于內”易患中風。可見肥胖之人,痰濕內蘊,與中風病的發生密切相關[5]。
現代也有對肥胖人痰濕體質與腦中風的相關性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劉艷驕[8]在對320例腦中風肥胖患者調查的結果中顯示,屬痰濕體質者有190例,占59.38%。在所有痰濕體質中,肥胖人痰濕體質發生率為95.26%,這個結果說明腦中風肥胖人痰濕體質是肥胖人的主要體質類型,這種體質類型在腦中風病發生中有近2/3的人是以該型為“本”的,基本證明了肥胖人多痰濕善病中風。研究還顯示,17.27%的腦中風肥胖人痰濕體質在發病時不兼有其他證候,而以痰濕體質所表現的痰濕證為主,僅有18.78%的人兼有陽虛,9.94%的人兼血瘀。
對肥胖婦女痰濕體質者不孕的證候,古代醫家也早有論述,如《醫宗金鑒》言:“或因體盛痰多,脂膜雍塞胞中而不孕。”《濟陰綱目》亦曰:“身體肥胖,子宮膜脂長滿。經水雖調亦令無子。”就是說女性若屬于體型較為肥胖者也可能造成不孕。因為肥胖者恣食膏梁厚味,而脾虛不運,痰濕內生,氣機不暢,胞脈受阻,不能攝精成孕,這類女性主要證候可見婚后久不受孕,形體肥胖,經行延后,甚或閉經,帶下量多,色白黏無臭,面色白,頭昏心悸,胸悶泛惡,苔白膩,脈滑。
臨床對不孕癥患者的檢查發現,肥胖婦女常有輸卵管不通[9-10],此乃痰濕留伏于胞宮所致。有研究發現,西醫學中的多囊卵巢綜合征[11]引起的月經失調和不孕的主要致病因素亦為痰濕。痰或痰濕為陰邪,易傷陽氣,損傷脾腎之陽,使脾氣運化水液功能和腎主行水功能下降,體內水液代謝失常,又聚集成痰濕,而表現為肥胖、月經不調、不孕等。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經婦科B超檢查可見雙側卵巢增大,白膜增厚,一側或雙側卵巢每一切面上可見數個卵泡,沿卵巢包膜下呈車輪狀排列。在腹腔鏡或手術中可見到卵巢形態飽滿,表面可見多個凸出的囊狀卵泡。這為痰濕阻滯胞宮的直觀表現。多個不成熟卵泡刺破后可見到淡黃色液體流出,可以認為是痰濕之邪聚集于卵巢。
中醫哮證喘證的病理因素都以痰為主。《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喘嗽》指出:“惟夫邪氣伏藏,凝涎浮涌,呼不得呼,吸不得吸,于是上氣促急。”即指痰濁壅盛之喘證而言。朱丹溪也指出:“凡喘便有痰……哮喘必用薄滋味,專主于痰。”說明肥人痰濕體質者恣食肥甘生冷,或嗜酒傷中,脾失健運,痰濁內生,上干于肺,壅阻肺氣,升降不利,發為哮喘。童家羅[11]對200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的病理性體質類型與發病關系進行分析,結果顯示,緩解期的病理體質類型為陽虛質62例,陰虛質34例,痰濕質70例,血澀質34例,顯示痰濕質慢性支氣管炎的發病率較高。
從中醫理論來看,肥胖人脂膏的蓄積,與脾、胃、肺、肝、腎等臟腑的功能失調具有密切的關系。從現代醫學來看,影響痰濕體質形成的因素[12]主要有先天稟賦、飲食起居、年齡、疾病和藥物四個方面。因此,痰濕體質者應該從平常生活中注重養生。第一是居住環境:痰濕體質者不宜居住在潮濕的環境里,尤其在陰雨季節,更要注意避免濕邪的侵襲,居室盡可能做到空氣流通,清爽干燥。第二,飲食方面應以清淡為原則,少食肥肉及甜、黏、油膩的食物。另外,濕邪易郁而化熱,遇到有濕郁化熱征象者,飲食可選擇甘寒、甘平、苦寒、淡滲泄熱的食物,應戒除煙酒。第三,藥物養生:重點在調補脾、肺、腎三臟。若因肺失宣降,液聚生痰者,方選二陳湯;若因脾不健運,濕聚生痰,方選香砂六君子湯;若腎虛不能制水,水化為痰者,當濕陽化痰,方選金匱腎氣丸。第四,要注重體育鍛煉:適宜的運動有散步、慢跑、各種球類、游泳、登山等,也可以練習一些氣功功法。此外,艾灸、拍打兩膝下的足三里穴,也有健運脾胃、驅除痰濕的保健效果。
[1]王琦.9種基本中醫體質類型的分類及其診斷表述依據[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28(4):1-8.
[2]王琦,葉加農,朱燕波.中醫痰濕體質的判定標準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6,21(2):73-74.
[3]宋詠梅.痰濕體質的定位傾向及相關疾病[J].山東中醫雜志,2003,9(9):518-519.
[4]王吉耀.中醫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007.
[5]李以義.百病生于痰[M].北京:學苑出版社,1988:107.
[6]Young T,Palta M,Dempsey J,et al.The occurrence of 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 among middle-aged adults [J].N Engl J Med,1993,328(17):1230.
[7]夏瑢,邵國民,陳繼忠.痰濕體質與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發病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中醫藥科技,2007,3(2):68-69.
[8]劉艷驕.肥胖人痰濕體質與腦中風的相關性研究[J].河北中醫學院學報,1996,11(3):13-17.
[9]宋詠梅.肥胖婦女痰濕體質與不孕[J].中醫藥動態,1994,4(22):54-55.
[10]杜海燕.多囊卵巢綜合征與痰濕體質的關系[J].現代中醫藥,2007,5(3):54-55.
[11]童家羅.200例慢性支氣管炎病理性體質類型與發病關系的分析[J].上海中醫藥雜志,1998,32(3):14-15.
[12]宋詠梅.痰濕體質形成的影響因素[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2,26(2):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