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

已有不少國際“高端人士”表達了這樣的觀點:美國人多儲蓄,中國人多花錢,這是實現可持續的、全球復蘇的唯一辦法。
如果國人想為經濟復蘇做點貢獻的話,最簡單的方式可能就是花錢。在后金融危機時代,擴大消費成為最重要的政策導向。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把增加居民俏費作為擴大內需的重點。”隨后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又出臺了8條促進消費的政策。
事實上,整個世界都在盯著中國人的錢包。在大規模的投資隱退后,消費能否補位?阻礙內需的關鍵原因是哪些?改善內需、刺激消費的節點在那里?這些已是擺在我們眼前的現實問題。
投資隱退后消費能否補位?
在2009年年初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09年會”上,摩根士丹利公司(亞洲)董事長史蒂芬·羅奇直白地表示,實現可持續的全球復蘇的唯一辦法就是讓中國人多花錢,美國人多儲蓄。中國人果真不會消費嗎?其實,中國人消費升級的時代已經來臨。
從數據上看,中國人的消費能力值得稱贊。來自銀河證券的統計數據顯示,過去7年間,我國居民消費實際增長率平均為14%,近兩倍于GDP增速;2009年第三季度,我國實際消費增長率接近17%。相比之下,金融危機之前,美國的消費增長率是35%,基本與經濟增長持平。
“與投資相比,我國的消費增長相對緩慢,從而顯得不足。”國家信息中心研究員牛犁向記者表示,但中國人的消費能力一點也不差。近日。不少經濟學家都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牛犁認為,消費不足與我國處于工業化階段的現狀有關。他表示。工業化可以最大限度地拉動投資,只有第三產業得到發展,才能夠有效地拉動消費。
數據顯示,近幾年,我國第三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維持在40%上下,而發達國家通常在60%以上。這一現狀預示著,我國仍有巨大的消費潛力可以挖掘。社利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牛鳳瑞向記者表示,我國正處在消費升級階段,在此期間,旅游、汽車、住房成為最大的消費主體,二者在消費支出中的比例為1:10:100。
在上述三者中占比最低的旅游,已成為很多國家經濟發展的救命稻草、北京師范大學管理學院教教授董藩對此表示,受金融危機影響,很多歐州國家的旅游業大幅萎縮,而來自中國的游客仍然源源不斷,且出手大方。
消費觀念正在改變
“與投資柏比,中國的消費的各項指標增長相對緩慢。從而顯得消費過于不足。”牛犁向記吝表示,實際上,中國人的消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9年1月~11月,我國社會消費占零售總額為112733億元,同比增長15.3%,比上年同期回落6 6個百分點。同期,我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168634億元,同比增長32,1%,比上年同期加快5,3個百分點。
牛犁還認為,隨著年輕一代逐漸登上歷史舞臺,“月光族”逐漸增多,我國的消費觀念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原來我們工作10年,也不見得能買自己的房子;現在的很多年輕人,大學剛畢業就想買房。”他說。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副院長劉福垣向記者表示,“中國人不愛消費”是個偽命題。他表示,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完善,和住房、醫療、教育等領域的大宗支出,使得國人不敢輕易花錢。
在2009年年中召開的“全球智庫峰會”上,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透露,2008年中國的儲蓄率為51.3%;同年,美國的儲蓄率為12%。統計數據還顯示,2008年,中國社會保障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為7.5%;同年,美國超過三成,德國則超過五成五。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工資研究所研究員狄煌向記者表示,把消費率過低的原因解釋為居民不善于消費而更善于儲蓄和埋財,是片面的,我國對消費和收入的統計數據,并未反映出真實情況。
呼喚分配制度改革
“如果有錢了,誰會不消費?”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副院長劉福垣向記者表示,收入是影響消費的主要因素,而我國居民消費不足,主要在于收入增長速度過慢。對消費的拉動作用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最被看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稱,2010年將“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擴大最終消費需求為重點,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9年上半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856元,同比實際增長11.2%;農村居民現劍收入人均2733元,實際增長81%,均超過上半年的GDP增速。
然而,由于被指統計方法不科學,不少學者對上述數據提出質疑,并表示,數據增長不能掩蓋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現實。有網民甚至調侃收入“被增長”。
“要通過促進居民消費拉動內需,首先就要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這是擴大居民消費需求最基本的條件。”人社部勞動工資研究所研究員狄煌向記者表示,收入增速趕不上經濟發展速度,收入分配差距過大,是我國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同時,阻礙該問題解決的體制機制障礙仍然存在。據了解,繼義務教育學校和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單位改革之后,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改革從2010年1月1日起正式全面實行。同時,央企高管薪酬制度細則也有望于2010年出臺。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中國薪酬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曾湘泉表示,根據財政部的數據,我國的收入分配差距已達到“高度不平等”狀態。其中,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財產的45%,而最低收入10%的家庭財產僅占14%。他還表示,從1978年~1984年,我國的基尼系數穩定在0.16的水平。而從1984年開始,基尼系數一路攀升,到2007年已達到0.473,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問題十分突出。
狄煌向記者表示,我國的收入分配存在三個主要問題:一是居民收入的比重低,收入增長趕不上經濟發展速度;二是收入分配差距過大,財富過于集中;三是制約公平分配、不利于普通勞動者收入合理增長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
狄煌表示,我國還存在居民消費支出預期不佳、支出壓力大和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比如,資源價格持續上漲,老齡化社會下的養老、醫療費用負擔過重,房價不斷攀升等。這不僅打擊了消費信心,限制了消費支出,電扭曲了消費結構,阻礙了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
城鎮化將成新的“引擎”
“城鎮化”的提法不是第一次,但這次可能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把重點放在加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上。同時,“把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限制。”
“城鎮化的本質就是讓農民進城。聚集勞動力,不僅能夠創造出更多的就業崗位,也可以釋放大量的消費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