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海堂
(梅州供電局,廣東 梅州 514000)
變電站作業環境綜合管理實踐
鐘海堂
(梅州供電局,廣東 梅州 514000)
介紹了變電站運行值班作業環境管理上的全新管理模式,通過系統化、規范化的管理方法,以風險控制為目標,對變電站的作業環境實現綜合管理,并介紹了標識管理、劃線管理及照明與能見度管理在變電站的實踐。
變電站;作業環境;綜合管理;風險控制
變電站作為電力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的生產場所,其安全運行關系到整個電網的安全穩定。而要保證或提高變電站運行的可靠性,就離不開良好的運行值班作業環境。以粵東某500kV變電站作業環境的綜合管理為實例,對作業環境的管理程序進行分解,再進行有效整合,以最終提高運行值班人員工作效率并實現作業環境管理綜合化。
變電站作業環境是運行人員從事生產作業的場所,對其管理的好與壞,直接影響著安全生產的穩定與否。以前抓安全生產偏重于加強人員的責任心與素質教育,力求發揮主觀能動性以提高安全運行水平。不可否認,這些做法確實使人為誤操作事故有所下降。但如果只強調主觀能動性,而忽視客觀世界的作用,主觀上的高素質與客觀上的差環境相結合,整體安全水平就會出現短板,安全管理水平就不能有效提高,各類事故就會屢禁不止。
由于電網企業的行業特性,有必要明確作業環境管理在整個安全生產管理中所處的位置,并根據工作場所來確定作業環境管理的內容,形成有針對性的作業環境管理系統,對作業環境形成有效的管理,為安全生產提供一個良好的客觀環境。
作業環境管理的目的是通過對生產、工作現場實施管理,消除或防范作業環境危害因素,確保現場整潔、有序、規范和安全,防止發生人員傷害和財產損失,為有效的作業風險控制提供良好的客觀環境。以風險控制為主線,闡述如何開展作業環境的綜合管理,并形成一套系統、規范的作業環境綜合管理模式和方法。
作業環境管理可分解為9個要素進行策劃,它們分別是標識管理、劃線管理、通風、照明與能見度、建筑物、構筑物、人機功效、內務管理以及保安系統。這9個管理要素囊括了作業環境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系統,可通過這9個要素對變電站運行值班作業環境有一個總體的把握。
圍繞這9個管理要素,制訂了9個管理標準作為管理工作的依據。管理標準明確了作業環境各環節的職責劃分、管理內容與方法等。從資金落實到所需資源識別,從資源配置到巡查維護,做到分工有序、職責分明,在整個過程做到計劃—執行—檢查—糾正的閉環管理。
著重介紹某500kV變電站在標識管理、劃線管理及照明與能見度3個管理要素上的實踐內容,以達到“窺一斑而見全豹”的效果。
3.2.1 標識管理
3.2.1.1 目的與意義
用規范易懂的圖形、符號、顏色或文字等標識提示工作現場安健環風險信息,避免人員傷害和財產損失。事實上任何設備都不會因其標識問題而導致直接發生運行障礙或事故,因而不大受人關注。但是設備標識存在問題會間接使設備運行安全或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脅,即使沒有造成事故,也不符合相關規程、制度的規定,所以設備標識也是不可輕視的問題。
3.2.1.2 管理內容與方法
管理內容包括標識的識別、配置與設置、檢查與維護。識別的范圍包括工作環境、設備與設施、工器具與安全用具。
標識的類別有功能識別類、禁止類、警告類、指令類、提示類、公告類等。如,在場地入口的安全圍欄上設有“禁止吸煙”、“禁止煙火”、“未經許可不得入內”的禁止類標識和“必須帶安全帽”的指令類標識。由于二次設備的精密性、復雜性,變電站制定了二次設備標識方案,對二次設備標識進行專門規范,并配置了功能識別類標識,確保了設備、設施的可追溯性。變電站不但對作業場所、辦公場所的各類電器開關進行了標識,也對生活區域內的電器開關進行了標識,對所有消防設施也進行了編號和標識設置。具體標識實例如圖1所示。

在標識的檢查與維護方面,變電站規定將生產設備區域的設備、設施標識納入設備巡視檢查內容。當發現標識有損壞、缺失、變動時,應對所轄范圍內的標識進行維護、補充、更新或更換。
3.2.2 劃線管理
3.2.2.1 目的與意義
劃線管理可確保工作現場人身與設備安全和活動有序,使現場規范、有秩序。通過規范統一的劃線,提醒、警告作業人員或其他有關人員,使其能時刻清醒認識所處環境的風險,提高注意力,加強自身安全保護,減少生產事故的發生。
3.2.2.2 管理內容與方法
劃線管理內容包括劃線識別、劃線原則與要求、劃線檢查與維護。根據管理標準的要求,變電站制訂了劃線技術標準,按照區域的功能和類別確定劃線的區域,劃線時考慮了工作與非工作區、堆放與非堆放區、停車與非停車區、通道與限制區。為方便外來車輛停放,在變電站內劃定了停車區域,并用黃色線標識;在樓梯第1級與人行通道高差300mm以上時,設置醒目的、黃色的防止踏空線;為防止變電站工作人員和機動車駕駛人員誤入設備區,保證在夜間的可視性,在生產通道兩側用黃色熒光油漆劃上邊緣警戒線。
在劃線的檢查與維護方面,變電站規定各變電站區域的安全區代表至少每月對所轄區域進行1次劃線檢查,確保劃線和所堆放的物品符合標準要求。當劃線損壞、模糊或與現場不符合時,應及時補充或更改,以利于現場規范。
3.2.3 照明與能見度管理
3.2.3.1 目的與意義
照明與能見度管理是為了識別作業場所與照明、能見度相關的風險,并進行控制和改善。作業環境的照明條件,可以直接影響到操作人員的工作效率、心理狀態及視覺健康。在保護勞動者的健康的前提下,應盡量避免因照明問題引發的各種不安全因素。
3.2.3.2 管理內容與方法
變電站的作業環境特點要求照明具備可靠性、安全性。特別是在夜間巡視、夜間倒閘操作、測溫、夜間緊急搶修或者在臺風期間,為防止誤入帶電間隔、誤碰帶電設備,要求作業場所、主控室有足夠的照明或能見度。針對這些情況,變電站配備了作業場所正常巡視、檢修情況下的正常照明,作業場所搶險、搶修模式下的事故照明,事故照明又分為了固定應急照明和移動應急照明。通過這3種照明方式的組合,確保在任何情況下都有充足的照明。為了使現場滿足照明的安全性、舒適性,根據作業環境照明標準,對不滿足要求的地方進行了改進,使整個作業場所滿足應急要求、作業要求、可視與能見度要求、標識要求、特殊區域要求、光污染控制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照明設施的檢查與維護方面,辦公室負責辦公場所照明設施的維護和保養,各基層單位負責生產場所照明設施的維護和保養,包括光源及裝置,如燈具、應急照明、窗戶、天窗等。各部門每月都要對照明設施進行檢查,特別對應急照明,要建立應急照明設備清單,定期試驗,確保事故照明燈具處于備用狀態。
除了針對上述作業環境各要素、各環節的定期與不定期自檢外,變電站每年還要進行內部審核和外部審核。內部審核由供電局內部員工進行,目的是實現自我改進、自我提高;外部審核由外單位(專家)進行,從第三者的角度發現問題,避免內部員工內審時的習以為常、麻木現象,以減少主觀性。通過這2種審核方式,查找不足,再根據審核結果,發揚做得好的地方,對不足之處制定整改方案。
在生產活動中,風險主要來自于系統風險與作業風險,而控制作業風險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作業環境的管理。作業環境管理不是為了美化,而是為了管理的規范化、體系化,體現的管理理念是風險控制。業環境綜合管理明確了變電站作業環境的對象,由9個要素組成,包括了22個管理節點,它很好地解決了作業環境“管什么、怎么管”的問題,突出了專業化的特色。同時,在作業環境9個要素中,每個要素都包含了策劃、執行、檢查與回顧階段,這充分體現了作業管理的PDCA閉環模式,以及其系統性和綜合性。
2009-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