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成
(廣東省湛江市特種設備檢驗所,廣東湛江524022)
攪拌槳的槳葉屬于薄翼懸臂結構,尤其是葉梢部分,為提高其工作時的軸流性能和效率,通常設計得很薄。不同于傳統手工劃線、鏟磨的加工方法,攪拌槳數控加工時,會因為受銑削力而發生撓曲變型,從而降低加工精度。一般的解決方法,就是通過減小切削深度來減小銑削力,以保證槳葉的加工精度。利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可以確定槳葉的薄弱部位,并在變形大的位置加以支撐約束,在銑削力不變的前提下,保證槳葉的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同時槳葉的薄翼懸臂結構,會在加工過程中造成很大切削振動,可進行模態分析,從而在加工時盡量避免主軸轉速與攪拌槳固有頻率發生共振。
UG軟件成為在中國最受用戶歡迎和普遍接受的三維參數化設計軟件,為中國制造業CAD技術的普及和提高,起到了積極顯著的作用。但就目前國內用戶而言,大多數設計者只使用UG軟件中的CAD和CAM模塊,對CAE模塊比較生疏,而國內關于UG的資料與書籍,對CAE也很少有介紹[1]。在計算機和CAD技術大力發展的當今時代,有限元分析方法在工程設計和分析中,將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重視。有限元分析軟件與CAD系統的集成應用,使設計水平發生了質的飛躍。它能增加產品和工程的可靠性,得到許多常規計算無法得出的分析數據,在產品制造或工程施工前,即可預先發現潛在的問題。UG-NX2版本于2003年底推向市場[2]。它的有限元分析模塊是1個集成的CAE工具,可以直接將CAD模塊中建立的幾何模型轉換成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可以進行多種比較精確表現真實的產品設計方案。在分析的后置處理結果中,能準確直觀地得到其各部位的位移、應力應變等參數的分布情況。在UG有限元分析模塊中,共集成了4種有限元求解器StructuresP.E.,NASTRAN,ANSYS,ABAQUS。這種集成為 UG 提供一個完整的建模和分析環境,同時還提供了大量不同類型的解決方案,包括線性靜力分析、普通建模、線性振動、間隙配合和穩態熱傳導,其支持的材料類型,包括各向同性、橫觀各向異性和各向異性以及不考慮溫度影響的材料。用戶可以根據需要,選取不同的求解器和對應的分析模式[3]。
(1)前處理。在加工過程中,葉片的變形將直接影響加工精度。由于葉片結構的特殊性,導致加工過程中葉片處于懸臂狀態,加上葉片的形狀為薄壁,因此變形很大,由銑削力引起的變形,將顯著影響加工精度。攪拌槳模型如圖1,切削力P=1 000 N。攪拌槳直徑為Φ1 300 mm。
圖1 攪拌槳實體模型
(2)攪拌槳加工狀態下無支撐約束的線性靜態分析。約束、載荷、及網格的劃分如圖2,分析結果如圖3。由分析結果可知,槳葉的變形情況從葉根到葉梢逐漸變大,在接近葉梢位置變形最大。可見在攪拌槳數控加工時,由于葉片結構的特殊性,導致加工過程中葉片處于懸臂狀態,加上葉片的形狀為薄壁,因此變形很大,極大地影響加工精度。由此分析可得到,在攪拌槳數控加工時,應在葉片下方加以合理位置的輔助支撐約束。
圖2 網格劃分
圖3 無支撐下攪拌槳變形結果
(3)攪拌槳加工狀態下有支撐約束的線性靜態分析。由上述分析的結果,可知攪拌槳的薄弱部位。由此在攪拌槳葉下方添加約束如圖4,分析結果如圖5。由圖5可直觀地分析出,有輔助支撐的槳葉比沒有輔助支撐的槳葉,在受銑削力影響下的變形要小得多。這樣得出結論,通過對無支撐狀態下攪拌槳數控加工的有限元分析,可分析出攪拌槳變形嚴重的部位,在銑削力不變的前提下,通過在變形大的位置加以輔助支撐約束,即可有效地減小攪拌槳槳葉的變形,從而提高攪拌槳的加工精度和效率,達到加工優化的目的。
圖4 添加支撐約束
圖5 有支撐狀態下的攪拌槳變形結果
(4)攪拌槳加工狀態下的動態分析。槳葉的薄翼、懸臂結構,會在加工時造成很大切削振動,利用UG結構分析模塊對攪拌槳進行模態分析,可分析出攪拌槳的五階固有頻率,從而通過公式n=60×fi/2 (r/min)計算出與攪拌槳的固有頻率發生共振時的5個主軸轉速,在加工時要避免選擇這些轉速,以免刀具與攪拌槳槳葉發生共振,影響加工精度。表1列出了攪拌槳五階固有頻率和加工時應避免的主軸轉速參考表。攪拌槳五階振型如圖6~10。其中1階、4階為槳葉的上下彎曲振型,2階、3階分別為兩對稱槳葉的主振動,5階為扭振。
表1 主軸轉速參考表
圖6 1階振型
圖7 2階振型
圖8 3階振型
圖9 4階振型
圖10 5階振型
利用UG軟件集成的結構分析模塊,對攪拌槳進行其加工時的受力變形分析和模態分析,并采取相應技術措施,可以提高攪拌槳的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同時對其他需要保證加工精度的同類結構產品的機械加工,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馬秋成,韓利芬,等.UG-CAE篇[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
[2]周 波,許明恒.基于UG NX2的振動實驗臺有限元分析[J].機械研究與應用,2004,17(12):97-98.
[3]高 平.基于UG的閥門CAD/CAE系統[J].北京機械工業學院學報,2006,21(1):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