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細永
(廣州南洋理工職業(yè)學院機電工程系,廣東從化510980)
數(shù)控加工是先進制造技術的典型代表,在制造業(yè)的各個領域有著日益廣泛的應用。數(shù)控加工程序是數(shù)控加工的前提和基礎,對于復雜零件的數(shù)控加工程序,一般采用自動編程。而MasterCAM是集設計和制造于一體的CAD/CAM軟件,是目前世界上應用最廣泛、最具有代表性的CAD/CAM軟件。其DESIGN設計模塊集2D和3D的線框、曲面和實體造型于一體,具有特征化造型功能和強大的圖形編輯、轉(zhuǎn)換處理能力。MILL銑床加工模塊支持雙軸、三軸、四軸、五軸加工程序的編制,可以直接加工曲面及實體,提供多種刀具路徑形式和走刀方式,同時還提供了刀具路徑的管理和編輯、路徑模擬、實體加工模擬及后處理等功能。并且MasterCAM可以直接與機床控制器進行通信,完成零件的加工。
如圖1零件的型腔屬于曲面型腔,形狀復雜,是造型和編程加工的難點和重點。根據(jù)零件的結構特點,為了提高效率和準確性,擬采用逆向思維造型。實體造型分四步走,其思路見圖2。第一步型腔部分造型,第二步擠出毛坯造型,第三步布爾運算求差,第四步擠出孔造型。零件圖樣上帶公差的尺寸,因公差值較小,故造型和編程時不必取其平均值,而取基本尺寸即可。
圖1 零件圖
圖2 實體造型
(1)毛坯分析。材料為5CrMnMo模具鋼,在普通銑床上已加工好,毛坯尺寸為130 mm×100 mm×30 mm。
(2)結構分析。零件為平板狀模具零件,加工內(nèi)容包括兩個通孔、以及兩個圓柱體、一個環(huán)形溝槽和一個島嶼構成的型腔的加工。型腔尺寸小,結構復雜,是加工的難點和重點。
(4)形位公差分析。沒有特殊的形位公差要求。
(5)表面粗糙度分析。零件的兩個孔表面粗糙度為1.6 μm,其余表面的表面粗糙度為3.2 μm。經(jīng)分析,零件的所有表面都可以通過加工中心機床加工出來,且加工經(jīng)濟性好;
確定生產(chǎn)類型——該零件為模具零件,屬于單件生產(chǎn)。
(1)確定工件的定位基準。零件的尺寸以中心和下表面為標注基準。為保證加工精度和方便對刀,確定以零件的下表面和左右兩個側(cè)面為定位基準。
(2)選擇加工方法。零件的加工內(nèi)容包括兩個通孔加工以及型腔加工,孔的加工精度為IT7級,表面粗糙度為1.6 μm。采用的加工方法為點鉆、鉆孔、擴孔、鉸孔;型腔的加工精度為IT9級,表面表面粗糙度為3.2 μm。采用加工方法為粗銑、半精銑、精銑。
(3)擬訂工藝路線如下:
1)按135 mm×105 mm×35 mm下料。
2)普銑6個面,保證130 mm×100 mm×30mm,表面粗糙度達到 3.2 μm。
3)去毛刺。
4)在加工中心上加工孔和型腔。
5)去毛刺。
6)檢驗。
(1)選擇加工設備。選用南通科技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VMC 600型系統(tǒng)為FANUC Oi MC的加工中心。
(2)選擇工藝裝備。采用平口鉗定位夾緊一次裝夾即可完成整個銑削加工。加工通孔時應注意避開墊片,不銑到墊片。
刀具的選擇——由于零件為合金模具鋼,型腔尺寸小,結構復雜,因此選用硬質(zhì)合金鋼刀具。
Φ5 mm中心鉆:點鉆定位孔。
Φ16 mm鉆頭:鉆孔。
Φ19.8 mm鉆頭:擴孔。
Φ20 mm鉸刀:精鉸孔。
Φ3 mm刀角半徑為1mm的圓鼻銑刀:粗銑型腔。
Φ2 mm球頭銑刀:半精銑、精銑型腔。
量具的選擇:
量程為150 mm,分度值為0.02 mm的游標卡尺。
量程為0~25 mm,分度值為0.001 mm的內(nèi)徑千分尺。
量程為25~50 mm,分度值為0.001 mm的內(nèi)徑千分尺。
量程為100 mm,分度值為0.01mm的深度千分尺。
系列圓角規(guī)。
(3)確定加工方案?;谠摴ぜ锌缀托颓唬瑸楸苊庥绊懣椎募庸ぞ群涂兆叩?,確定加工方案如下:
孔的加工方案——點鉆孔、鉆孔、擴孔、鉸孔;
型腔的加工方案——粗銑、半精銑、精銑。
MasterCAM軟件是典型的CAD/CAM軟件,其銑削模塊在數(shù)控銑床和加工中心自動編程中應用非常廣泛。連桿鍛模上模零件的編程核心是型腔的編程。零件的編程原點設置在毛坯上表面的中心;Φ20 mm的兩個孔先采用Φ5 mm中心鉆定位,再采用Φ16 mm鉆頭鉆通孔,然后采用Φ19.8 mm鉆頭擴孔,最后用Φ20 mm的鉸刀精加工孔。銑削內(nèi)槽型腔時先采用Φ3 mm刀角半徑為1 mm的圓鼻銑刀粗加工,加工間距取0.8 mm,然后采用Φ2 mm球刀半精加工和精加工。考慮加工零件時,走刀方式對加工精度以及表面質(zhì)量的影響,并結合進退刀的安全性,在挖槽粗加工時,預鉆了深度為14 mm的Φ5 mm工藝孔指定點螺旋下刀,位置設置在(-55.0,0),并采用等距環(huán)繞走刀方式,提高了加工精度和余量的均勻性;在殘料粗加工時,設置了參數(shù)合理的螺旋下刀方式以及沿曲面的過渡走刀方式,避免了加工出現(xiàn)碰撞,提高了刀具的剛性;環(huán)繞等距精加工,采用由里向外的走刀方式以及0.6 mm的合理步進量,保證了加工精度和走刀的安全性。
(1)編制數(shù)控加工工序卡(如表1)。
表1 連桿鍛模(上模)零件數(shù)控加工工序卡片
(2)MasterCAM軟件模擬加工驗證程序。觀察加工是否出現(xiàn)碰撞,排除參數(shù)設置的不合理性,驗證走刀的合理性。
圖3 模擬加工圖
(3)選擇MPPOST后置處理器生成數(shù)控加工程序代碼,根據(jù)機床換刀為無機械手換刀以及沒啟用A坐標功能等實際情況,修改程序,對應程序如下:
連桿鍛模上模零件的型腔尺寸小,結構復雜,刀具直徑小,容易振動,進刀和退刀難度大,這些是編程設計的重點和難點。解決的方法采取了預鉆Φ5 mm下刀工藝孔解決,保證刀具安全平穩(wěn)下刀,粗加工留比較均勻的精加工余量,以提高型腔的尺寸精度和表面質(zhì)量。由于孔的加工精度和表面質(zhì)量要求高,為排除型腔加工對孔加工尺寸精度和表面質(zhì)量的影響,因此將鉸孔工序做為最后精加工工序。通過實體加工,發(fā)現(xiàn)該細小零件的加工難度較大,主要是由于刀具小,型腔局部較深。因此刀具的合理裝夾和選擇對加工非常有利。
[1]周 虹.數(shù)控加工工藝設計與程序編制[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
[2]蔡冬根.Mastercam9.0應用與實例教程[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
[3]鄒吉權.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4.
[4]徐宏海.數(shù)控加工工藝[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