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揚
《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姜文導演的一部相當成功的電影,影片改編自王朔的小說《動物兇猛》。無論是劇中的角色,劇情帶給人的共鳴,抑或是那充滿激情的主題,無不給人以濃濃的韻味。
《陽光燦爛的日子》所展示的是“文革”中的一群激情少年,如何急劇而迅猛地在時代大潮中成長。全片貫穿著一股莫可名狀的激越,莫可名狀的憂傷,以及莫可名狀的勇敢。其中的視聽語言與影片表現的情感、主題水乳交融般地融合在一起。顏色的使用,以及電影中的音樂,都生動地表現了主人公的青春激情。
電影是用鏡頭說話,輔之以音樂、色彩等,形成強烈的視聽效果,震撼人心。其中,在銀幕造型中,色彩顯然是十分重要因素。“如果說,畫面中的物質外貌是外在的‘形’的展示的話,那么,色彩的運用則是物質內在的‘神’的揭示”。“惟有‘形’‘神’兼具,才能傳示出形象真切、鮮活生動的藝術畫面”。①
《陽光燦爛的日子》里,色彩的使用很有特色,與電影表達的情感互相呼應。在電影的一開場,就使用了對比鮮明的紅、黃、黑三原色。順應“陽光燦爛”這一主題,片頭“陽光燦爛的日子”這七個字,字體巨大,鮮紅飽滿,幾乎占據整個畫面,在黑暗背景的襯托下,猶如夜色中的篝火,澎湃著激情。行至影片開始,畫面全黑后,第一個鏡頭“硬切”至一片萬里無云的藍天,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真正呼應了旁白:“陽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陣陣發黑。”少年馬小軍,就是在這樣一個炎熱明亮的夏天,遭遇了他的初戀。
順應片名,在展示主人公們的青春成長時,影片背景大多為黃色,整部電影敘事就在暖暖的陽光中展開,一切都籠罩在金黃的色調中,帶給人以溫暖、燦爛及脈脈含情的感覺,而在片尾切換到中年的馬小軍們時,卻改為黑白。通過這種色彩的反差,強調了“我”對那“陽光燦爛”的青春的懷念、贊嘆和對成年后所見的物欲橫流的都市的諷刺。

當叛逆不羈、調皮活潑的馬小軍,打開了他人生中第一把暗鎖,觀瞻到他夢中的女孩——米蘭。望遠鏡繞著圈,周圍的一切虛虛實實,明明暗暗,少年置身于陽光與陰影交織的小屋里,溫柔、緩慢、脈脈含情——他不再是一張單薄的白紙,因為他的心靈受到了震撼,因為他開始懵懂劃分生活與生命的分野。他脫去混沌的外衣,在米蘭的畫像前蘇醒。畫中女孩衣服的鮮紅,漸漸融入馬小軍的心懷。
青春是一場華麗的追逐,你追逐著我,我又追逐著他。心上人米蘭是馬小軍最美好的憧憬,而米蘭卻被他的玩伴劉憶苦所吸引。當馬小軍以直覺反應到自己和米蘭的關系出現危機,他英勇而奮不顧身的跳下了煙囪。“劫后余生”的黑色臉龐,突兀的擠進鏡頭,是那樣特別,卻也那樣令人心酸。也許,憧憬是距離理解最遙遠的一種情感,從那一刻起,馬小軍真正失去了米蘭,而那沉凝的黑似乎未曾徹底抹去,為以后的他籠罩上一層淡淡的陰影。
而到了最后,馬小軍站在高高的跳水臺上,決定與過去作別。白云藍天是最莊嚴的見證,鮮紅的泳褲是他從一而終的激情。激情陡然下降,馬小軍跳入泳池,碧藍的水接納了他的激情,隨即冷卻,他蛻變了,在走過那陽光燦爛的日子后。
而那個特殊的時代又是通過什么顏色來表現呢?綠色。象征青春、生命、生長的綠色與片中人物這一特殊群體聯系在一起。這一群部隊大院的孩子,穿的是那個特殊時代少年最羨慕的服裝:軍衣、軍褲,頭戴軍帽。他們穿著這樣的服裝送作為軍人的父輩出征,在胡同打架、結交新朋友,在莫斯科餐廳聚會等,軍綠色的服裝詮釋著他們的青春激情,也表現著那個時代。對他們來說,那真是個“陽光燦爛的日子”,父輩是祖國的保衛者,這無疑增加了馬小軍們很多優越感,受當時社會風氣影響,打架、上課戲弄老師、騎自行車耍帥……,這是屬于個人的特殊記憶。

音樂是電影不可或缺的元素,一部優秀的影片往往是視覺和聽覺元素完美融合的“交響樂”。“音樂對人的情感和情緒的表現是最敏銳的,而且,有些微妙而復雜的情感和情緒,用電影畫面或語言文字(對白、獨白、旁白、字幕等)都難以充分表達,但用音樂表達起來卻十分準確、便捷和直接。同時,音樂對于電影觀眾心靈的感染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②不僅如此,音樂與畫面的巧妙配合,還可以使影片的內涵大大豐富和深化。
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音樂的表現力非常強,其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對比十分鮮明的音樂。
首先是時代歌曲的選用。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表現那個時代的音樂歌曲有兩種。一種是帶有強烈時代色彩的革命歌曲,在《革命風雷激蕩》的旋律中,馬小軍們的父親光榮出征,在《金日成將軍之歌》的背景音樂下,來華訪問的朝鮮歌舞團帶來極大的轟動;這些硬朗、豪邁的樂曲是那個時代人們心中豪情萬丈和理想主義的表現,是具有動感和力感的音樂;另一種是青少年歌曲,青少年學生歡迎外賓時的樂曲《美麗鮮花在開放》,以及少兒歌曲《遠飛的大雁》等,又完美表現了少年人純潔、澄明的內心世界。雖然都是時代流行樂律,但是,在旋律上一個激昂,一個歡快,兩種音樂本身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其次,是表現自我心靈世界音樂的選用。上述音樂歌曲雖然風格不同,但是都是表現外在世界的音樂。與之對比的是來自心靈世界的旋律。它和外在世界的音樂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也有力地表現了影片的主題,這就是意大利音樂《鄉村騎士》的選用。
在《陽光燦爛的日子》中,《鄉村騎士》的優美旋律與馬小軍的愛情向往相伴左右,舒緩純凈,輕靈悠揚,彌漫在暖黃色的畫面中,如同一個隱喻,昭示了馬小軍對愛情的渴求和片中少年的清純無瑕。不同于《美麗鮮花在開放》,它是飄逸、輕靈的,也不同于《遠飛的大雁》,它是內在的、感動人心的;它屬于馬小軍自己的,是馬小軍內心情緒的表現。《鄉村騎士》的音樂,以天籟般的美妙聲音營造出影片的詩意美,極大地豐富了電影的內涵,也帶給我們心靈上的共鳴。
每當馬小軍沉浸在屬于自己的世界,這段音樂便適時地響起,舒緩的音樂慢慢升起,仿佛來自人的內心,它的溫暖、流暢、優美,與橙黃色的陽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臻于完美意境。尤其是馬小軍騎單車送米蘭的那一段落,音樂與畫面配合得天衣無縫:單車上的兩個少年,神情滿足愜意,車輪輕緩滑動,兩旁樹影斑駁,而陽光燦爛,小路向遠方延伸,仿佛沒有盡頭。在這樣的時刻,《鄉村騎士》幽幽響起,愛情,夢想,希望,仿佛都觸手可及,又仿佛會轉瞬灰飛煙滅。這便是初戀,如同清晨草地凝結的霜露,晶瑩剔透,潔凈純真,卻逃脫不了太陽升起后霜化無痕的結局。于是,它成為每個人心中最柔軟的地方。
《青春無悔》中說:“成長是憧憬與懷念的天平,當它傾斜得頹然倒下時,那些失去了目光的夜晚該用怎樣的聲音去安慰。”我們都有過一段“陽光燦爛的日子”,我們在那時學會愛與被愛,又不經意地傷害與被傷害——且讓它隨時光流逝慢慢的模糊吧,模糊成一片淡遠而深切的懷念。我想這也許也是本片想要傳達的訊息。
(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注釋:
袁玉琴:《電影文化詩學》,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212頁。
同上,第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