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 金 著 任秋凌 譯
如何建造一臺時間機器?(上)
霍 金 著 任秋凌 譯

大家好,我是斯蒂芬·霍金,是物理學家、宇宙學家及夢想家,盡管身體不能活動,只能通過電腦與大家交流,但在內心中我是自由的,自由地探索宇宙,思考以下重大問題:時間旅行是否可行?能否打開一個回到過去的通道,或找到通向未來的捷徑?我們最終能否利用自然規律成為掌控時間的主人?
在科學界,時間旅行一度被認為是歪理邪說。過去因為擔心有人會把怪人的標簽貼在自己身上,我對這個問題常常避而不談。但現在,我不再那么謹小慎微了。事實上,我更像是建造了巨石陣的那些人。我對時間癡迷已久,如果有一臺時間機器,我會去拜訪風華正茂的瑪麗蓮·夢露,或是造訪將望遠鏡轉向宇宙的伽利略。或許,我還會走到宇宙的盡頭,破解整個宇宙湮滅之謎。
為了讓這一切從虛幻變成現實,我們應以物理學家的角度來重新審視時間——即第四維。這個問題沒有聽上去那么晦澀難懂。每個好學的孩子都知道,任何物體都以三維形式存在,包括坐在輪椅上的我。一切物體都有寬度、高度和長度。還有一種長度——時間的長度。
一切物體都有時間以及空間的長度,時間旅行意味著我們要經過第四維。要想搞明白這一點,我們可以想象正在從事一種日常活動,比如開車。開車沿直線行駛,是在一維中旅行;向左轉或是向右轉,則是二維旅行;驅車上下山意味著又多增加了高度,所以是在三維空間內。
讓我們暫時從科幻電影中尋找答案吧。在此類電影中,通常會有一臺巨大而高能耗的時間機器,這臺機器產生通往第四維的通道——時間隧道。時間旅行者——勇敢但可能有些魯莽的人,做好我們大家所知道的準備,然后走進時間隧道,來到一個他們想要到達的時間里。
物理學家也在思考時間隧道,但我們的角度不同,我們想搞清過去或未來的通道是否存在于自然規律中。我們認為確實是這樣的,而且,我們還給它們起了一個名字:蟲洞。其實,蟲洞無處不在,只是因為太小,我們肉眼看不到罷了。蟲洞非常小,存在于時空的隱蔽處和縫隙里。你或許認為這是一個難以理解的概念,請耐心聽我繼續解釋吧。
任何物質都不是平整無暇和實心的,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它們上面都存在小孔和裂縫,這是一個基本的物理原理,同樣適用于時間。即便是像臺球一樣的東西,上面也有裂縫、褶皺或空洞。現在,大家很容易明白這種情況也存在于三維中。相信我,這一原理同樣適用于第四維,時間也存在許多微小的裂縫、褶皺和空洞。在最小的刻度下——比分子甚至原子都小,我們來到一個被稱為量子泡沫的地方,這便是蟲洞存在之處。
時空中的微小隧道或捷徑不停地在這個量子世界中形成、消失和重新形成,它們可以連接兩個隔離的空間以及兩個不同的時間。不幸的是,現實生活中這種時間隧道非常狹小,即使發現了它們,我們也不能從這個縫隙穿過——可這正是“蟲洞時間機器”概念的前進方向。
如果我們擁有足夠的能量和先進的技術,將來或許能在太空中建造一個巨型蟲洞。我并不是說一定可以做到,但如果真的有這種裝置,那么確實很了不起。一端在地球的附近,另一端則在遙遠的星球附近。
從理論上講,蟲洞或時間隧道不僅僅能把我們帶到別的星球。如果兩端在同一個地方,經由時間而非空間分離,在遙遠的過去,飛船就能在地球附近自由出入。或許,恐龍會看到飛船登陸的場景。
如今,我意識到以四維方式思考并不容易,蟲洞是一個令你絞盡腦汁的概念。我一直想做一個簡單的實驗,揭示人類通過蟲洞的時間旅行是否可行,或是現在,或是未來,我喜歡簡單的實驗和成功后的香檳酒。所以,我將自己最喜歡的兩件事情結合起來,探討時間旅行是否可行。讓我們設想一下這樣的場景,我參加一個為未來旅行者舉辦的歡迎宴會。
由于出現意外,我沒有讓別人知道,直至歡迎宴會結束以后。我寫好了邀請函,注明了準確的時間和空間坐標。我希望它能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存在數千年。或許,未來的一天有人會發現邀請函上的信息,利用蟲洞時間機器來到我的宴會,證明時間旅行將來是可行的。
與此同時,時間旅行貴賓應該隨時會降臨。但就在我說話的工夫,仍沒有人到來,真是慚愧。我希望至少未來的“環球小姐”能踏進這扇門。這項實驗為何不奏效?一個原因可能是回到過去的時間旅行所存在的問題——我們稱之為悖論,一個眾所周知的問題。探討悖論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最著名的悖論通常被稱為“祖父悖論”。
我有一個新的簡化版本——“瘋狂科學家悖論”。這個家伙決心建立一個悖論,即便付出生命代價在所不惜。可以想見,他是在建造蟲洞。
如果這位科學家利用蟲洞向以前的自我開槍,會發生什么事情?他現在已經一命嗚呼。那又是誰開的槍呢?這便是一個悖論,聽上去毫無意義,但這卻是那種讓宇宙學家做噩夢的狀況。這種時間機器會違反整個宇宙所遵循的基本規則。我認為一切皆有可能。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就沒有任何辦法阻止整個宇宙陷入混亂。所以,我認為有些事情總會發生以阻止這種悖論。
在某種程度上,這或許是科學家永遠不會發現他面臨向自己開槍境地的原因。在這種情況下,我只能遺憾地告訴大家,蟲洞本身就是一個問題。最后,我認為像這樣的蟲洞不能存在,原因就是反饋。如果你有到搖滾演唱會現場觀看演出的經歷,你可能會辨別出這種尖利的噪音。這就是反饋,引起反饋的原因很簡單:聲音進入麥克風,通過電線傳播,經由擴音器令其放大,在一個回路內繞來繞去,每次令聲音比上一次更大。如果沒人阻止,反饋能夠破壞音響系統。
蟲洞也會遇到這種問題,只不過聲音換成了輻射。一旦蟲洞變大,大自然的輻射物會進入,最終形成一個回路。反饋變得如此強勁,最終摧毀蟲洞。任何通過蟲洞和其他方式回到過去的時間旅行或許都是不可能的,否則,悖論就會出現。
因此,遺憾的是,回到過去的時間旅行應該永遠不會上演。對于尋找恐龍的人來說,這會令他們大失所望,但對于歷史學家而言,他們可以徹底解脫。
故事到此并未結束。這并沒有使所有的時間旅行不可行。我確實對時間旅行深信不疑,對通向未來的時間旅行更是如此。時間就像河流,我們每一個人仿佛被時光的流動無情地卷走,只不過時光是另一種形式的河流——以不同速度、在不同地點流動,這是通向未來的“鑰匙”。
百余年前,愛因斯坦最早提出了這一概念。他認為,世界上應該存在讓時間慢下來的地方,以及讓時間加速的地方。他絕對是正確的,證據恰恰就在我們的頭頂。這便是全球定位系統,簡稱GPS。一個衛星網絡正在地球周圍軌道運行,它們使得衛星導航成為可能,同時還表明時間在太空的運行速度快于在地球上。
衛星導航系統必須為此做出矯正,否則,微小的差異就會擾亂整個系統,令地球上所有的全球定位系統每天都會出現大約9700米的誤差。你可以想象由此造成的后果。鐘表并不存在這樣的問題,走得快是因為時間在太空比在地球運行快。造成這種非同尋常影響的原因是地球的質量。愛因斯坦發現,物質會減緩時間運行速度,就像是河的下游一樣。物體越重,對時間的阻力越大。這種驚人的事實為通向未來的時間旅行開啟了大門。(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