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杜赫堤
贏得諾貝爾獎的若干步驟
■ [澳]杜赫堤

你想贏得諾貝爾獎、想出名、想掌大權,甚至想發財?如果這正是你的野心,那我可沒法幫你忙了。根本沒有指導守則或是路徑,能引導你獲得諾貝爾獎。事實上,純就幾率而言,我們大部分人贏得奧運金牌的機會,還比贏得諾貝爾獎來得高呢。
反過來說,另一種不同的情況是:奧運得獎選手確實有可能贏得諾貝爾獎,但是你能想象愛因斯坦或羅素(195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奧運十項全能項目拼戰的場面嗎?當我在圣猶大網球經典賽中頒獎給冠軍張德培時,就不得不面對此一殘酷的事實。就某個角度來看,雖然我和張德培都可以算是一位贏家,但是他往后有可能改行成為偉大的科學家或是作家,我卻永遠不可能在網球場上擊敗張德培或桑普拉斯,即使是讓我和85歲高齡的他們對打。
既然我已經引起你的注意,但愿你能從中找出塑造偉大科學家的要素。那么,照著我以下的話去做,雖不能保證你有一趟斯德哥爾摩或奧斯陸之旅,但是加上一點兒運氣,還是可能帶給你相當豐富的收獲。
大家可能認為,受過良好教育、工作極為努力、天生能力高強而且智力出眾的人,就有辦法挑選出諾貝爾級的重大議題,然后一舉將它破解。不過根據我的經驗,這樣的人可說少之又少,如果真的有恐怕是外星人,或是人類演化到下一階段的產品。
“發現”其實很困難。沒有人能決定自己想做出“發現”,就可以做出“發現”,但是有一些方法確實可以讓做出“發現”的可能性提高。專心制造新的信息與見解,然后尋求意外的結果與答案。不要接受表面的意義,養成習慣不要用因循的老方法來思考。要賣力工作,加上一點兒運氣,然后就要看你是否有那種意外發現好東西的本領了。
像我這樣出身獸醫背景的人和賭馬的人一樣清楚,不同的工作要用不同的馬。能力只適合犁田的馬,最好放棄去當球賽馬或障礙賽馬的念頭。一名分子生物學家或許同時也可以是一位詩人,但是通常其中一個角色都會比另一個角色杰出得多。最好的科學屬于喜愛發問、而且很高興看見新發現能推翻固有想法與偏見的那些人。如果他們必須在權威與證據之間做一抉擇,基礎科學家總是會選擇證據。例如,大部分科學家都是出了名的瞧不起威權政治。科學與政治之間的曖昧關系總是充滿了潛在的沖突。不過,那些激烈事件所特有的激情與背叛,倒是常常能成為戲劇或報紙雜志的好題材。
要養成一名杰出人道主義者或是作家,所需要的基本元素可能因人而有極大差別——只除了最明顯的幾個要點,像是敏銳的頭腦、強烈的責任感等。反觀科學家的養成,全都需要接受大學以上的深入專業訓練。
另外,如果你生在一個有知識而且肯支持你的家庭,在美國、歐洲、日本、加拿大或澳大利亞成長,進好學校和一流大學,而且是某個大人物的門生,這些多多少少都有幫助,雖然不是必要條件。有些野心勃勃的人,甚至千方百計要和諾貝爾獎得主共事,因為諾貝爾獎得主有權提名諾貝爾獎候選人——而諾貝爾獎只頒給獲得提名的人。資深科學家喜歡想象自己正在創造一個歷久不衰的“學派”,所以這樣的師承關系確實可能有幫助。
然而,這些因素全都不保證你能拿到諾貝爾獎。
很多人精通科學,也擅長動手做實驗,但是卻不懂得寫作。當然你不需要下筆有如莎士比亞或其他大文豪,但是任何想成為頂尖科學家的人,一定要具有清晰簡潔的英文寫作能力。英文是科學語言,而且很多國家在學校和大學里的科學課程都采用英語教學,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就是其中兩個例子。畢竟,科學就是在講述一則又一則有趣且難忘的好故事。
諾貝爾獎要表彰的是我們視為人類高等文化活動中的部分項目,不是所有項目都包括在內。諾貝爾并沒有設置視覺藝術獎、音樂獎或舞蹈獎,因此這些領域恐怕是你要避開的。就我所知,表演藝術只拿過兩次諾貝爾獎:1997年的文學獎頒給意大利劇作家達里歐·傅;1953年的文學獎頒給英國領袖丘吉爾,這當然是因為丘吉爾既是著名的演說家,也是作家。雖說對許多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來說,為了要推廣特定議題所進行的公開倡議活動,恐怕部分也可以歸類于“表演藝術”。至于對科學家而言,面對專家以及一般群眾講述自己的研究,基本上也是獲得榮譽與建立名聲的重要因素。如果你成天窩在家里,沒有人會知道你和你的研究。
此外,對于你踏入的科學領域也要慎選。雖然有些領域并沒有列入諾貝爾獎的目標領域,但是它們卻有可能符合其中的項目。好比說,純數學可能被排除在諾貝爾獎外,但是以數學為基礎的理論,顯然是物理學及經濟學的中心。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發給納什,1996年經濟學獎頒發莫理斯,這些就是數學家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例子。又如地質學也不在給獎范圍內,但是受過專業訓練的地質學家,卻有可能因為對物理學或化學的貢獻而獲獎。
盡管我講了這么多,人生最大樂事之一莫過于發現一系列真正能吸引你的問題。如果有人發覺自己熱愛的項目不在諾貝爾給獎范圍,或是任何“光榮大獎”的給獎范圍,那么就應該把獎項拋到腦后,放膽追求能讓自己滿足和興奮的事業,不論這項事業是哲學,還是制造沖浪板。因為那才是人生真正要緊的大獎。
那些年紀輕輕便擔任所長或院長職務的聰明人兒,可能就此斷送了贏得大獎的機會。領導一所大型研究機構,當然是一件耗費心力的工作。主持大型研究計劃也是一樣。我個人認為,聰明的人會投身于他們最喜歡的事。某些諾貝爾獎項頒給了實驗物理領域中絕頂聰明的頂尖領導人,但是這種情況鮮少發生在其他研究領域。而從另一方面來看,學術機構里的高階領導人能賺取高薪,而且現在希望他們具備管理技巧的要求也愈來愈常見。
雖然某些擔任這類職位的人會贏得諾貝爾獎,但其實是因為他早期的研究。另外一些年紀還沒太老、就去過斯德哥爾摩領獎的人,通常會成為非常有效率的大學校長或著名研究機構的院長。
然而,通常的情況是這樣的:擁有能在研究領域出人頭地的創意與洞見的人,多半都缺乏成為杰出管理者所需要的技巧與決心。正如《哈姆雷特》里的人物波隆尼爾斯所說的:“首先,對自己要誠實。”
就諾貝爾和平獎的特性來說,受獎者可能在偉大成就受認可后沒多久,便受邀前往奧斯陸領獎,但是對于作家、科學家、經濟學家來說,卻可能需要長時間的等待。有時候,從完成一項重大發現,到諾貝爾獎委員會終于做出正確抉擇(至少就你的角度來說),需要等50年。
所以從年輕就要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飲食要有節制,要度假,不要抽煙或濫用藥物(包括酒精),保持運動習慣,不要從事極限運動,若有自殺念頭,一定要尋求專業協助。
科學家里包括各式各樣的人,而我知道有許多才華出眾又有效率的人,就是因為上面那些因素而出局的。對于生活方式通常更孤獨、也更富創意的作家來說,對于這類危險因素更是難以抗拒。
(曉東摘自《諾貝爾獎中獎指南》,有刪節)
(張小寧 插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