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春
(北大荒博物館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6)
北大荒開發第一犁
趙國春
(北大荒博物館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6)
走進北大荒博物館第二展廳,就會看到一張半個多世紀前拍攝的人拉犁照片,這是反映北大荒開發時的真實場景。
1947年,人民解放戰爭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反攻,東北部分解放區正在轟轟烈烈地開展土地改革運動。根據黨中央《關于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精神,中央東北局財經委員會召開會議,主持財經委員會工作的陳云、李富春在分析了當時的形勢之后,一再強調:“東北行政委員會和各省都要在國民黨難以插足的地方,試辦國營農場,進行機械化試驗,以迎接解放后的農村建設”。“為迎接全國解放,組織億萬農民走集體化、機械化生產道路”,“在北滿建立一個糧食工廠,培養干部,積累經驗,創造典型,示范農民”。今天的黑龍江省在當時劃分為五省一市,黑龍江省在北安縣,嫩江省在齊齊哈爾市,松江省在哈爾濱市,合江省在佳木斯市,牡丹江省在牡丹江市,一市即哈爾濱市。
6月初,松江省政府主席馮仲云根據東北財經委員會會議精神著手籌建農場,委任省政府主任秘書李在人為場長,農業科長劉岑為副場長,派了兩名通信員,兩名干部和一名木工,開始了建場的籌備工作。首先,在哈爾濱市汽船廠、汽車廠等單位招收了11名不同工種的技術人員。其中有看守汽船座機的工人5名,汽車司機3名,看守電影機和技術工人3名,算是建場的技術力量。沒有機械設備,就在一個白俄開設的小工廠里買了偽滿遺留下來的兩臺四鏵沙克犁,兩臺圓盤耙及割草機、摟草機等十幾件農機具,又從外縣調來了日本開拓團遺留下來的“哈拉馬苦”、“卡大比魯”、“苦麻斯”三臺舊“火犁”。從阿城糖廠買來了11匹役馬,三臺膠輪車,省政府還給了兩臺燒木炭的汽車。6月上旬從哈爾濱出發,來到珠河縣(今尚志縣)一面坡太平溝小山子,當天搭起鍋灶,接著就“招兵買馬”。小山子一帶有很多荒地可以開墾,先遣隊即派人前去勘查。當時沒有經過技術人員勘測,也不懂得搞建場規劃,就決定在此開荒建場。場部設在小太平溝,并在一面坡車站設立了交通站。又從當地招收了14名農業工人,于6月13日投入了開荒生產,宣告農場正式成立,省政府決定命名為松江省營第一農場。當時省內多處設有機關、部隊、學校開辟的生產基地和各縣辦的農場牧場,后來都建成了公營農場,當時尚未建國,所以這些農場都叫公營農場,統歸東北行政委員會公營農場管理局管理。
這里群山環抱,一條條山梁之間,形成了一片片狹長的低谷平原。李在人和劉岑帶領工作人員,翻山越嶺,考察地勢和荒原。先就近選了一片荒地作為基地。拖拉機一進荒地,問題就出現了。荒原坑坑洼洼,拖拉機一開進去,便開始“畫龍”。有的掛上犁,東顛西歪,犁鏵進不了土。有的犁口入土太深,負荷過大,一下就憋滅了火。有的勉強翻了一圈,不是立垡,就是回垡。一遇上堵犁誤車,更是手忙腳亂,沒了主意。進入8月份,雨季來臨,山水順坡而下,低谷處成了水塘,高崗地也地表飽和,使土質更加粘重,機車無法作業。經過40多天的艱苦奮斗,開墾出了93公頃土地,再沒有荒地可開了,沒有完成馮主席交給的開荒任務,只好另找荒原了。

農場職工拉犁開荒
通過幾個月的實踐,后來發現該地雖然交通方便,但墾荒點土地零散,難以形成規模,不利于機械耕作,遂于1948年3月全部搬遷到延壽縣中和鎮一帶開荒。同時,松江省人民政府撥給從蘇聯進口的納齊拖拉機8臺,人員也增至100余名。這里有偽滿開拓團的撂荒地,原始荒原一眼望不到邊。場址選定了18馬架,但該處地勢低洼,不適合機械作業,完成播種面積7 950畝后,經省政府同意,又于當年8月向牡丹江地區轉移,場部暫住牡丹江市內,場名改為松江省機械農場,主力墾荒隊進駐寧安縣蘭崗、石頭一帶。當年開荒兩萬多畝,同時接收了原縣大隊畜牧場和護路警察隊墾荒點,并入耕地萬余畝,牲畜近萬頭,初步形成一定規模。
1948年底,全場干部集中在牡丹江冬訓,這時感到農場戰線太長,指揮不便,經報省廳批準,做了適當調整,把原來留在延壽的留守人員與當地農場合并,后來改稱慶陽農場。其余全部人馬集中到寧安縣境內,場名又因地得名,1952年定名為松江省國營寧安農場。
1947年創建的農場除了寧安以外,還有通北機械農場和趙光機械農場。到建國前黑龍江創建了一大批農場,他們大致隸屬于四個系統:有由東北人民政府農業部直接領導的建場早、規模大的永安等4個農場;有東北榮軍工作委員會領導的帶有較強的部隊特點,有較嚴格的組織紀律性,在生產經營上多為供給制的香蘭等6個農場;有屬原黑龍江及松花江兩省省營的以旱田為主,作用的機械化程度比較高的寧安等8個農場;有屬于各縣縣營的規模小、機械化程度低的安達縣立農場等40個農場。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當年北大荒開發的第一犁,是多么的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