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貞
學齡前3~5歲兒童單純性肥胖相關因素分析
馮玉貞
目的分析兒童單純性肥胖原因,探索有效的干預措施。方法對就診我院的4000名兒童的身高、體重資料及父母的問卷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調查中男童的肥胖發生率高于女童,兒童的肥胖發生率與父母的體重、兒童行為和生活習慣以及父母對孩子體重認識有關。結論預防肥胖首先要提高父母對肥胖的認識和重視,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建立全面合理的飲食結構。
單純性肥胖;相關因素;預防
肥胖癥是由于能量攝入長期超過人體的消耗,使體內脂肪過度積聚,體重超過一定范圍的營養障礙性疾病[1]。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某些惡性腫瘤等慢性病發病的危險因素,嚴重危害人類健康。預防肥胖已被稱為2l世紀上半葉全球公共衛生面臨的最大挑戰[2]。兒童時期的肥胖也是成人肥胖疾病的基礎。肥胖對兒童的生長發育、心理、體質和智能等方面均會有不利的影響。因此,了解我市3~5歲兒童單純性肥胖的發病情況和相關影響因素,現報告如下。
1.1 調查對象
對2006年6月~2009年5月,在我院門診保健科體檢的兒童,進行調查分析,詳細了解病史、飲食、生活習慣以及家庭相關情況進行統計和分析。統計的人數為4000例,男性2323例,女性1677例。
1.2 調查方法
采用統一符合國家標準的測量尺及體重計,使用前均嚴格校對測量工具,在測量過程中,身高精確到0.5cm,體重精確到0.1kg。測量均要求拖鞋,脫衣以及便后。將所選病例分為兩組,將肥胖兒童列為肥胖組,其余正常體重兒童列為正常組。
1.3 調查內容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由家長和兒童共同完成填寫,再進行統計分析。
1.4 肥胖判斷標準
排除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病變和內分泌失常因素,排除服用糖皮質激素等繼發困素導致的肥胖。中國肥胖工作組(WGOC)推薦的中國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分類標準,即分年齡、性別的BMI[體重/身高(kg/m2)參考曲線為標準診斷[3]。凡超過同性別、同身高兒童均值10%~19%為超重,超過20%為肥胖,其中超過20%~29%為輕度肥胖,超過30%~49%為中度肥胖、超過50%為重度肥胖。且排除繼發性肥胖[4]。
1.5 統計學方法
本組數據采用SPSS10.0軟件數據包分析,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檢出率情況 在受檢的4000名兒童中,肥胖患兒238人,發生率為5.95%,其中男性144人,女性94人。男女比例為1.53:1。男孩多見于女孩,見表1。
2.2 父母肥胖對兒童肥胖的影響 見表2。
2.3 兒童行為和生活習慣對肥胖的影響 見表3。
2.4 父母對孩子的肥胖的認識 見表4。

表1 不同性別肥胖患兒的比較

表2 兩組兒童父母肥胖比較(n/%)

表3 兒童行為和生活習慣對肥胖的影響

表4 父母對孩子的肥胖的認識(例/%)
3.1 近年來兒童肥胖病例的發生率有逐漸增加的趨勢,我國兒肥胖發生率平均為3%~5%,有的地區高達5%~7%,1996年全國城市兒童單純肥胖流行病學研究協作組對全國11個城市208620名0~7歲兒童進行調查,結果總肥胖檢出率男為2.2%,女為1.9%[5]。調查結果顯示與2003年我國第四次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結果8.1%相近[6]。我市達到為5.95%,其中男性144人,女性94人。男女比例為1.53:1。
3.2 飲食因素
多食及少運動是引起單純性肥胖的重要原因。單純性肥胖是熱能代謝障礙,攝入的熱能過剩后轉化為脂肪聚集在體內所致。大量研究資料表明,小兒單純性肥胖與長期過量飲食高糖、高脂肪的食物有關[5]。大多小兒都有不良飲食習慣,通過調查發現,肥胖兒童大多飲食量較大,尤其是高糖、高脂肪飲食,愛吃甜食及油膩食物,如肉及油榨食品(麥當勞、肯德基等),肥胖組兒童經常攝入油炸、肉類,甜食、零食的比例分別為73.53%、68.91%,明顯高于正常組的兒童的34.98%、43.33%。同時肥胖小兒有偏食、挑食等不良習慣,不愛吃蔬菜水果,造成飲食結構不合理,同時肥胖小兒有進食不規律的習慣,比如晚餐過飽,早餐常不吃,饑餓后找零食或是午餐加量,造成營養的攝取不均勻引起肥胖,正常組睡前飲食為3.22%,有良好早餐習慣的占97.63%,而肥胖組分別為60.0%和36.13%。應讓兒童多攝入一些低糖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減少碳水化合物飲料的攝入,定時、規律、定量用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3.3 運動習慣及心理因素
兒童肥胖與兒童對運動的喜歡程度相關,肥胖兒童的活動量往往較少,他們在室內靜坐和看電視的時間比正常體重的兒童多,正常組兒童的偶爾室外活動的幾率為1.25%,經常活動的幾率為98.75,兒肥胖組分別占36.13%、63.87%。由于身體負重增加,心肺負擔也進一步加重,稍微運動呼吸和心率就會加速,肥胖兒童行動不便和玩伴不愿與其玩耍等導致對活動失去興趣,進一步導致活動量減少。肥胖兒童更容易疲勞,靜處和睡眠的時間比正常兒童要多,越是肥胖越是不愛活動,越不愛活動就會越肥胖,這樣形成了惡性循環。肥胖不僅不利于兒童的身體健康發展,而且影響到兒童的心理和性格,肥胖兒童往往缺乏和他人交往以及一起活動的信心,加上有的兒童對被稱為“小胖墩兒”“小胖子”這樣的稱呼感到自卑。這樣的心理從兒童時期長期發展,必將會影響到以后的心理成長。
3.4 父母肥胖對孩子的影響
在調查的兩組兒童中,正常組的父母單方肥胖率為22.01%,肥胖組的父母雙方肥胖率為2.52%,單方肥胖組為45.38,兩組的統計學差異較為明顯,P<0.01,父母的肥胖與兒童的肥胖呈現正相關,表明父母的體重對孩子的體重有一定的影響,也許是肥胖家族具有的生活環境和方式有關。
3.5 父母對孩子肥胖的認識
多數父母希望孩子瘦些好,但是仍有少數認為孩子多吃長肉是好事,對體重超重的孩子并不認為不正常。特別是一些男童的父母,認為男孩子應該更加強壯,甚至刻意去增加他們的營養攝取,這樣勢必造成營養的過剩,最后導致脂肪堆積。
3.6 肥胖病的防治
樹立科學健康的生活觀念,安排全面的膳食結構,盡可能攝取各種營養素和能量,既要滿足兒童日常需要量但又要注意不要過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對肥胖的兒童,更要多關注他們的心理發展情況,多鼓勵肥胖兒增加自信心。多和其他家長建立良好的交流,互相交流經驗,必要時向醫院進行專業咨詢。
[1]楊玉霞.海島地區兒童單純性肥胖相關因素分析[J].護理學雜志,2006,21(17):37-38.
[2]陳春明.防治肥胖刻不容緩[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01,35(5):291-292.
[3]中國肥胖工作組.中國學齡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篩查體重指數值分類標準[J].中華流行病雜志,2004,25(1):125-128.
[4]楊錫強,易著文,沈曉明,等.兒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6.
[5]馬小曼,孫愛珍.小兒肥胖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1.
[6]紀立農.加強肥胖研究,迎接新的挑戰[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6,14(2):81.
the simple obesity; the related factors; prevent
10.3969/j.issn.1009-4393.2010.13.064
528251 廣東佛山市南海區第二人民醫院保健科 (馮玉貞)
[Abstrac]Objective To analyse on factors of the simple obesity children and probe an effective interfering measure.Methods Statistic and analysis the children’s height, weight, living habits and the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 Results The boys’s incidence of the simple obesity was much higher than the girls’s in the research, the incidence of the simple obesity was related with there parents’s weight,the chidren’s actions and living habits as well as parents knows degree to children’s weight. Conlusion To prevent the adiposity, first need to improve parents to fat cognition and take seriously, let the children form fine habits and customs and build all-round rational dietary stru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