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國 孫國珍 付喜文
無保護左主干病變介入治療1例報道
劉愛國 孫國珍 付喜文
隨著PCI治療相關技術和材料的不斷改進及PCI治療左主干經驗的積累,PCI治療在無保護左主干方面也取得了一定進展。2009年12月5日我科收治了一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并行CAG及PCI,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患者陳某某,男,66歲,主因陣發性胸痛1年,加重24小時入院。入院前1年發作性胸痛,每次數分鐘緩解,未予治療,本次入院前24小時再發,持續時間超過15分鐘,伴惡心及出汗,求診入院。心電圖顯示I、avL、V1-6ST段壓低0.5~1.0mv。診斷為:冠心病,急性冠脈綜合癥,心功能4級。
1.2 方法 病情危重,病人隨時有可能心肌梗死及發生MACE,邀請外院教授急診造影顯示:常規體位造影僅發現LCXm80%左右狹窄,不能解釋病人心電圖及臨床表現,遂應用特殊體位(LAD40°+CRAN38°),再次造影顯示左主干前三叉病變,反復思考后行左主干V支架術,殘余狹窄小于20%,無夾層等并發癥,于LM-LAD,LM-LCX分別植入支架(firebird stent2.75×13mm 3.0×13mm)。
目前患者已康復出院,電話隨訪無不適主訴。

術前圖示

術后圖示
左主干病變可發生在左主干開口、干段和遠段的三個部位,分為保護和無保護左主干病變兩種亞型。藥物保守治療一年生存率為79%,3年生存率為50%,預后兇險。CABG能明顯提高左主干病變者的近、遠期生存率,能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預后,使2年生存率提高至90%,5年生存率提高至87%。所以,早在1968年AHA及ACC的冠心病治療指南中就將左主干病變列入了CABG的適應癥之中。隨著PCI的出現,使得以往因心肺肝腎等功能因素不能施行CABG的病人被指南推薦為PCI治療的適應癥。支架運用早期的研究資料顯示這類左主干病變的患者1年生存率可提高到98.6%,有力的防止了PCI術后的急性猝死,由于術后一年LMCA血管重建率高,使得PCI在左主干的治療方面仍難以突破CABG良好效率的瓶頸。隨著近年來對PCI術圍手術期及PCI術后抗血小板治療的充分認識,以及抗增殖藥物涂層支架的開發運用[1],PCI術后再狹窄這一難題得到了有效抑制。如今AHA/ACC在冠心病的PCI治療指南中已把保護性左主干的病變列為A類適應癥之中。對于無保護左主干病變治療策略的爭論是介入還是搭橋,已經持續將近10年,至今沒有明確的結論。外科搭橋作為無保護左主干病變治療的經典方案,其療效不容質疑。然而在醫學的發展過程中,從有創到微創,從微創到無創是必然的趨勢。本文以一例左主干前三叉病變為例,簡單回顧了左主干病變的臨床治療現狀,提出部分無保護左主干患者據自身條件亦可選擇PCI的觀點[2],供臨床醫師參考。
[1]Park SJ,Kim YH.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unprotected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J].Cardiol Clin,2010,28(1):81-95.
[2]Sheiban I,Geasimou A,Bollati M,et al.Early and long-term results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intervention for unprotected left main trifurcation disease[J].Catheter cardiovascu intervene,2009,73(1):32-33.
10.3969/j.issn.1009-4393.2010.13.126
262500 山東濰坊青州益都中心醫院 (劉愛國 孫國珍 付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