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軍 楊菊云 江海
補腎抗骨質增生丸配合熏洗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42例觀察
陳愛軍 楊菊云 江海
目的觀察補腎抗骨質增生丸配合熏洗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方法將78例骨性關節炎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采用內服補腎抗骨質增生丸配合中藥熏洗治療;對照組采用關節腔注射透明質酸鈉治療。結果治療組治愈率與總有效率分別為35.7%、92.9%;對照組分別為8.3%、69.4%;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O.01)。2組治療后復發率比較,治療組(21.4%)明顯低于對照組(41.7%)。結論補腎抗骨質增生丸配合配合中藥熏洗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滿意且復發率低。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補腎抗骨質增生丸;熏洗;關節腔注射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骨科常見的慢性關節疾病,其主要病變是膝關節軟骨退行性改變和繼發性骨質再生,表現為關節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礙,好發于中老年,影響生活和工作的慢性、退行性關節炎。目前仍然沒有理想的治療方法。我院自2004年6月~2008年6月內分別采用膝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鈉及內服補腎抗骨質增生丸配合中藥熏洗共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78例,現將這2種治療方案的臨床效果進行總結比較,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入選78例均為我院2004年6月~2008年6月內門診或住院病人,門診病人66例,住院病人12例;男45例,女33例;年齡最大者69歲,最小者42歲;病程最長者8a,最短者1月。初次發病27例;再次發病51例。其中單膝者64例,雙膝者14例。按就診順序編號并隨機分至各組。2組年齡、性別、癥狀、病程等經統計學處理,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中西醫診斷標準 中醫診斷標準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擬定:(1)發于中老年;(2)受累膝關節以疼痛和功能受限,早期關節隱痛,休息減輕,勞累加重,中期持續關節痛、僵硬,活動后改善;后期關節腫脹,活動受限,但無強直;(3)X片顯示早期可見關節邊緣唇樣骨質增生,中后期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有囊性變、骨質硬化,關節邊緣骨刺形成骨贅,多伴骨質疏松;(4)實驗室檢查排除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美國風濕病學會1995年診斷標準[2]。擬定:(1)就診前幾個月膝關節疼痛;(2)X線顯示邊緣骨贅;(3)實驗室檢查符合骨關節炎;(4)年齡>38歲;(5)晨僵<30min;(6)關節活動時有彈響聲。符合(1)+(2),或(1)+(3)+(5)+(6)或(1)+(4)+(5)+(6)項者即可診斷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1.3 病例選擇標準 (1)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2)年齡在40歲以上,70歲以下者。自愿參與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者納入觀察病例;(3)排除嚴重的心肝腎功能障礙等器質性病變者。
1.4 排除標準 (1)不符合選擇標準者;(2)患有代謝性疾病及類風濕性、風濕性關節炎,痛風及大骨節病等其他骨病者;(3)懷孕或哺乳期婦女;(4)伴有感染性疾病或惡性腫瘤者,并發病影響到關節者;(5)過敏體質和藥物過敏者。(6)關節間隙顯著狹窄或關節間形成骨橋連接而呈骨性強直者;(7)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8)不能按規定用藥及配合治療者。
2.1 治療方法 治療組:口服補腎抗骨質增生丸,由本院藥劑科提供(基本藥物組成:鹿筋、威靈仙、巴戟天、杜仲、骨碎補、仙茅、續斷、熟地、制附子、干姜、細辛、當歸、丹參、三棱、活血藤、川牛膝、獨活、秦艽、防風、木瓜等)。規格:180g/瓶,每次10g,每日3次。熏洗治療采用自擬方:制草烏15g、五加皮20g、牛膝10g、千年健20g、當歸25g、紅花12g、丹參20g三棱15g、沒藥25g、乳香25g、獨活15g、羌活20g、伸筋草50g、透骨草30g、海桐皮25g、蘇木15g、桂枝30g、秦艽20g、防風10g。取上述中藥放入清水浸泡每日煮沸后熏洗2次,每次30min,每日一劑。嚴格掌握熱度,避免燙傷。治療6d后休息1d。
對照組:給予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鈉:取仰臥位,在無菌操作下作膝關節腔穿刺,以髕骨內、外下緣凹陷處為穿刺點,確認進入關節腔內,抽盡腔積液后,注入透明質酸鈉(上海佰加壹醫藥有限公司、25mg/2.5ml、國藥準字H20000643)。注射液2.5ml,注藥后屈伸關節數次。使藥物均勻分布,每周注射1次。
二組治療期間,停服一切與骨性關節炎治療相關藥物,時間均為治療4周。均囑其治療期間適當休息,避免負重及局部保暖。每日主動屈伸鍛煉并適當按摩膝關節。
2.2 療效觀察
2.2.1 觀察方法 二組比較治療后的綜合療效及積分的變化。
2.2.2 臨床癥狀分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癥狀分級量化表按關節疼痛,腫脹,行走困難,局部壓痛,活動受限等癥狀和體征5項進行分級記分,每項按照重度6分,中度4分,輕度2分,正常0分。(1)疼痛:重度6分,中度4分,輕度2分,正常0分。
2.2.3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痊愈:疼痛等癥狀消失,關節活動正常,積分減少≥95%,X線顯示正常。顯效:疼痛等癥狀消失關節活動不受限,積分減少70%~95%,X線顯示明顯好轉。有效:疼痛等癥狀基本消失,關節活動輕度受限,積分減少30%~70%,X線顯示有所好轉。無效:疼痛癥狀與關節活動無明顯改善,積分減少<30%,X線顯示無改變。兩組均以4周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判斷綜合療效。
2.2.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包進行學處理,用x2檢驗,Ridit分析進行統計學分析。
根據膝關節功能評分兩組治療前后的膝關節功能積分比較,治療組臨床治愈率、有效率分別為35.7%、92.7%,對照組治愈率、有效率分別為8.3%、69.4%;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1),隨訪2a,治療組有5例復發,對照組有關7例復發,復發率分別為21.4%、41.7%,提示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2組療效比較見表1。兩組在治療過程中,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表1 2組治療后療效比較/例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多發于中老年,目前多認為由于長期的負重、慢性損傷或炎癥等造成軟骨的慢性損傷,局部骨質疏松脫鈣,纖維退化,關節液成分的改變,關節內壓力增高,微循環回流障礙,新陳代謝減退,關節軟骨面潤滑作用降低,加速了關節軟骨的損害和邊緣骨質增生;出現疼痛、腫脹和關節功能障礙臨床癥狀[4]。骨內靜脈瘀滯及炎癥反應是導致該病疼痛的主要機理,治療上以從促進靜脈回流、消除炎癥反應及減低骨內壓入手[5]。透明質酸是一種酸性黏多糖,是關節滑液中以及軟骨基質內的重要成份;在骨性關節炎中透明質酸鈉含量降低,注入起到補充關節內透明質酸含量,起到潤滑關節、保護軟骨的作用,降低炎癥刺激,減輕摩擦和疼痛,對于減緩病情的發展有一定作用。骨性關節炎屬于中醫“骨痹”、“骨痿”范疇,《素問·痹論篇》日:“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內經》云:“肝主筋,腎主骨”。認為病機主要是肝腎虧虛,復加寒濕侵襲,脈絡失和,瘀血阻滯,不通則痛,故治療以補益肝腎為主,活血散寒,溫經通絡為法。本院自制中成藥補腎抗骨質增生丸方中鹿筋強筋壯骨,制附子補腎助陽,干姜散寒止痛;熟地補陰血、益精填髓,杜仲、骨碎補、續斷補肝益腎、強筋壯骨;當歸、丹參以養血活血通絡;威靈仙、干姜、細辛祛風而溫經活絡止痹痛;獨活、木瓜、秦艽散寒除濕、蠲痹通絡止痛;活血藤、三棱活血散瘀;巴戟天、仙茅溫腎強筋,祛寒除濕;川牛膝補肝腎、強筋骨、利關節,引藥下行。中藥熏洗方中制草烏溫經通絡散寒。紅花、伸筋草、沒藥、乳香、三棱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透骨草、蘇木、海桐皮、防風等祛風除痹,桂枝、松筋散結,通利關節,再配以牛膝引經消腫,共奏活血通絡、祛風散寒止痛之功。現代中藥藥理學研究表明[6]:鹿筋含氨基酸、無機元素和性激素。制附子、獨活、巴戟、仙茅、秦艽、五加皮有鎮痛、鎮靜、抗炎作用,能提高痛閾值;附片、獨活、五加皮、杜仲有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活血藤有擴張血管、改善局部組織微循環作用;木瓜含有皂甙、黃酮具有明顯消腫作用。熟地有抗凝、提高免疫力,增強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的活性。丹參具有改善微循環,降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中藥熏洗通過改善膝關節局部血液循環,擴張毛細血管增強中藥滲透性,減輕炎癥和粘連,解除組織痙攣粘連,以促進關節功能的恢復。對照組存在治療費用高并且屬有創治療,病人心理需要一定承受能力,并且遠期效果不佳。而本院自制補腎抗骨質增生丸配合中藥熏洗,對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中緩解癥狀、改善功能,降低復發有明顯效果,且無明顯副作用,價格便宜,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治療方法。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30-31.
[2]施桂英.關節炎概要[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0:331-336.
[3]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出版社,2002:349-353.
[4]張如明.退行性膝關節痛病因的實驗觀察和臨床治療的初步報告[J].中華骨科雜志,1994.
[5]王亦璁.膝關節外科的基礎和臨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612-618.
[6]侯家玉.中藥藥理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kidney with anti-bone hyperplasia Pills Fumigation treat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 clinical effect. Methods 78 patients with osteoarthrit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oral administration of anti-bone hyperplasia Kidney Pills Fumigation with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intra-articular injection of sodium hyaluronate. Results The cure rate and total effective rates were 35.7%, 92.9%; the control group were 8.3%, 69.4%; the two group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1). The two groups the relapse rate after treatment compared to treatment group (21.4%)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41.7%). Conclusion Kidney Pills with anti-bone hyperplasia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 Fumigation efficacy of satisfaction and recurrence rate is low.
knee osteoarthritis; Bushen pill of anti-bone hyperplasia; fumigation; intra-articular injection
10.3969/j.issn.1009-4393.2010.13.134
413002 湖南省益陽市第一中醫醫院骨二科 (陳愛軍 楊菊云 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