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婉芳 吳超勇 謝李杰榮 丁玉芳
糖尿病是一種終身性疾病,目前認為該病主要由遺傳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導致胰島素絕對或相對分泌不足以及靶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所導致,主要引起體內糖、脂肪、蛋白質的代謝功能紊亂和繼發水電解質代謝紊亂,臨床主要以高血糖為主要表現。長期血糖得不到控制,可以引起多個系統的病變,隨著經濟發展加快,人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飲食結構精細化、人口老齡化程度加速及肥胖發生率的增加,糖尿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糖尿病目前具有患病率高、并發癥高的特點,且目前我國糖尿病患者的檢出率、知曉率和控制率均比較低,科普知識尚未普及,尤其是社區糖尿病病人,糖尿病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更加缺乏。自2009年6月份以來,我中心對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及來就診的糖尿病患者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健康教育培訓,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對象 2009年6月~2009年12月期間在我中心就診的門診病人356例(包括特定門診病人),年齡在36~75歲之間,其中男235例,女121例。平均年齡(54±3.5)歲,排除合并腦血管病,嚴重冠心病,腎功能衰竭、心功能不全病人。
1.2 方法 診斷標準均符合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1],干預組在接受正規口服降血糖藥物治療同時接受健康宣教,社區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健康教育活動,包括設立糖尿病基本知識宣傳欄、發放健康教育資料、醫護人員下鄉隨訪、電話隨訪、小組專題討論等。集體健康教育時間定為每月28日舉行1次,介紹有關糖尿病的基本知識,每次講座后,組織患者討論,互相交流。每人發放健康教育手冊1本讓其了解糖尿病防治方面的知識。以及日常行為習慣的改變、飲食控制、營養攝入、適度運動,定期隨訪對防治糖尿病的重要性。
1.3 內容 在服用降糖藥的基礎上進行健康宣傳教育,具體內容如下:(1)糖尿病基礎知識的宣教,讓患者了解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的危險性,戒煙限酒、堅持長期服藥的必要性。(2)告知飲食治療的必要性,包括總熱量的攝入,三餐配比,輔食添加,食物的多樣化。三餐進食要定時定量。(3)強調運動療法的重要性,4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疏導,增加其抗病的信心,(4)樹立典型,小組討論、交流心得。(5)指導家屬如何積極配合、督促幫助患者更好的完成治療。加強自我教育,掌握快速血糖儀的自我檢測,爭取每周一次,隨時觀察血糖的變化。
1.4 效果評估 于2009年12月進行初步評估,采用一對一問答調查和體檢相結合的方法。干預前后均采用調查對象的健康相關知識、健康相關行為進行調查。體檢項目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體重、以及身高、體重、腰圍等。
通過實施健康教育半年后,絕大多數病人能夠堅持飲食控制,改變不良習慣,如吸煙率、飲酒率均明顯下降,低脂飲食、低鹽飲食比例明顯升高,服藥依從性提高。且能夠自我定期監測血糖。與6月前相比,病情有明顯改善。效果評估時,與6月前相比,各項實驗室結果均有明顯改善。P<0.0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果見表1。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需要長期甚至終身治療,糖尿病健康教育是糖尿病綜合治療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于整個治療過程。與日常飲食、生活、行為習慣密切相關,通過對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系統的健康宣傳教育,可增強患者對糖尿病相關知識的認識,了解糖尿病的危險性,及堅持長期服藥的必要性,掌握飲食、運動、心理調控方面的相關知識,從而達到控制血糖、降低相關并發癥的危險性。通過系統的健康教育,大多患者深刻體會到健康教育對自己幫助比較大,尤其在飲食調節、掌握運動量、心理調節、血糖檢測方面均有較深的認識,進而為控制好血糖預防和延緩并發癥打下良好的基礎。據相關資料表明,健康教育不僅對糖尿病患者的治療起著積極的作用,而且也能滿足糖尿病患者要了解疾病知識的渴求。提高患者的自控能力,通過飲食控制和適宜運動,有利于減輕體重,改善高血糖、脂代謝功能紊亂,既可以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還可以減少降血糖藥物的劑量,加上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為提高病人服藥的依從性及長期治療打下基礎,據相關資料顯示,糖尿病人心理障礙發病率高達30%~50%,病人的心理狀態、自我管理能力與病人所處的環境和治療結果之間相互影響。長期的高血糖容易使患者產生焦慮、抑郁,且與病程時間長短有關,長期處于抑郁狀態又可導致糖尿病患者的順應性下降、血糖進一步的升高。且抑郁狀態還可以抑制胰島素的分泌精神的緊張,因此進行糖尿病人心理疏導尤為重要[2],培養自我檢測血糖的習慣及定期行糖化血紅蛋白測定,對了解糖尿病病情控制程度,及時調整藥物劑量提供參考依據。同時也能減少醫療開支,提高生活質量,減少糖尿病患者并發癥的發生,降低住院率。所以對糖尿病患者進行社區健康教育對患者的康復有著重要意義,目前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健康教育在短期內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如何能夠保持患者的長久堅持、以及如何維持健康教育的長期連貫性是我們社區衛生服務應該重點關注的問題。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是糖尿病重要的治療目標。因此,在糖尿病治療中,任何治療方案的實施都要考慮到患者個體化的要求并不可忽略患者的家庭和其他的心理因素。通過本次結果顯示,實施綜合干預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平均水平均明顯下降。隨著社區健康檔案的建立,規范化的定期隨訪和管理,加上必要的飲食、運動干預。均有利于患者主動性的發揮,融洽醫患關系、提高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庭的自我管理能力,能有效地達到良好控制,提高生活質量。以期達到長期控制血糖,延緩和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實施健康教育的重點在于充分考慮患者的文化背景和知識層次。要因地、因人而異,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方案,教會患者如何配合治療,最大限度地普及糖尿病知識,患者主動融合,家庭積極參與,爭取早日血糖達標,控制和延緩并發癥的發生。

表1 健康教育前后的實驗室結果比較
[1]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糖尿病[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87-812.
[2]楊菊賢,陳玉龍.內科醫生眼中的心理障礙:糖尿病[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154-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