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坤
子宮占位性病變是婦產科病例中比較常見的一組病癥,其病變主要位于宮腔內或宮壁上,由于病變的性質不同,其危害也不一樣,重者可引起大出血、感染或死亡,輕者可導致宮腔粘連、不孕、IUD移位與嵌頓。超聲檢查能夠較為準確地觀察到病變的位置、形態、大小、內部回聲等,可結合病史和圖像特點對其性質進行分析和評估,為臨床治療及時提供較為可靠的診斷信息和治療依據。下面就本站門診病例中156例子宮不同占位病變的超聲結果與隨訪情況報道如下。
本資料為我站2002年1月~2008年12月經B超診斷為子宮不同占位性病變162例(并經手術和病理證實),患者年齡為19~53歲,平均年齡36歲。
采用華西CX-900C、麥迪遜3200和蘭韻LW-U350型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2.5~5.0MHz,取仰臥位,膀胱中度充盈,在下腹做縱、橫、斜切面掃查,重點觀察病變的位置、形態、大小、有無包膜、邊緣是否規則、邊界是否清楚、內部回聲是否均質及強弱程度、以及后方回聲情況等,并給予測量和圖像保存。
本組162例子宮不同占位性病變的聲像圖特點與病因分類見表1。病變表現形式以實性或混合性團塊、宮腔積液為特點。
經手術和病理證實156例,誤診6例,診斷符合率94%。
子宮占位性病變是婦產科的一組常見病癥。究其病因是多方面的,根據其聲像圖表現,一般可分為實性、混合性和液性占位3種情況。檢查前必須詳細詢問病史,按常規進行認真和耐心掃查,對個別病例則需要借助其它檢查手段才能鑒別。對處治后的病例進行必要的隨訪與復診是提高診斷水平的較好方法。
子宮實性占位性病變常見由子宮肌瘤、宮內膜病變、妊娠殘留物等組成。在聲像圖的表現上有各自的不同特點。(1)子宮肌瘤:又稱平滑肌瘤,與雌、孕激素水平過高有關[1],一般為良性,可位于宮體、宮頸等。宮體肌瘤一般以肌壁間肌瘤最多見,約60%~70%[2]。由于肌瘤生長較為緩慢,可以與惡性腫瘤相鑒別,肌瘤一般有較為完整和不完整的假包膜,內部回聲經圖像放大后呈漩渦狀。肌壁間和漿膜下肌瘤在宮前壁橫斷面上,因凸向膀胱而產生壓跡現象。粘膜下肌瘤多合并有月經量增多、色暗有塊,比較容易診斷。(2)子宮腺肌癥與子宮內膜息肉。子宮腺肌癥(又稱腺肌瘤),是由子宮內膜侵入和擴散至子宮肌層所致,以子宮后壁為多見,聲像圖呈彌漫性中等回聲團塊(圖1),經期可呈強弱不均,邊界不清。宮內膜息肉呈高回聲,形態規則,邊界清楚。(3)宮內膜增殖癥,聲像圖呈中、高回聲,形態規則,呈梭形,邊界清晰,經后增強回聲縮小或消失。(4)子宮漿膜下肌瘤與卵巢實性腫瘤二者容易混淆,鑒別要點是區分子宮與瘤體的關系,如子宮輪廓是否清楚、可否找到雙側卵巢,如確實找不到正常卵巢時,仍應高度懷疑卵巢腫瘤[3]。(5)宮內殘留物。一是有人流、藥流、引產或自然流產史,二是宮內有不規則中、高回聲光團或鈣化。

表1 162例子宮不同占位性病變的聲像圖特點與病因分類

圖1 子宮腺肌癥

圖2 宮內殘留物(產后10天)

圖3 宮內感染(產后35天)
子宮混合性占位主要見于流產不全或過期流產、產后部分胎盤及胎膜殘留伴出血(圖2)、宮內較大凝血塊、肌瘤變性(囊性變)、葡萄胎等所致。一般有停經、出血或手術史,聲像圖表現為圓形、橢圓形、多數為不規則形,以低、中、高回聲團塊伴有不規則條、帶、水泡、囊狀或環狀液性暗區組成。如葡萄胎時呈蜂窩狀或落雪狀回聲[4]。宮內膜癌一般多見于絕經期婦女,除有水樣異味白帶外,宮內可見弱回聲團塊,同時伴有后方回聲衰減,病變邊界不清,形態不規則。過期流產時子宮增大,宮內可找到變形與模糊的胎兒軀體、胎盤,羊水少而混濁,無胎心。
宮腔內積液一般由炎性和非炎性因素引起。多見于宮內感染、子宮收縮乏力、宮頸管粘連等導致宮腔積液或積血。宮內感染性積液的聲像圖表現為液區形態不規則,邊緣不整齊,邊界不清,液區內回聲不純、可有光點或光斑(圖3),同時患者多伴有下腹疼痛和衛生不潔史,經抗炎治療后圖像可恢復正常。宮內非炎性積液(積血)的聲像圖特點為液區形態一般較規則,多呈條、帶狀,邊緣較整齊,邊界較清。急性子宮出血時多呈較強回聲團塊,邊界模糊不清。
①病史不清;②病變不典型;③腹部脂肪較厚;④腹瀉或便秘;⑤膀胱充盈不好或太多;⑥設備與調試不佳;⑦不典型葡萄胎與過期流產;⑧產后宮內殘留物合并子宮腺肌癥或粘膜下肌瘤等不易區。
綜上所述,子宮占位性病變是婦產科的一組常見病癥,其病因相對較為復雜,單憑臨床癥狀難以鑒別,超聲檢查能夠及時發現子宮占位性病變,并可準確測量其大小和定位,對其性質具有較好的診斷價值,可為臨床提供較為可靠的治療依據,同時對治療效果做出較為客觀的評價,加之B超檢查對人體無害、價廉、使用方便、可重復檢查等優點。不足點是:有時有“一病多像”和“一像多病”的現象發生[5]。對此,需要密切結合病史和臨床癥狀及必要的治療、隨訪復診,以及相關的輔助檢查如彩超和病檢,才能獲得最佳的診斷效果,這一點尤為重要。
[1]樂杰,謝幸,豐有吉.婦產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95.
[2]周永昌,郭萬學.超聲醫學[M].4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1274.
[3]曹海根,王金銳.實用腹部超聲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651.
[4]毓星,吳萬森.計劃生育超聲診斷學[M].2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99.
[5]毛宇紅.超聲在盆腔混合性腫塊鑒別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超聲診斷雜志,2004,5(8):58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