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峻 廖偉強 鄧慧延 陳燕霞
幽門螺旋桿菌(HP)是引起HP相關性胃炎或潰瘍的病因之一,與小兒上消化道疾病關系密切。其治療原則主要是根治HP感染。目前根治方案較多,聯合用藥已被臨床驗證,但對聯合治療認識不一。為探討有效的治療方法,我科自2007年9月~2009年9月應用克拉霉素聯合替硝唑治療小兒HP相關性胃炎34例,并與阿莫西林聯合甲硝唑組對比,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7年9月~2009年9月期間在我院門診及住院治療的慢性胃炎患兒6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4.3歲~14.6歲,平均7.8歲。病程6個月~3年,平均9.6個月。隨機分為治療組34例,對照組26例。兩組患兒均有反復發作的上腹部疼痛半年以上,疼痛可伴有嘔吐、腹脹,近2周無服藥史,對照組無青霉素過敏史。所有患兒行14C尿素呼吸試驗及血清HP-IgG測定均為陽性。兩組患兒年齡、性別分布、疼痛、惡心、腹脹等主要癥狀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給予克拉霉素15mg/(kg·d)及替硝唑10mg/(kg·d),每天2次,療程為1周。對照組給予阿莫西林30mg/(kg·d)及甲硝唑20mg/(kg·d),每天2次,療程為2周。觀察記錄HP根除情況、主要癥狀改善情況及不良反應。停藥4周后復查14C尿素呼吸試驗及血清HP-IgG。
1.3 療效判斷 復查14C尿素呼吸試驗及血清HP-IgG均陰性則判為HP根除。同時記錄治療前后、治療期間上腹痛等癥狀變化及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分別統計服藥后好轉率和不良反應發生率。治愈:腹痛等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好轉:腹痛等臨床癥狀及體征減少;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改善。
1.4 統計學方法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采用x2檢驗,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
2.1 兩組患兒HP根治效果比較 治療組的HP根治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意義(x2=5.236,P<0.05,見表1)。
2.2 兩組患兒療效比較 治療組治愈29例,好轉4例,未愈1例,總有效率97.1%;對照組治愈16例,好轉5例,未愈5例,總有效率80.7%。經統計學分析,治療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意義(x2=4.612,P<0.05,見表2)。
2.3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比較 兩組患兒副作用主要表現為上腹部不適、惡心、納差等,發生率低(治療組3例,對照組3例),無1例因不良反應而中斷治療。兩組差別無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兒HP根治率比較[例(%)]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幽門螺桿菌(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1]。成人慢性胃炎HP感染率超過95%[2],兒童中HP的感染狀況也漸漸為大家所重視,有文獻報道HP引起的原發性胃炎在兒科占40%~95%[3],HP感染后機體可產生全身及局部免疫反應,引致血清中特異性IgG抗體升高。HP感染若不經適當治療,將終身帶菌[4]。持續感染,進一步危害身體,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已確認HP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惡性淋巴瘤等疾病密切相關。HP在體內能產生細胞毒素相關蛋白D和空泡細胞毒素,引起廣泛炎癥[5],并刺激胃上皮細胞產生大量細胞因子,其中最顯著的是白介素-8(IL-8)。經研究證實,HP感染可以引起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出現癌基因的表達異常[6]。HP在胃癌發展過程中可能作為一個始動因素,與其他因素共同作用促使正常胃黏膜細胞向胃癌方向轉化。因此,研究如何更有效地根除小兒Hp感染,臨床意義重大。
根治HP感染,合理用藥是治療的關鍵。本研究根據成人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方案[7],結合兒科特點,采用克拉霉素聯合替硝唑治療HP感染。該方案臨床效果好,HP清除率高,副作用小,值得臨床推廣??死顾赜置?-甲氧紅霉素,對酸穩定,易吸收,在體內有較高的抗HP活性,在胃黏膜可獲得高濃度,單一藥物治療HP根除率為42%~54%[8]。替硝唑屬新一代硝基咪唑類藥物,能清除HP和抑制單胺氧化酶,具有抗菌活性強、療程短、耐受性好、不良反應小等特點。而甲硝唑因有較大的胃腸道不良反應,尤其口腔異味使患兒難以忍受,且有耐藥問題,體外檢測對HP耐藥性達33.3%[9], 雖然阿莫西林在體外對HP有較強的殺滅作用,副作用小,但近年發現其耐藥菌增多,根治HP感染效果明顯下降,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本研究應用采用克拉霉素聯合替硝唑治療HP相關性胃炎取得有較好的療效,在HP根治及胃炎癥狀改善等方面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副作用極少,安全性高,且療程短,確為一高效、速效的治療方法,值得推廣使用。
[1]梁世山,劉思趙.小兒結節性胃炎與幽門螺桿菌的細胞毒素:附30例外報告[J].臨床兒科雜志,2000,18(16):355.
[2]胡伏蓮.幽門螺桿菌感染與慢性胃炎及胃癌關系研究發展[J].實用老年醫學,2000,14(2):62.
[3]沈振宇.小兒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的診治進展[J].國外醫學·兒科學分冊,1996,23(3):247-251.
[4]米弘瑛,段瓊安.120例再發性腹痛患兒與幽門螺桿菌感染及治療[J].臨床兒科雜志,2000,18(3):149.
[5]Telford J L,Covacci A,Ghiara P,et al.Unravelling the pathogenic rol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 peptic ulcer: potential new therapies and vaccines[J].Trends Biotechnol,1994,12(10):420-426.
[6]Tang Y L,Can R L,Dong B H,et al.Detecion and loca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 human gastric carcinoma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5,11(9):1387-1391.
[7]蕭樹東.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方案[J].實用老年醫學,2000,14(2):68.
[8]Cammarola C,Cianci R,Cannizzaro O,et al.Efficacy of two oneweek rabeprazole/levol loxaein-based triple therapies for Helicobaceter pylori infection[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0,14(10):1339-1343.
[9]陳旻湖,駱峰,陳為.幽門螺桿菌對甲硝吐的耐藥性的實驗研究[J].新醫學,1996,27(5):461-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