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 柳建 陶建坤
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CT分級與預后的相關性分析
張洪 柳建 陶建坤
目的探討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的以環池、腦干的形態學改變為主要變化的CT分級方法與預后的關系。方法回顧性分析115例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以環池、腦干的形態學改變分為4級,并對GCS評分和GOS分級數據進行Spearman相關性檢驗。結果CT分級與GCS評分及GOS分級均顯著相關。結論以環池、腦干的形態學改變為主要變化的CT分級是判斷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預后的有效指標。
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CT;預后
高血壓腦出血是威脅人類健康及生活質量的重要事件之一,發病率、死亡率及致殘率均較高。目前國內外尚無確切有效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金標準,對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評價也缺乏有指導意義的CT評級標準。為此,我們對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0月間115例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以環池、腦干的形態學改變為主要變化的CT分級方法與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預后的關系。
對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0月115例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進行回顧性總結。納人標準:符合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診斷,首次發病,發病后6h內明確診斷,病歷資料齊全。男性61例,女性54例,年齡36~78歲,平均58.6歲。患者基礎病主要考慮除高血壓外的老年人常見病(冠心病、糖尿病或其它疾病)。入院時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12~15分45例,9~11分38例,≤8分32例;發病后2個月的格拉斯哥預后分級(GOS)恢復良好26例,中度殘廢29例,重度殘廢17例,植物生存19例,死亡24例。
16排螺旋CT(GE公司)檢查,115例基底節區出血中破入腦室40例。依據多田氏公式計算血腫量:≤l0ml40例,>l0ml且≤30ml32例,>30ml且≤60ml28例,>60ml15例。依據腦出血后首次頭顱CT掃描環池、腦干的形態改變情況進行分級,具體見表l。
應用SPSS10.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根據CT分級分成4組,分別對4組患者一般情況數據進行卡方檢驗,對GCS評分和GOS分級數據進行Spearman相關性檢驗。P<0.05即認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根據以環池、腦干的形態學改變為主要變化的CT分級方法,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I級36例,II級43例,III級23例,IV級13例。如表2可見,4組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一般情況(性別、年齡及基礎病種數)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表3和表4所示,對GCS評分和GOS分級數據進行等級資料的Spearman相關性檢驗,提示患者的CT分級與GCS評分、GOS分級的關系有顯著相關性。
高血壓腦出血在我國約占全部腦出血的50%左右,其中約70%發生在基底節區,由于急性期血腫占位效應和出血后產生的繼發性腦損害,常導致臨床癥狀呈進行性惡化,但臨床上缺乏有指導意義的腦出血CT分級方法。以環池和腦干的形態改變的CT分級,已經在顱腦損傷臨床評價中廣泛應用,能較好的評價病情程度,判斷預后,指導臨床治療。為此,回顧性分析115例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探討以環池、腦干的形態學改變為主要變化的CT分級方法與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預后的相關性。
以環池、腦干的形態學改變為主要變化的CT分級方法,能較好的反映顱腦損傷的輕重程度,在病情判斷、治療選擇和預后評估中具有重要價值。該CT分級方法,最早是由Liu等[1]提出的6級分類法,分類較為繁瑣。后我國張愛軍等學者[2]相繼在此基礎上經過改良,提出新的CT分類方法,與顱腦損傷的預后密切相關。而高血壓性腦出血由于出血部位、血腫量、繼發損害程度以及臨床表現有很大差異,阻礙了分型研究,臨床上缺乏有指導意義的腦出血CT分級方法,不能較好反映腦出血患者病情的動態變化及預后[3-4]。高血壓性腦出血大部分為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故引入以環池、腦干的形態學改變為主要變化的CT分級方法,來研究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預后。將CT掃描環池、腦干的形態學改變進行I~IV分級并分成4組,與GCS評分和GOS分級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通過本組病例的分析,患者的CT分級與GCS評分、GOS分級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707和0.700,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其中GCS≤8分的患者中50.0%(16/32)出現腦干形態改變(III級),40.1%(13/32)出現腦干密度的改變(IV級),提示隨GCS評分的降低,CT分級逐漸升高,預后越來越差。III級、IV級的植物生存率為26.1%(6/23)和23.1%(3/13),病死率為52.2%(12/23)和61.5%(8/13),也預示該CT分級方法能夠反映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預后轉歸的動態變化。

表1 CT分級與表現

表2 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CT分級與患者一般情況的關系(n)

表3 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CT分級與GCS評分的關系(n)

表4 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CT分級與GOS分級的關系(n)
總之,以環池、腦干的形態學改變為主要變化的CT分級方法能較好的反映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病情的動態演變過程,與GCS評分、GOS分級的關系有顯著相關性,可作為動態判斷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預后的一個客觀指標,用于指導臨床診斷、治療和預后評估。
[1]Liu HM,Tu YK,Su CT.Changes of brainstem and perimesencephalic cistern:dynamic predictor of outcome in severe head injury[J].J Trauma,1995,38:330-333.
[2]張愛軍,姜勇,胡愛華.腦挫裂傷時中腦及其周圍池的CT變化與預后的關系[J].中華創傷雜志,1998,14:256.
[3]Cheung RT,Zou LY.Use of the original,modified,or new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core to predict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Stroke,2003,34:1717-1722.
[4]楊杰,劉鳴.腦出血的CT特征與預后[J].國外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2004,12:754-755.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of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eisterna ambiens and brain stem defined by computed tomography(CT) and the prognosis of hypertensive basal ganglia hemorrhage.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in 115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basal ganglia hemorrhage.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cisterna ambiens and brain stem were classified into 4 grad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head CT, and the Glasgow coma score(GCS) and the Glasgow outcome score(GOS) after the hemorrhage were recorded for statistics analysis. Results Spearman rank analysis reveale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of the CT-based grading with the GCS score and the GOS score. Conclusion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eisterna ambiens and brain stem defined by CT be useful for prediction of the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basal ganglia hemorrhage.
hypertensive basal ganglia hemorrhage; Computed tomography; Prognosis
10.3969/j.issn.1009-4393.2010.12.003
225411 江蘇省泰興市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外科 (張洪 柳建 陶建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