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乳腺癌TP方案和CEF方案新輔助化療的臨床觀察
王艷
目的比較TP方案和CEF方案新輔助化療治療乳腺癌的療效和毒副反應。方法選取80例乳腺癌患者,隨機分成2組,每組各40例,接受TP方案和CEF方案新輔助化療,完成4個周期后,評價2組的療效和毒副作用。結果TP組的總有效率為87.5%,CEF組的總有效率為67.5%,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種方案引起白細胞減少、惡心嘔吐、腹瀉、脫發和肝功能損害的發生率相似,但TP組Ⅱ度以上白細胞減少的發生率和Ⅱ度以上惡心嘔吐的發生率分別為70%、35%,而CEF組為42.5%、12.5%,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TP方案和CEF方案新輔助化療均有效,前者的療效好于后者,且Ⅱ期的療效好于Ⅲ期。同時,2種方案的毒副作用均可耐受,但TP方案的毒副反應高于CEF方案。
新輔助化療;乳腺癌;TP方案;CEF方案;毒副反應
新輔助化療(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NAC)作為一種基本的誘導化療,是在外科手術和/或放療等局部區域治療之前的化療。目前已成為乳腺癌治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TP方案和CEF方案是2種常用的乳腺癌新輔助化療方案,本研究通過對病例進行分析,比較2種方案的療效和毒副反應。
1.1 一般資料 選擇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2008年9月~2009年9月的初治乳腺癌患者80例,均為女性,年齡25~70歲,中位年齡48歲。≤50歲者48例,>50歲者32例。將病人隨機分成2組,即TP組和CEF組,每組各40例。依據國際抗癌聯盟(UICC)標準術前臨床分期,TP組Ⅱb期16例,Ⅲa期14例,Ⅲb期10例;CEF組Ⅱb期17例,Ⅲa期15例,Ⅲb期8例。
1.2 病例入選標準 (1)NAC前未接受任何相關治療。(2)NAC前無遠處轉移病灶。(3)NAC前行乳腺腫物18G空心針穿刺活檢,病理確診為乳腺癌。(4)心肺肝腎功能正常,且無其它化療禁忌證。
1.3 新輔助化療方案 CEF方案:表柔比星(EPI)70mg/m2、5-氟尿嘧啶(5-FU)600mg/m2、環磷酰胺(CTX600mg/m2)靜滴,第1天;TP方案:多西他賽75mg/m2,第2天。順鉑30mg/m2,第1~3天。21d為1個周期。預定NAC4個周期。
1.4 新輔助化療療效評定方法 NAC前后采用乳腺彩超測量腫瘤最大徑及垂直徑。療效按WHO制定的統一標準分為:完全緩解(CR):可見的病變完全消失,包括腋窩淋巴結;部分緩解(PR):腫塊縮小50%以上;穩定(SD):腫塊縮小不及50%或增大未超過25%;進展(PD):1個或多個病變增大25%以上或出現新病變。其中CR又分為病理完全緩解(pCR)和臨床完全緩解(cCR)。以CR+PR為有效,SD+PD為無效。
1.5 毒副反應效評定方法 毒性反應按WHO制定的統一標準分為0、Ⅰ、Ⅱ、Ⅲ、Ⅳ度。其中包括白細胞減少、惡心嘔吐、腹瀉、脫發和肝功能損害。
1.6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采用x2檢驗進行統計分析,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新輔助化療療效 80例患者均完成4周期新輔助化療。TP組總有效率為87.5%,其中CR為6例(15%),pCR為4例(10%),PR為29例(72.5%),SD為5例(12.5%)。CEF組總有效率為67.5%,其中CR為2例(5%),pCR為1例(2.5%),PR為25例(62.5%),SD為13例(32.5%)。2組均沒有進展病例。2組新輔助化療的療效比較有顯著性差異,TP組的療效好于CEF方案組(P<0.05),同時Ⅱ期的療效好于Ⅲ期。結果見表1。
2.2 毒副反應 TP組白細胞減少發生率為92.5%,CEF組為82.5%,2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Ⅱ度以上白細胞減少的發生率TP組為70%,CEF組為42.5%,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TP方案NAC較CEF方案引起的白細胞減少更加嚴重。TP組惡心嘔吐發生率為87.5%,CEF組為85%,2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Ⅱ度以上惡心嘔吐的發生率TP組為35%,CEF組為12.5%,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TP方案NAC較CEF方案引起的惡心嘔吐更加嚴重。TP組和CEF組引起的腹瀉、脫發、肝功能損害的發生率相似,無顯著性差異。結果見表2。
乳腺癌的NAC具有消除全身微轉移灶、提高無病生存率、降低乳腺癌的分期、減少手術范圍、增加保乳手術的幾率和改善患者長期預后等特點,同時也提供了評價活體對腫瘤藥物敏感性的機會[1-4],在目前乳腺癌圍手術期治療中應用的越來越廣泛。
目前乳腺癌NAC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方案,但國外臨床研究中常采用含有紫杉類或蒽環類藥物的化療方案。紫杉類藥物通過誘導和促進癌細胞中微管生成,阻止微管采集抑制癌細胞有絲分裂和紡錘體的形成,從而使癌細胞復制受阻而凋亡。蒽環類則主要作用為抑制DNA聚合酶,阻止核酸合成,使癌細胞終止于G2期,導致腫瘤細胞死亡。國外文獻[5]報道,含有紫杉類和蒽環類藥物的化療方案有效率分別為62%~88%,50%~70%。本研究中,TP方案的有效率為87.5%,CEF方案為67.5%,與其是一致的。同時,TP方案的NAC有效率顯著高于CEF方案,Ⅱ期的療效好于Ⅲ期,這也與文獻報道是符合的[6-7]。
在毒副作用方面,TP方案和CEF方案都可以引起大部分患者出現白細胞減少和惡心嘔吐的情況,且發生率都在80%以上。但是二者引起的嚴重程度是不一致的,前者引起的Ⅱ度以上白細胞減少的發生率和Ⅱ度以上惡心嘔吐的發生率顯著高于后者。這就要求在臨床工作中,密切關注TP方案NAC患者的白細胞和消化道情況,同時也可輔以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和消化道粘膜保護劑來預防這些毒副作用的發生。在腹瀉、脫發、肝功能損害方面,2種方案是沒有顯著差異的,均不會引起嚴重的毒副作用,患者均可耐受。

表1 2組新輔助化療的療效比較[n(%)]

表2 2組新輔助化療的毒副反應比較[n(%)]
綜上所述,TP方案和CEF方案新輔助化療均有效,但前者的療效好于后者,Ⅱ期的療效好于Ⅲ期。但2種方案是否對患者的無病生存期和總生存期產生影響,有待進一步遠期隨訪觀察。同時由于TP方案的毒副作用也較后者嚴重,臨床中要注意預防和保護。
[1]Kaufmann M,Hortobagyi G N,Goldhirsch A,et al.Recommendations from an international expert panel on the use of neoadjuvant (primary)systemic treatment of operable breast cancer:an update[J].J Clin Oncol,2006,24(12):1940-1949.
[2]Mamounas E P.NSABP protocol B-27.Preoperative doxorubicin plus cyclophosphamide followed by preoperative or postoperative docetaxel[J].Oncology (Williston Park),1997,11(6 Suppl 6):37-40.
[3]van der Hage J A,van de Velde C J,Julien J P,et al.Preoperative chemotherapy in primary operable breast cancer:results from the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trial 10902[J].J Clin Oncol,2001,19(22):4224-4237.
[4]Fisher E R,Wang J,Bryant J,et al.Pathobiology of preoperative chemotherapy:findings from the National Surgical Adjuvant Breast and Bowel(NSABP) protocol B-18[J].Cancer,2002,95(4):681-695.
[5]Charfare H,Limongelli S,Purushotham A D.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breast cancer[J].Br J Surg,2005,92(1):14-23.
[6]李非,許紅霞.新輔助化療NP方案與FEC方案治療乳腺癌122例比較[J].中國腫瘤,2007,16(4):291-292.
[7]王冰濤,馬向濤,姚金華,等.術前ET與CEF新輔助化療方案治療乳腺癌的臨床觀察[J].北京醫學,2007,29(11):658-660.
10.3969/j.issn.1009-4393.2010.12.052
110031 沈陽市第四人民醫院 (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