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楠,毛志鵬
(昆明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 昆明 650228)
昆明市2005年~2009年乙肝疫情分析
羅 楠,毛志鵬
(昆明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 昆明 650228)
[目的]了解昆明市乙肝的流行特征,為乙肝防控策略提供依據。[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學研究方法對2005年~2009年昆明市乙肝疫情資料進行分析。[結果]昆明市2005年~2009年共報告乙肝病例19642例,發病率由2005年的 44.79/10萬上升至2009年的81.58/10萬;發病時間以7月最高,2月最低;發病地區主要集中在四個主城區;發病年齡以青年組(21~30歲)最多,每年發病人數男性均多于女性。[結論]昆明市2005年~2009年乙肝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成為危害人民健康和社會穩定的突出問題,應繼續加強乙肝疫苗計劃免疫,以流動人口為重點,加強疫情及抗體監測,建立有效的人群免疫屏障。
乙肝;流行病學特征;疾病控制
據國家衛生部2009最新調查公布,在中國,乙肝病毒攜帶者已高達1.9億,其中乙肝患者已達到2200萬,每年發生癌變的患者超過300萬,而死于肝癌患者更超過 160萬。近年來,云南省乙肝年平均報告發病率為46.10/10萬,昆明市乙肝發病率一直居法定傳染病第一位,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已成為危害全市人民健康和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為及時掌握昆明市乙肝發病情況,提供防制對策,對昆明市 2005年~2009年乙肝的流行特征進行分析。
2005年~2009年的資料均來自中國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學研究方法對2005年~2009年昆明市乙肝疫情資料進行分析。
昆明市 2005年報告乙肝 2726例,報告發病率為44.79/10萬(2726/6085700),占甲乙類傳染病總數的18.46%;2006年報告乙肝 3525例,報告發病率為57.30/10萬(3525/6152000),占甲乙類傳染病總數的20.90%;2007年報告乙肝 3583例,報告發病率為57.85/10萬(3583/6193300),占甲乙類傳染病總數的26.03%;2008年報告乙肝 4685例,報告發病率為75.09/10萬(4685/6239000),占甲乙類傳染病總數的30.58%;2009年報告乙肝 5123例,報告發病率為81.58/10萬(5123/6280000),占甲乙類傳染病總數的32.82%,年報告發病率逐年增加。
2005年~2009年每年各月均有病例報告,7月報告病例數為最高,2月報告病例數為最低,結果見圖1。
昆明市轄5區8縣1市,其中五華區、盤龍區、官渡區、西山區為主城區。2005年~2009年乙肝疫情各縣市區分布不均,2005年發病數居前五位的是官渡區、盤龍區、西山區、五華區、尋甸縣;2006年發病數居前五位的是官渡區,西山區、五華區、盤龍區、尋甸縣;2007年發病數居前五位的是官渡區,西山區、五華區、尋甸縣、宜良縣;2008年發病數居前五位的是西山區,官渡區、五華區、盤龍區、宜良縣;2009年發病數居前五位的是西山區,五華區、官渡區、盤龍區、宜良縣。從報告數看發病數主要集中在四個主城區,其次是尋甸縣和宜良縣。結果見表1。

圖1 昆明市2005年~2009年乙肝發病數按月分布

表1 昆明市2005年~2009年乙肝地區分布
昆明市2005年~2009年乙肝各年齡組發病數以青年組(21~30歲)最多,共計4647例,占發病總數的23.66%;其次是壯年組(31~40歲)和青少年組(11~20歲),分別為 3817例和 3332例,各占發病總數的19.43%和16.96%;發病人數最少的為兒童組(0~10歲),共計901例,占發病總數的4.59%。
不同性別發病數相比,每年男性均多于女性,200年男女發病人數比為1:0.59(1718/1008);2006年男女發病人數比為1:0.71(2056/1469);2007年男女發病人數比為1:0.70(2112/1471);2008年男女發病人數比為1:0.77(2643/2042);2009年男女發病人數比為1:0.7(2966/2157)。結果見表2~表3。

表2 昆明市2005年~2009年乙肝年齡分布

表3 昆明市2005年~2009年乙肝性別分布
昆明市2005年~2009年乙肝在各類職業人群中以農民(6462例)、離退人員(1959例)和工人(1898例)發病數最多,分別占發病總數的33%,9.97%和9.66%。結果見表4。

表4 昆明市2005年~2009年乙肝職業分布
昆明市2005年~2009年法定報告傳染病中,乙肝報告發病率一直高居第一位,并呈逐年上升趨勢,成為危害人民健康和社會穩定的突出問題。昆明市于2002年將乙肝疫苗納入計劃免疫,到2009年接種率已達到95%以上。但乙肝發病率仍呈上升趨勢,分析可能原因如下:一、近年來昆明市醫療機構的診療水平不斷提高,疫情網絡直報系統不斷完善,錯報漏報率不斷下降,使得乙肝的檢出率和報告數都相應增加。二、截至2009年昆明市常住人口達628萬,流動人口約94萬,人口數量的急劇增長和外來人口的大量涌入增加了傳染者的病例數與外來傳染源。發病人數最多的是青年組(21歲~30歲),其次是壯年組(31歲~40歲),該年齡段人群外出務工人員較多,預防保健意識淡薄,接觸并感染乙肝的概率較大。發病人數最少的是兒童組(0歲~10歲),由于新生兒乙肝疫苗的普及接種保護,該年齡段人群處于乙肝疫苗正常應答者保護期限內(目前一般認為可達5年~15年)[1],因此兒童組乙肝發病人數從2007年開始出現下降趨勢。雖然乙肝疫苗的保護率為90%~95%,對少數人可能無效[2],但資料顯示疫苗接種的效果已初步顯現。從性別上看,每年發病人數男性均高于女性,這跟男性在社會工作中接觸機會大,社交頻率高,吸煙喝酒的機會較多,因此對肝臟的保護較差。農民、離退人員及工人發病人數較高,這與個人衛生習慣差、醫療條件差、自我保護意識不夠有關。從地區分布來看四個主城區報告率最高,與人口基數大,流動性強有關。
母嬰傳播是我國乙肝傳播的重要途徑,有乙肝家族史的人群發生乙肝的風險是無乙肝家族史的6.94倍,家族性乙肝家庭中父母雙方都可以將HBV傳播給子女,尤其是母親具有更大的傳播概率,母親可通過孕期、圍產期及生后密切接觸等途徑感染子代[3]。昆明市乙肝高發年齡組為21歲~30歲,大部分育齡女青年均分布在該年齡組,應切實做好孕產婦保健工作,對阻斷母嬰傳播具有重要意義。今后應繼續加強乙肝疫苗計劃免疫,特別以流動人口為重點,加強疫情及抗體監測,建立有效的人群免疫屏障。
[1] 李立明.流行病學(第6版) [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2] 季聲滬.為什么打了疫苗還會得乙肝[J].肝博士,2010,(2):32.
[3] 王 華,江 偉.中國人群乙型肝炎主要危險因素的Meta分析[J].江蘇預防醫學,2010,21(3):15-16.
R512.6+3
B
1003-2800(2010)06-0530-03
2010-09-19
羅 楠(1981-),女,云南昆明人,本科,學士,主要從事疾病預防控制工作。
楊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