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霞,石青萍
(云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 昆明 650022)
云南省三縣(區)成人超重與肥胖流行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彭 霞,石青萍
(云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 昆明 650022)
[目的]了解三縣(區)超重和肥胖在人群中的流行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為防治對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方法]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對云南省勐臘縣、祥云縣及紅塔區三縣(區),以問卷調查和體格測量兩種方式收集相關資料并進行分析。[結果]三縣(區)居民超重率為13.9%,肥胖率為4.0% ,二者之和為17.9%。經濟相對較發達的紅塔區的成人超重率、肥胖率高于經濟相對欠發達的勐臘縣和祥云縣;超重、肥胖與勞動強度降低和教育程度增加密切相關。[結論]體力活動、教育程度是超重與肥胖的主要影響因素。加強健康教育,提高居民的體力活動能力是預防控制超重與肥胖的重要措施。
超重;肥胖;流行現狀;影響因素
世界衛生組織(WHO) 有關資料表明[1],肥胖不僅是一種危害健康的慢性病,而且是Ⅱ型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多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簡稱慢性病)和社會心理障礙重要的危險因素,是導致早死、致殘、影響生命質量和增加各國財政負擔的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近20多年來,發達國家肥胖發病率明顯上升[2]。而在發展中國家,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超重和肥胖也呈上升趨勢。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超重和肥胖已成為影響我國人民生命健康的一大公害[3]。本研究旨在通過對云南省三縣(區)居民超重及肥胖的流行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為開展肥胖和其他慢性病綜合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監測點祥云縣、勐臘縣和紅塔區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分別隨機抽取4個鄉鎮(街道),每個鄉鎮(街道)隨機抽取3個行政村(居委會),每個行政村?(居委會)隨機抽取35戶居民,三縣(區)各420戶,每戶抽取1名出生日期與21日最接近的18-69歲的常住居民作為調查對象。
設計總體率用 0.5估計,總體率相對誤差控制在0.025,設計效率為1.5,置信水平取0.05,依據最小樣本量計算公式每縣區監測樣本量為420人。
研究對象確定后采用問卷調查和體格測量兩種方式收集相關資料,將收集的資料核準后應用SPSS 12.0統計軟件進行χ2檢驗等分析。
1.3.1 問卷調查
(1)社會人口學特征,如年齡、性別、教育、婚姻、職業等。
(2)健康狀況,如當年自報患病情況,因病傷活動受限情況,不良精神狀況等。
(3)慢病主要危險因素,如吸煙、飲酒、飲食習慣、體力活動等。
1.3.2 體格測量
體格測量采用統一、校準的測量工具和方法(皮尺、三角尺、便攜式體重稱等),對被調查對象進行身高、體重、腰圍、臀圍測量。
衛生部《中國成人超重與肥胖預防控制指南》。
共調查18歲及以上成年人1260人,其中,測量身高和體重者共有1216人;體檢率為96.5%;其中,男性571人,占47%,女性645人,占53%,祥云縣417人,勐臘縣414人,紅塔區385人。不同社會狀況調查部分,除“家庭經濟收入”應答人數為1105人,其余問題的應答人數均為1216人。
三縣(區)成人粗超重率為13.9%(169/1216),標化率為10.6%。女性超重率為14.3%,高于男性的13.5%。祥云縣、勐臘縣、紅塔區粗超重率依次為 10.8%(45/417),13.5%(56/414),17.7%(68/385);標化超重率依次為7.7%、10.4%、13.4%(見表 1)。

表1 云南省三縣(區)成人不同年齡、性別超重率
三縣(區)成人粗肥胖率為4.0%(49/1216),標化率為 3.0%,肥胖粗率男性 2.8%(16/571),女性5.1%(33/645),女性肥胖率高于男性,尤其是65歲以上的女性患病率明顯高于男性;肥胖率以65歲以上的人群為最高(6.5%)(見表2)。

表2 云南省三縣(區)成人不同年齡、性別肥胖率
散居在漢族人群的少數民族超重率(11.9%)低于漢族(15.0%),但沒有統計學意義;肥胖率(3.7%)與漢族(4.2%)無差異。超重、肥胖率均是以未婚人群為最低(分別為 5.7%,1.9%),而肥胖率以離婚或分居人群為最高(7.7%)。此外,職業性體力活動與超重、肥胖的關系密切,勞動強度輕的人群,其超重率(28.1%)和肥胖率(9.2%)均高于勞動強度重的人群,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超重率以初中水平的人群最高(19.3%),以小學水平的人群最低(10.6%);肥胖的患病率以大專及大專以上水平的人群最高(25.0%),以文盲或半文盲人群最低(2.8%)(見表 3)。
肥胖本身是一種慢性病,同時又是許多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危險因素。由于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的變化以及體力活動減少,歐美一些發達國家超重、肥胖的患病率很高。如美國有一半的人口超重、肥胖,每年因肥胖死亡的人數達30萬,造成大量的經濟負擔。因此,美國聲稱肥胖僅次于吸煙成為人群死亡的一個主要原因。我國處于經濟快速發展和轉型時期,超重、肥胖發展也非常迅速。1997年我國超重、肥胖的標化率分別為 18.28%和2.48%,而《中國居民2002年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顯示,人群超重率為17.60%,肥胖率為5.60%[4],肥胖率與1997年相比有明顯的增長。

表3 云南省三縣(區)不同社會狀況人群與超重、肥胖率(%)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三縣(區)成人超重、肥胖標化率分別為 10.6%、3.0%。超重、肥胖率均以紅塔區最高,分別為13.4%、4.0%,而祥云縣最低,分別為7.7%、2.2%,女性高于男性,但差異均沒有顯著性。無論是超重率還是肥胖率,均以≥65歲組的最高,女性在各個年齡組的患病率均高于男性。
除了年齡、性別等生理因素外,勞動強度是影響超重、肥胖的重要因素,這與國內外的研究結果一致[5]。近幾十年由于交通的發達和電視的普及,人們活動量明顯減少,對肥胖的預防控制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其次,教育程度對超重和肥胖均有影響。另外,婚姻狀況也是影響超重的一個因素。
綜上所述,超重和肥胖在三縣(區)不同年齡段人群中廣泛存在,并在各文化程度和各職業的人群中都已表現出來。超重、肥胖不僅嚴重影響居民的身體和心理健康,還導致社會資源的大量消耗。據估計,1995年美國歸因于肥胖的總成本為992億美元,其中516億為治療肥胖相關疾病的直接成本,476億元是由于肥胖有關的疾病致使不能工作以及殘疾所致間接成本[3]。所以,我們必須認識到肥胖對健康危害和疾病負擔的巨大影響,努力倡導自我保健的氛圍,遏止超重與肥胖不斷上升和進展的態勢。超重和肥胖的防治應采取全人群與高危人群相結合的綜合防治策略,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如何增加體力活動是預防控制肥胖的重要內容。
[1] International Obesity Taskforce.The Asia- Pacific perspective:redefining obesity and its treatment[M].Milan:Health Communications Australia Pty Limited,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Obesity,2000:8-141.
[2] WHO.Obesity preventing and managing the global epidemic-re2 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 on obesity[C].Geneva:WHO,1997:9-43.
[3] 于紅霞,趙仲堂.濟南市社區居民膳食營養狀況研究[J].山東醫科大學學報,2000,38(3):250-252.
[4] 李立明,饒克勤,孔靈芝,等.中國居民2002年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5,26(7):478-484.
[5]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R151.1
B
1003-2800(2010)06-0544-03
2010-10-19
彭 霞(1971-),女,云南臨滄人,大學本科,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公共衛生管理、現場流行病學調查、疾病監測工作。
謝碧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