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琳
我國鋼鐵行業兼并重組勢在必行
■/辛琳

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我國鋼鐵工業面臨的嚴峻形勢日益顯現,加快鋼鐵行業兼并重組的步伐無疑是解決矛盾的出路。
鋼鐵行業作為我國傳統工業的支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經過幾十年的飛速發展,我國鋼鐵行業不僅在裝備水平、生產技術上有前所未有的提高,而且產量更以驚人的速度增長。日前,《環球鋼訊》公布了2009年全球鋼鐵企業粗鋼產量排名:河北鋼鐵集團排名第二,產量4020萬噸;寶鋼集團排名第三,產量3887萬噸。同時,進入前十名的中國鋼鐵企業還有武鋼集團、鞍本集團和沙鋼集團,分列第五、六、七位。但是,產量高并不意味著我國就是鋼鐵強國。
(一)產能過剩矛盾突出
在2009年10月召開的世界鋼鐵協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毅中表示,2008年國內鋼鐵產能達6.6億噸,但需求只有4.7億噸;除此以外,還有許多在建鋼鐵項目,年產能達5800萬噸。2009年我國鋼鐵產能已超過7億噸,當年國內市場粗鋼表面消費量為5.65億噸,其中約有3000萬噸進入社會庫存,實際消費不到5.3億噸。在此情況下,產能仍盲目擴張,2009年鋼鐵行業固定投資增速保持在20%左右。中鋼協預計2010年我國新增粗鋼產能3200萬噸,產能將達7.5億噸,而實際產量需求僅為5.97億噸。由此可見,鋼鐵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已十分突出。
(二)產業集中度低
產業集中度低一直是困擾我國鋼鐵工業發展的問題。目前我國有大小鋼企1200家左右,其中大中型鋼企僅有約70家。據統計,2009年河北鋼鐵、寶鋼、武鋼、鞍本、沙鋼等五大鋼鐵集團共計生產粗鋼16501.82萬噸,僅占當年粗鋼總量的29.06%,鋼鐵業前五強的集中度僅提高了0.5%,前十強的集中度也僅提高了0.9%,這與《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提出的“國內排名前5位鋼鐵企業的產能占全國產能的比例達45%以上”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產業集中度低不利于鋼鐵企業降低成本,不利于淘汰落后產能進行資源優化配置,從而導致市場控制能力不足。
此外,我國當前鋼鐵工業布局基本上是按國內資源和靠近鐵礦原料產地的原則,布局較為分散,不盡合理,導致大量鋼鐵產地遠離市場,相當數量的鋼材需要經過長距離運輸銷售,大大提高了企業的物流成本,對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產生負面影響。
(三)利潤率低下
近期舉行的鐵礦石談判,將鐵礦石漲價風波推向風口浪尖。國際鐵礦石漲價遠超過市場預期,現貨礦價大幅上漲,各大鋼企只得大幅提高鋼材價格。由于我國是鐵礦石進口大國,鐵礦石價格超預期大幅上漲必將使鋼企被迫面對成本壓力的嚴峻考驗,從而壓縮我國鋼鐵行業的整體利潤水平。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中鋼協重點監測的68家大中型鋼企產量增長10%,實現利潤卻同比下降31.43%。近幾年,鋼企利潤率呈逐年下降趨勢,2007年這68家鋼企平均銷售利潤率為7.26%,2008年為3.23%,2009年則降到2.24%,遠低于全國工業5.47%的平均銷售利潤率。此外,從宏觀層面上也傳來不利消息,2010年1月26日銀監會簽發文件提示銀行關注對鋼鐵企業的信貸風險,并要求對鋼鐵業運營情況進行摸底。由此可見,銀行已經開始收緊對鋼鐵信貸之口。
(四)自主研發能力不足
要想成為鋼鐵強國,就必須把握關鍵工藝技術的自主創新、關鍵裝備的自主集成。目前,我國鋼鐵企業大都處在低附加值產品線上競爭的局面,各鋼鐵廠的生產線也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板材的生產。各廠家缺乏高附加值鋼材的生產技術經驗和專利,高端產品的生產能力較弱,研發投入占銷售額的比重很低,自主創新能力非常薄弱。
2009年,中國鋼鐵行業遭遇了艱難的生存發展危機:國際方面,金融危機肆虐導致需求大幅萎縮;國內方面,產能嚴重過剩,鋼企難以走出低谷。進入2010年,形勢并沒有出現明顯好轉。工信部原材料司巡視員賈銀松3月23日在新聞通氣會上表示,2010年至2011年,全國共需淘汰落后煉鐵能力約1億噸,任務十分艱巨。當前,中國鋼鐵業對外要面臨鐵礦石大幅漲價的成本壓力,對內要面對因產能過剩導致的鋼材產量遠大于需求量以及相伴而來的高庫存壓力。
據悉,中鋼協根據全國鋼企的生產計劃預計2010年粗鋼產量增長16.1%,而今年2月我國鋼鐵日均產量達到創紀錄的180萬噸,這意味著粗鋼生產的增速已超過預期。與此同時,今年前兩個月凈出口溫和復蘇的勢頭已經暫停。更不利的是,目前已有49個國家對中國鋼材產品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導致出口額下降,更加劇了國內鋼鐵市場供大于求的問題。出口減少、利潤率降低等因素都可能限制鋼鐵業需求,對鋼鐵行業的復蘇產生負面影響。如果不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不積極應對以美國為首的國際市場發起的貿易保護,鋼材出口的前景仍不容樂觀。
去年初,《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出臺,一時間鋼鐵行業兼并重組進行得如火如荼,如首鋼并購山西長治鋼鐵,濟南鋼鐵、萊蕪鋼鐵及山東省冶金工業總公司組建山東鋼鐵集團,唐山鋼鐵、邯鄲鋼鐵、承德釩鈦聯合組建河北鋼鐵集團等,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鋼鐵行業集中度低、高耗能、產能過剩等問題。
盡管政府接連出臺關于鋼鐵行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行業重組兼并的政策措施,但由于政策欠缺實際操作意義以及各省市較強的保護意識,對于跨省市重組始終不甚積極,導致《規劃》提出的控制總量、淘汰落后、企業重組、優化布局、規范鐵礦石進口秩序等工作進展緩慢,結構調整未取得突破性進展。據此,2009年12月,工信部公布了《促進中部地區原材料工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方案》的通知,其中對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中部六省的原材料工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給出了具體方案指導,并對鋼鐵行業的產業布局、重組方向和產品定位進行了詳細安排。《方案》中明確指出,未來華中地區鋼鐵冶煉企業數量將得到較大幅度壓縮,著力培育1家具有國際競爭力、2~3家在國內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鋼鐵企業集團。鼓勵生產要素向武鋼等大型企業集中,支持武鋼集團積極開展區域內和跨區域的聯合重組,努力打造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特大型鋼鐵企業,推動馬鋼、太鋼、華菱等與省內外企業聯合重組,推動安鋼、新鋼等與特大型鋼鐵企業集團跨區域重組,形成具有較強實力的企業集團。《方案》的提出實際上是以中部地區鋼鐵企業作為試點,未來有望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鋼鐵行業重組大幕即將徐徐拉開。
今年“兩會”結束后,國家為加快實施行業整合、優化行業結構模式而制定的《鋼鐵行業兼并重組指導意見》也醞釀出爐,作為去年初出臺的《鋼鐵行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細則指導實施。意見指出,工信部將加快鋼鐵行業重組,鼓勵發展3~5家大鋼企,未獲得準生證的3億噸鋼鐵產能,可以兼并進入已有大型鋼鐵企業。逐步擴大國內排名前幾位的特大型鋼企在重組項目上的權利,對于違規的項目,如果在其他方面符合標準,可以由其他大鋼企實施兼并,事后再補辦審批手續。這樣就從更高層面破除并購的體制及機制障礙,特別是跨地區、跨所有制兼并重組的政策障礙。3月24日,工信部透露,《加快鋼鐵企業兼并重組的指導意見》正在研究制定中,支持鋼鐵企業遵循自愿、公平、合法的原則實施兼并重組。工信部表示,鋼鐵企業兼并重組下一步的重點是“扶優扶強”,具體包括重點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和具有較強實力的鋼鐵企業集團,提出組建若干個特大型鋼鐵集團的方案。
盡管近幾年我國鋼鐵企業兼并重組取得了一些進展,但由于體制、利益等各種因素,實質性重組進展緩慢。究其原因,問題的根源在于利益調整。在現有體制下,各地方政府在兼并重組中起重要作用,兼并重組必然觸及到產權的變革,一些地方保護主義使得跨地區兼并重組裹足不前,導致開展跨區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組的難度增大。
地方利益是鋼鐵行業重組的最大障礙,其中稅收又是關鍵。兼并重組后,地方政府的GDP和稅收將受到很大影響。作為地方政府當然不愿將之前已付出的大量投入拱手相讓。因此,在跨地區兼并重組中,利益分配問題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門檻。這就要求財稅政策也要相應調整,切實協調好地方政府的利益問題。
2010年是我國“十一五”規劃收官之年,同時也是為“十二五”規劃奠定基礎的關鍵一年。調整產業結構是我國鋼鐵工業面臨的艱巨任務,背后的深層次矛盾仍需體制的改革加以解決。2010年我國鋼鐵工業要在挑戰中把握機遇,抓住先機向沿海沿江地區布局,加快兼并重組的步伐,在今后的發展道路上走得更健康,為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單位:天津商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