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燕
農業保險與農村信貸供求的“帕累托改進”
/梁春燕
1979年以來,隨著我國農村經濟和金融體制發生巨大變革,農村信貸與農業保險也處在不斷的改革和變遷之中,并經歷了多次被取消又重新啟動的過程。
2008年的金融危機波及全球之后,世界各國都在尋求維持經濟穩定的方式,而中國政府在新形勢下將工作重心再次鎖定到“三農”問題。2010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農業農村工作的基本要求:“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任務,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推進城鎮化作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按照穩糧保供給、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統籌、強基增后勁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農業農村工作,繼續為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做出新的貢獻。”研究農村經濟問題,農村金融是不可忽視的領域,而農村信貸與農業保險又是當前我國農村金融領域的熱點和難點議題之一。
美國經濟學家愛德華·S·肖和羅納德·I·麥金農深入研究發展中國家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的相互關系后,認為發展中國家的制度安排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為金融抑制。聯系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情況,金融抑制主要表現為:農村金融市場缺乏競爭,單一模式難以滿足多樣化的需求,農村資金大量外流,金融保險缺位等。
帕累托最優指的是資源配置最有效率的狀態,即經濟效率最大化狀態。而帕累托改進是指在存在經濟無效率的情況下,若行為主體進行制度的重新安排(或稱資源的重新配置)使得某些人的效用水平在不影響他人的效用水平的前提下能得到提高,即為帕累托改進。在農村信貸市場中,要實現資金供求雙方的交換效率,就應通過資源的重新配置、主體稟賦和偏好的改變,在實現一方或雙方主體效用不受損害的前提下提高交換的效用水平,從而實現信貸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改進”。
在現實中,農村存在著農信社等農村正規金融機構貸款難與農業生產者難貸款的矛盾,由于農業投入期限較長,收益相對較低,信貸風險較高,對銀行來講,如果遇災,就很難收回貸款。此外,農民的信用風險也是阻滯農業信貸發展的重要因素。化解農業風險最有效的手段是提供農業生產風險保障,既提高農業生產者的稟賦,又能增強農村信貸機構對農業信貸的偏好,從而實現農業信貸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改進”。
(一)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抵押品,擴大農業信貸市場。貸款人要求抵押物可以提高貸款人的預期收益,降低借款人的違約風險。如果借款人不能提供抵押物,將使小規模農業信貸市場消失。沒有抵押物的借款人可利用保險轉移風險,農業保險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農業信貸抵押品。農業保險和抵押物一樣,可以提高貸款人的預期收益,把潛在的借款人轉化為實際借款人或提高現有借款人的貸款規模,從而擴大農業信貸市場。
(二)提高農業信貸機構的經營效率。Pomareda對巴拿馬農業發展銀行從1974到1980年發放的、1981年到期的保險貸款和未保險貸款進行比較,發現農業保險機構對農業發展銀行除了給予賠款這種直接收益外,還有以下好處:(1)保險貸款的凈收益略高于未保險貸款;(2)保險貸款的實際期限和預期期限非常接近,而且幾乎所有的保險貸款的實際期限都明顯短于未保險貸款,說明通過保險,銀行可以降低掛賬成本,不用對逾期貸款起訴,提高資本的周轉速度;(3)保險貸款比未保險貸款的收益更加穩定;(4)保險可以降低銀行貸款組合的風險,從其他銀行獲得貸款的利率也因風險貼水降低而較低。
(三)穩定農民收入,提高清償力。農民購買農作物保險需要支付保險費,這會減少農民可獲得的最大收入,但反過來也減少了低收入的可能性。在許多年份,保險僅成為農民收入的一項成本,但不論是干旱、雨澇、霜凍還是病蟲害的發生使產量降低到保障水平以下,保險賠付都可以提高農戶的收入,起到收入穩定器的作用。這有利于穩定農民收入,提高其信貸清償力。
由此可見,農業保險不僅為農村金融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還發揮了自身金融職能配合農村金融機構服務“三農”,同理,農村金融機構網點眾多,也為農業保險的發展提供了基礎優勢和良好的發展環境。
(一)制度供給與產品供給不足。農業作為弱質產業,市場失靈突出,必須由政府介入干預。而在我國有關農業保險的制度供給嚴重不足的情況下,保險人完全按照商業性原則經營政策性農險,在拓展業務和產品設計時側重考慮自身利益,在農險品種和范圍上多做利己選擇,農業保險品種少、范圍小。
(二)需求主體因保費較高而無力投保。農業(特別是傳統農業)收益偏低,農戶經濟基礎薄弱,因此不愿甚至是無力承擔高額保費。農業保險為此陷入“按商業化操作制訂保險費率,農民保不起;按政策性要求制訂保險費率,保險公司賠不起”的尷尬境地。
(三)賠付率普遍較高影響商業性保險機構的承保積極性。國外農業保險經營普遍建立了再保險機制,特別是避免特大自然災害對農業和農民的影響。我國農業保險由于缺乏適當的再保險安排,使得風險集中在保險經營主體自身,難于分散,影響農業保險經營主體的經營效益。
(四)保險與信貸主體之間缺乏協作。一是雙方缺乏制度協作。銀行服務和農業保險雙方在農村金融市場方面的合作還沒有很好地開展與銜接起來,未能形成風險利益共同體。二是雙方缺乏創新協作。在目前的農村市場中,農村信貸機構和保險機構仍是各自為政,農業保險產品與農業信貸產品設計和供應存在的不匹配現狀,使農業保險難以發揮其為農業信貸提供有效的風險保障的作用。
(一)對國內外銀保互動模式的分析
1.借鑒“小額信貸”支農模式,普及“小額農險”并與“小額農貸”相關聯。將農業保險與農村信貸結合起來,是美法等國開展農業保險的一條重要經驗。小額保險的保險金額較小,保費較低,保險期限較短,投保和理賠手續比較簡便,在農村相對容易接受。當前,我國在農村地區大面積推廣了小額農貸政策,金額雖小,對貧困農戶卻有“久旱甘霖”之效。但在農村,單純靠提供小額信貸等金融支持仍不是根本解決農村貧困之道。為了使農民能夠更好地規避風險,應借鑒小額農貸模式推廣小額保險。當前我國保險業已經開發了一些深受農民歡迎的小額保險產品。其中農村小額信貸保險已進行了試點,在農村銀行發展農戶小額信貸、支持“三農”發展、降低信貸風險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將“一攬子農險”與“一攬子農貸”統籌設計。法國安盟保險公司認為,傳統意義上的農業保險是指種植業和養殖業保險,這兩大保險是對農民最具吸引力的險種,但對保險公司而言卻是成本最高且利潤率最低的業務。為解決市場需求與經營利潤的矛盾,安盟公司采取了“以險養險”的經營模式,由最初承保單純的農業風險,逐漸承保農民的各種風險,進而承保農村的各種風險,最后發展為從事保險、資產管理、房地產、銀行等混業經營的公司。安盟保險公司的經營模式和發展方向最大的特征是保障全面,向農民提供“一攬子”產品,不僅對農民家庭財產、牲畜養殖等基本生產生活提供風險保障,也包括對農民工和農村經營第三產業人口的醫療、安全生產以及意外傷害帶來的直接和間接損失提供保障,同時其產品價格低廉,投保農民負擔輕。我國農村信貸機構也可相應地設計“一攬子”農貸產品,為農民提供從事種植、養殖所需的生產經營貸款,提供購建房、大宗商品采購、婚喪嫁娶等消費性貸款,提供子女上學需要的助學貸款等。同時,提供農險的保險公司與發放農貸的信貸機構有著更為廣闊的合作空間,在利益均沾的同時降低各自的管理成本和服務成本。
3.政策性保險介入商業運作,為農業信貸提供安全保障。我國目前對農業的保護政策主要是對農民直接補貼,具有操作便捷、直接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的優點,但與對農業保險進行補貼相比,農業保險補貼的政策性優勢與杠桿效應更為顯著。首先,可以合理規避WT0規則中對“黃箱政策”的消減義務限制,即政府對農產品的直接價格干預和價格補貼。其次,農民受災嚴重時可以獲得一定的經濟補償,利于恢復再生產。尤其重要的是第三點,把直接補貼通過農業保險轉變為間接補貼,可以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降低農民生產投入的風險預期,同時也降低信貸機構發放農業貸款機構的信貸風險預期,使農業保險成為撬動金融信貸投入的杠桿,加速“三農”發展進程。
4.借鑒“交強險”制度模式,實施“農強險”政策并與農業信貸掛鉤。農業保險效率與參保率有很強的相關性。提高農業保險的參保率,可相對降低農業保險費率,提高農業保險的效率,以符合保險經營的“風險分散、大數法則”,也可以將財政補貼保持在相對合理的水平上。從國外農業保險的發展來看,農業保險的發展都是以健全法律體系為基礎的,即以國家強制力推動的。有鑒于此,我國要加快農業保險立法,明確“強制保險與自愿保險相結合的原則”,將各種優惠政
由上述國內外成功的經驗可以看出,農村信貸和農業保險相結合可以為農村金融市場開辟一條新的發展道路,但由于我國農村市場廣闊,農民素質高低不一,加上法律和制度建設不夠健全,完全模仿上述模式,不僅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反而可能使得銀保互動模式失去原本的目的。下文將對比分析上述四種模式,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一條適合中國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模式。
因此在推行農業保險和農村信貸“帕累托改進”的路徑選擇上,建議在推行初期,政策性農業保險與商業保險相結合推行農業保險,同時在農村結合農村小額信貸推行農村小額農險,將銀保互動的市場初步打開;隨著農險和信貸在農村的發展,將“一攬子農險”和“一攬子農貸”階梯式進入農村金融市場,不斷提高農戶風險意識和金融意識;我國農村金融方面的法律在不斷地完善之中將有助于農強險的不斷推廣。

策與“適度的強制性”有機結合起來,效仿“交強險”的制度設計“農業強制保險”,并把參加農業保險作為獲取農業貸款以及農業優惠政策的必要條件。在農業保險發展得比較好的地區,可對農業保險的投保人提供貸款擔保或對向投保者提供低息農業貸款的銀行給予利息補貼,待條件成熟時,可以將參加保險作為貸款發放的條件之一;對經營農業保險的公司出現流動性資金不足時,允許其申請一定額度的無息或低息貸款;鼓勵農業保險公司利用現有的農村銀行銷售保險產品。
(二)建議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