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才娃
朱子學研究的成果及意義
○武才娃
朱熹(1130年-1200年)是中國古代哲學史后期最著名的哲學家,更是宋明理學集大成者。他融合儒、釋、道三教建構的龐大而周備的哲學體系,涵括了人生、社會、自然等領域,其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朱熹一生涉獵廣泛,著述繁富,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幾乎無人可望其項背。全祖望在《宋元學案》中稱他為“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矣”。從宋理宗下令將朱熹牌位列入孔廟祀祭,至清末的七百余年中,以朱子為代表的宋明理學一直是占據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
朱子學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一支,它不像古希臘哲學的源頭由宇宙論的玄想開始,而是注重邏輯思辨,建立規則,然后才應用到人生,落腳到道德倫理上的學問。朱子師從李延平,“得授‘理一分殊’之旨,長年參究中和,最后才回歸伊川的‘涵養需用敬,進學在致知’,兼顧涵養、省察,近四十歲才找到自己成熟的思路,建立了一個心、性、情三分架構,以及理、氣二元不離不棄的形上學”。(劉述先:《朱子在宋明儒學的地位重探》,《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5卷第三期2008年12月,P4)朱子推尊二程,以之為正統,也有宇宙論的關懷,對《易》有精深研究,又是禮學專家,注重躬行踐履。自1313年元代科舉起,就以朱子編纂的《四書集注》取士,一直到清末(1905年)廢科舉為止。在近六百年的時間里,仕子競而習之,影響之大,自孔子以后唯一人。
自朱子學說產生起,就有了對朱子學包括以他為主的理學思想體系,進行序定或闡發的所謂“朱子學”研究活動。悠悠八百多年來,朱子學的內涵(對文本的詮釋以及對以朱熹為主的整個理學思想精髓的弘揚)已經超過了原有的領域,逐漸變得越來越豐富。20世紀朱子學的研究,大體上分為前50年與后50年兩個階段。(參見張立文:《超越與創新—20世紀朱子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前50年,朱子學研究是關于對朱子思想的詮釋。尤其就朱子哲學體系是“理氣二元論”還是“理一元論”、心性論在朱子哲學中的地位、關于朱子的天理、人欲之辯、關于朱子思想的歷史評估問題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分歧。
后50年,學術界開始重視朱子學歷史和現實價值的研究。朱子學研究作為一種傳統文化現象,如何實現其文化精神在現代生活中的轉生,已是最為重要的問題。有學者指出:一方面研究朱子不自今日始,朱熹去世后,朱子學受到朝野重視,七百多年來,研究朱熹的著作汗牛充棟;另一方面朱子學對外國的影響也不自今日始,在明代,朱子學已發展成為東方文化的主流。在日本、韓國及東南亞,研究和傳播朱子學的人很多。可是,由于種種歷史原因,朱子學的研究有一個時期趨于衰退。現在,我們開展朱子學研究,要體現時代精神,要在科學性上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雖然后一階段是前一階段的繼續,但其基本觀點、價值取向、研究方向大相徑庭。
21世紀是一個世界化、信息化的時代,一切都在發生急劇的變化。以固有的傳統文化和道德文化為主題的朱子學,機智地適應現代社會需要,承擔起了時代課題和歷史使命,具有以下研究的幾點特征。
(1)朱子學研究內容的體系化
朱子學是一種很重視實踐的學說,所以在理論研究方面存在不少可待開發的新領域,核心問題在于確立具有客觀性的朱子學理論體系,包括:重新整理和綜合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對有關朱子學的論著和學說,按人物、學派和學科領域,進行條理的層次分析和整理,為各種學術研究和學術評價提供基礎資料;通過集體研究,整合學術水平,以已經整理的朱子學研究成果為基礎,分別按主題、要旨進行研究和討論,確立其理論體系,提高了朱子學理論研究的總體水平;通過對特定的學派、人物、領域和主題,進行長期的有深度的個案研究,取得了有特點的研究成果,體現出朱子學研究的獨創性;積極開拓新的研究領域,廣泛挖掘和深入探究朱子學中尚未涉及到的人物、學派等諸領域,謀求朱子學研究的全面均衡發展。
(2)朱子學研究方法的現代化
任何一種學術思想若失去時代性和社會性,就喪失其存在的意義,朱子學也一樣,其存在價值是通過現代社會來承繼和弘揚的。因此,在現代社會中,發揮朱子學的道德創造和文化創造作用,就要謀求朱子學本身的現代化,僅以傳統的解經釋文或普及的方法,遠不能適應急劇變化的現代社會。為使朱子學能夠站在時代的前面,推動學術與社會的發展,就不能不追求研究方法論上的現代化。
今年10月在北京召開的朱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從研究方法上呈現出了新穎的趨勢。如在注釋和翻譯朱子學典籍和資料時,從朱子學漢文資料的重要部分開始進行注釋,并譯成東南亞、歐美等多種文字。尤其是翻譯和注釋工作,改變了過去翻譯或注釋經典的文體和方法,使之易懂易解,為研究朱子哲學、政治、倫理等各個領域提供了基礎資料。又如,朱子學研究成果的出版事業也在積極發展,通過政府及有關學術機關、企業團體,一方面支持朱子學學者的學術研究活動;另一方面支持碩博論文、專家著作的出版工作,特別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新出版的《朱子著述宋刻集成》(37函286冊)、《朱子全書外編》(4冊),以現代技術,按原書原貌,仿真影印,線裝出版,拓寬了朱子學研究的領域。再如,以現代意識再現和普及“朱子家禮”中的“四禮”,盡可能與“朱子家禮”原義相符地解釋冠、婚、喪、祭為主的各種儀禮內容和程序,并通過各種視聽手段了解和接受各種儀禮,以便生活化,使這種道德文化具有時代性、社會性和普世性價值。
(3)朱子學研究手段的信息化
隨著21世紀現代技術的飛速發展,知識和信息的檢索、利用等過程中已導入了現代化的手段,使社會進入高度的信息化時代。朱子學的研究手段也不斷更新,通過互聯網等渠道,能夠及時方便地獲得對朱子學研究的文字、影像、音響等各種媒體的知識和信息,為朱子學研究的外部環境和知識收容的范圍拓寬了視野。朱子學研究信息化的標志,在于建立其原始資料和研究文獻資料數據庫(Data-base)、互聯網(Internet)及電子圖書中心,提供朱子學文獻信息服務與文化資源共享環境,更好地為朱子學研究的體系化和現代化服務。
以上特點不僅使朱子學理論研究得到進一步發展,而且在實際生活和教化活動中被人民大眾所接受。
學術界認為,朱子學研究的價值取向是中國哲學的現代化。朱子學研究應當避免因拘泥于某些概念的繁瑣考據而囿于象牙之塔,重視對朱子學在歷史和現實中的價值問題的探討。所以,朱子學研究要超越與創新,尋找適合于中國哲學特質和哲學家思想品格的新研究方法。在多樣化的研究方法的基礎上,應該力求把朱子學作一個文化精神的轉生,即把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接軌,并滲透到現代社會生活之中,使之為現代社會生活所需要,充分發揮它的積極作用。在歷史的研究責任上,應該力求發掘朱子學中具有恒常性的、現代價值的人文精神,并賦予其時代特征,把朱子思想與中國社會發展的實際結合起來,以展示其強大的儒學生命力。
繼倫理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是否可能、何以可能等問題討論之后,朱子學的人文精神與時代價值再一次成為學術界注目的焦點。朱子學的人文精神表現在:提倡“心統性情”,強調身體、心知、靈性與情感的融會貫通,用心、性、氣的相互作用來解讀四德五常的社會功能;重視格物致知的功夫,建立道德理性,提出道心與人心、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類的和諧統一;主張把個人價值融入社會價值之中,通過存天理去私欲,到達個人與社會的良性互動。有學者認為,朱子學的這些人文價值與西方宗教價值互補共存,成為世界多元文明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東亞及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朱子建構道統影響深遠,作為“圣學之一分支”的朱子學,我們要對其價值和意義做出正面積極的評估。
(1)朱子整頓規范的時代責任精神。今天,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人們面臨著各種異民族文化洶涌而來,傳統思想文化體系分崩離析,中國傳統儒家倫理道德、社會心理、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等方面與外來文化發生了諸多激烈的沖突。對此,我們在研究朱子學的同時,一方面借鑒和闡發朱子如何辨證地對待異民族文化沖突的思想觀點和理論主張,擔當重建價值理想和精神家園的責任;另一方面還要本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使命意識,擔當對儒家倫理規范和道德原則進行重構的重任,接續圣學道統,完成社會理想和人格理想的重新構筑,以迎接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思想沖突和挑戰。
(2)朱子疑經破注的科學求實精神。我們正處在變革的時代,人們正在對傳統思想文化進行重新審視。在學術領域則要求學者要敢于沖破各種理論教條和思想禁地,鏟除各種守舊和僵化的思維方式與治學方法,在傳統經學研究中打破“疏不破注”的思想禁錮,不唯書,只唯實,科學求實,不墨守前人之說,堅持學術獨立,思想自由。
(3)朱子綜羅百代的兼容心態和開放精神。在開放的時代,各種外來思想紛繁而至,若想實現洋為中用、古為今用,我們就得像朱子那樣打破學術派別的門戶之見,“以開放的胸襟對待各種外來思想文化,兼容并蓄,有批判地予以吸收,為現代學術發展所用。特別是對于自己民族傳統思想文化,更要以開闊的學術胸襟,樹立傳統學術尊嚴和自信,善于從民族精神傳統內尋找根源與機緣,求同存異,以豐富發展民族文化精神,重振中華民族文化曾經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所煥發出的雄風,體現其恢弘的氣度。
(4)朱子格物窮理的求知探索精神。人類認識客觀世界,掌握其發展規律的愿望永遠不會停止,而客觀世界及其規律也永遠不會因人類的探索而窮盡,朱子格物窮理的思想方法,強調從日常生活經驗和接受前人思想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未知之理,并“以求至乎其極”,到達知識融會貫通的境界,進而實現學問上的更大突破。朱子這種求知探索的思想方法和工夫精神,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無論構建物質世界還是構建精神世界,都是我們應當奉行的主導價值。
在道德意識漸趨淡漠,社會秩序漸趨混亂的價值取向危機中,處處存在功利與理想、私利與公德的沖突。如何詮釋朱子以公更私,以理統欲,提高理想、公德地位等理念,弘揚朱子學倫理價值體系中的道德思想,尤其是研究與宣傳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的朱子哲學,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朱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總結者,他的睿識和精髓必將對未來社會文明發揮重大作用。
(本文編輯 謝寧)